【名單之後】許伯瑜/藍蔭鼎的田園風情畫與他所投身的美術教育事業

藍蔭鼎,《北方澳》,1927。
藍蔭鼎,《北方澳》,1927。

文/許伯瑜

藍蔭鼎 臺展第1~6回、府展第1回

    臺日賞 臺展第6回

    無鑑查 府展第1回

我經常為了完成畫作而忘了暮色已至,沈醉在忘我的夢中揮動畫筆,給同行的友人帶來困擾,當他們正為我的行蹤擔心騷動之際,我才漸漸地從山谷的草叢中探出頭來……[註1]

────藍蔭鼎,〈臺灣的山水〉,1932年發表於《臺灣時報》

綿延無盡的山岳、蜿蜒曲折的溪流,或是農地上風吹稻浪的自然風光,對藍蔭鼎來說,總是有無盡窮的魅力。這位畫家對於大自然的嚮往與風景畫題材的愛好,不但是出自臺灣人對自身土地的熱愛,還有許多因素交錯影響著。

其中一種影響因素,或許是童年的記憶吧。童稚時候,藍蔭鼎生長在宜蘭羅東的阿束社。放眼望去,遼闊的平野上散落著幾間農舍,故居的三合院旁還有一片翠綠的竹林圍繞,風景如畫,充滿著鄉野之趣。阿束社擁有令人怡然自得的農村風情,而年幼的藍蔭鼎長期生活在風景優美的環境當中,大自然也成為他日後的靈感來源之一。

室外,是純樸的田園風情。室內,儘管簡陋的屋舍空間狹小,卻有濃厚的書香氣息。藍蔭鼎的家族有深厚的儒學根柢,幼年時候,他常陪伴在父親身側,隨同習字、作畫、讀書。在這樣的學習過程裡面,藍蔭鼎逐漸萌發了對繪畫的興趣。傳統文人的敦厚氣質、積極入世的精神,似乎也就此在心中扎根。[註2]

恩師的提攜

除了童年家鄉的環境和家庭教育的薰陶,在藍蔭鼎的人生中,還有一位大大影響他的恩師。

1920年,18歲的藍蔭鼎甫從羅東公學校畢業不久,就在校長向宜蘭教育廳長的正式推薦下,獲聘為羅東公學校的美術老師。1924年,適逢臺北學校美術教師石川欽一郎來到羅東公學校擔任美術講評。校長認為機會難得,便請藍蔭鼎拿出幾幅作品請石川指點一二。[註3]「這是個有將來性的人,畫出如此率真的畫……」[註4]石川對藍蔭鼎的作品大為讚賞。而這場見面,也成為二人師生緣分的開始。

在石川的提攜下,藍蔭鼎以旁聽生的身分,與臺北師範學校的學生們一同切磋畫藝。之後又積極參與「七星畫壇」等畫會活動,使得他的畫藝更上一層樓。1927年,藍蔭鼎以《北方澳》一作入選第一回臺灣美術展覽會,也是當年眾多入選作品中唯一一件水彩畫。

儘管《北方澳》僅留下黑白圖版,但我們仍能循此線索,略窺其堂奧。這幅畫被分為前、中、後三景,後景的海岬以較深暗的色調表現,橫出於左方,遠遠望去,依稀可以見到岸邊的建築物。中景處的海灣間,點綴著幾艘帆船。前景則用輕快的筆調,以俐落的簡筆勾勒出停泊於沙洲的小船。寫意的筆觸,所描繪的正是他最熟悉的故鄉宜蘭。

為美術教育奉獻

1929年,藍蔭鼎在臺北第一高等女子學校、第二高等女子學校任教之餘,亦於倪蔣懷獨資籌辦的洋畫研究所中參與指導教學的工作,[註5]積極推廣水彩畫,並持續為臺灣的美術教育奉獻一己之力。

此外,由於身兼教師與藝術家的身份,1933年,藍蔭鼎受總督府山地課課長之請,承接了為山區原住民編寫美術教科書的工作。為此,這位畫家甚至與其他日本學者一起入山考察,實地了解原住民的生活環境,以編寫適合的教材。藍蔭鼎一邊工作、一邊徜徉於他喜愛的自然之中,事後,他也將在山林考察的結果繪製成名為《蕃山景趣》的繪葉書。[註6]同時,他亦在雜誌上發表文章,表達對原住民藝術的讚嘆。[註7]

藍蔭鼎為編寫的美術教材繪製之插畫。以粉彩簡單勾勒而成的小鳥惟妙惟肖,考驗著畫家對動物姿態的掌握程度。圖片來源: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敎育所.圖画帖.敎師用.二》(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出版,1935),〈第十六圖‧トリ〉。

透過藍蔭鼎的藝術作品與致力推廣藝術教育的生命軌跡,我們可看出一種積極入世的精神,與對自然與田野的嚮往。戰後,藍蔭鼎辭去教職,同時仍保持著對藝壇與農村的關懷。1950年代初,他更積極籌辦一本農村雜誌,試圖以藝術家的身份介入現實,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這份刊物,也就是迄今仍在發行的《豐年》。

橫跨藝術、教育與政治的藍蔭鼎,積極地為腳下的土地盡心奉獻。他的繪畫以及種種事業,不但使自己的人生豐富完滿,同時也為臺灣這座寶島留下一抹豔麗的色彩。

豐年社時期的藍蔭鼎。引用自蕭瓊瑞,《真善美聖的實踐者:藍蔭鼎的生命與藝術》,頁139。

#名單之後026

註:

1. 藍蔭鼎,〈臺灣的山水〉,《臺灣時報》(臺灣),1932年7月。譯文引用自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冊上,頁93。

2. 關於藍鼎元的幼時經歷,參見許宜如,《日治時期臺灣水彩畫之研究──以藍蔭鼎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頁44-46。

3. 許宜如,《日治時期臺灣水彩畫之研究──以藍蔭鼎為中心》,頁46。

4. 川平朝申,〈藍蔭鼎論──臺灣畫壇人物論之二〉,《臺灣時報》,1936年10月。譯文引用自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冊上,頁408。

5. 許宜如,《日治時期臺灣水彩畫之研究──以藍蔭鼎為中心》,頁61。

6. 蕭瓊瑞,《真善美聖的實踐者:藍蔭鼎的生命與藝術》(宜蘭市:宜蘭縣文化局,2018),頁35。

7. 相關文章可見藍蔭鼎,〈蕃人の原始藝術を觀て〉,《理蕃の友》,8(臺北市,1934),頁5。

參考書目:

中央研究院臺灣美術展覽會(1927-1943作品)資料庫

◆許宜如,《日治時期臺灣水彩畫之研究─以藍蔭鼎為中心》,臺北市: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黃光男,《鄉情.美學.藍蔭鼎》,臺北市:文建會,2001。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藍蔭鼎,〈敎育所 圖画帖 敎師用 二〉,臺灣總督府警務局出版。

◆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臺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臺北市:雄獅,2001。

本文為文化基金會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師範 創作 陳澄波 閱讀藝文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台幣500元改鈔遭熱議!盤點英鎊民選改鈔流程與設計巧思

冬天食物必有薑?讓人愛到涕泗橫流的美食:番仔薑麵線

令人驚嘆三大布達佩斯的圖書館 從書海探索匈牙利文化

彩筆下的女性身影!教員畫家「竹中正義」──名單之後#148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