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XL/選書和做書,也要考慮人與人的連接

2016年6月9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一名婦女在長椅上看書。(圖/視覺中國)
2016年6月9日,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一名婦女在長椅上看書。(圖/視覺中國)

做書是門技藝,既蘊含創造性,也是個精細的勞動密集型工作。

文/XL

2016年,塗塗離開了任職13年的《新京報書評週刊》。那年,他和幾個朋友共同創立了樂府文化。

他說,自己厭倦了做評價,因為書評在某種程度依舊是二手的內容,「它的創造性不夠,最有創造性的還是寫作本身」。

但他又自認不是個出色的寫作者,所以把目光投向了出版市場。他希望可以通過做書的方式,去探索文本上的更多可能性。

起初,一些出版業的圈內人並不看好他。他們認為,塗塗只是個做書的媒體人,他的操作方式不過是些「野路子」而已。但六年過去,這個「非典型」出版人,卻憑藉獨到的做書想法和實踐,在這趟看似有些冒險的旅程中,收穫了眾多同行的尊重和讀者們的認可。現在,那些早年對他的評價都得到扭轉,人們說:「塗塗是個做書的人,做的過程中,還帶著媒體人特別的感覺。」

關於如何做一個好的編輯,以及怎樣選書、做書,《新週刊》對樂府文化主編塗塗進行了採訪,以下為他的講述。

做書是門技藝

公司創立初期,我和幾個合夥人在一起探討了幾個關鍵問題。我們問自己,想做一個什麼樣的出版機構?想選擇什麼樣的書?以及希望這些書能夠為我們帶來哪些東西?

我們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確定下了一些做書的方向。

比如,在教育的維度能提供新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案例的;能夠在故事和古典文學的領域裡,重新啟動傳統的文化精神,讓它跟現代生活發生關係的;還有,去找一些不那麼被關注的、來自不同文化系統的思想資源。

和其他出版公司相比,我們當時比較任性,沒有去研究市場上的讀者定位,而是回歸到做書的內在邏輯上──因為我們相信,只要足夠尊重作者、譯者和設計師,那些有認同感的讀者,自己就會找到這本書來讀。

但正式的做書過程和我預想的還是有很大差別。

第一個沒有想到的事情,就是原來做出一本書會那麼慢。我們在2016年最早簽下的十幾本書,一直到了2020年才做出來。

其實,翻譯、處理譯文,和作者溝通,與設計師溝通,包括看似簡單的案頭文稿打磨,都需要編輯們高度的專業能力和極大的精神付出。一開始,我認為這項工作只是創造性的,但後來真正介入才發現,做書是門技藝,它同樣是個精細的勞動密集型工作。

此外,做完每本書,也都會觸發我們對於市場的想像。

但實操的過程,又是完全不同的,這在書籍的行銷中就能夠感受出來。有公共面向的書,甚至不用花費太多費用,就能夠得到傳播,但是有些書,則需要付出極大的行銷成本,否則它就沒有辦法被人們看見。

我們做的第一本書叫《寂然的狂喜》,是一本葉芝的詩集。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作品匯總,除了30首詩之外,它還有30幅畫。

這些畫是愛爾蘭的一位當代藝術家專門繪製的,最初這些畫出現在一個藝術展覽上。

國內有位策展人想引進這個展覽,我和他在聊天的時候,就提到了這些作品。我說乾脆就授權給我,然後把它們做成一本書。於是,兩個非專業人士就這麼決定要做一本這樣的出版物。

後來,我找到了拿過「中國最美的書」獎項的設計師孫曉曦。

我跟他講,這是詩歌和繪畫藝術的相遇,所以我希望這本書裡面能呈現出兩者是平等的,沒有哪一個是絕對意義的主角或配角。

他聽了覺得這個觀念很有意思,我們就開始合作了。

他給了我幾版不同的方案,但有些實現起來,難度很大。

最後這本書採用了一種半手工的方式,把詩和畫用不同的紙裝訂在一起,每頁都不一樣,裝訂不了的,就用手工去貼。

我們當時印了5000冊,印刷成本是29塊錢一本,定價是98元。但之前跟出版社簽的合同,價格是36塊錢。去除8塊錢的版稅,以及設計費、翻譯費等,最後算下來,我們每本書還要虧2塊多。這也是做書剛開始交的學費。

編輯就是請客吃飯

2003年,我們剛創立《新京報書評週刊》時,我和沈昌文(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讀書》雜誌原主編)先生吃過一次飯。

沈公在飯桌上說,做編輯就是請客吃飯,在這個過程裡面,編輯和作者就完成了交流,自然而然地就做好了書。

雖然現在不是這種模式了,但本質上還是一樣的。作為一個編輯,最核心的就是要懂得傾聽作者,理解作者和作品,並且能夠為他們提供支援。

這種精神上的支持,往往能夠帶來力量,從整個行業來說,這也是不斷發展下去的基礎。

樂府剛成立的那年,我只有兩個編輯同事,一個案頭編輯,一個版權編輯。

案頭編輯已經有了將近10年的工作經歷,但是之前她都是在大的出版社任職,人家有一套成熟完整的系統,她在裡面有自己的明確的分工,但來到我們這裡,她很多內容都要現學,比如如何和印廠打交道、怎麼選紙張。

後來,隨著公司發展,編輯團隊也開始擴大。我們有了印製老師,經過她的測算,《寂然的狂喜》這套書甚至還扭虧為盈。

我們又有了編務、行銷編輯,等等。

但實際上,我們幾乎沒有公開招聘過。

只有一次是公開的,但也沒招到合適的人。

我們所有同事基本上都是朋友推薦或者毛遂自薦而來的,有很多甚至沒有幹過編輯。

由於我身在外地,有些新來的同事,沒有辦法和我形成有效的溝通,他的學習就會很慢,系統知識也比較差。

我印象裡面特別深的一位,不到一年就離開了。

離職後,她去了其他的出版公司,但她又很喜歡在我們這裡做的那套書,於是她就兼職來做。

直到上個月,這本書出版了,而她離開公司已經有兩年的時間。

對我來說,她不只是做書的人,更是一個年輕、有創造性和想像力的個體。

不過遺憾的是,對公司運營而言,需要的可能是獨立能力更強一些的人。

所以我們最後留下來的這些編輯,大部分都是可以高度投入的。

他們有創造的渴望,我會儘量地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書,這也是個比較微妙的平衡。

我之前接觸過不少老編輯,他們對圖書有比較明確的讀者導向意識。

做之前,他們會問:這本書的對象是誰?

相對而言,這些人會更保守一點,更追求安全。而對於年輕編輯來說,他們更多考慮的是這個主意好不好,好的話,我就想去試試。我覺得這是一個蠻大的不同。

他們更喜歡打破既定的規則,但老編輯,則是更傾向於在規則範圍之內去自由創造。

塗塗希望做書和選書的人能更具冒險精神。(圖/由被訪者提供)

選書更多是靠審美感受與判斷力

公司成立以來,我們出版了很多文學與藝術類的書籍。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對這方面比較有感覺。儘管我也喜歡歷史和自然科學,但在這些領域,我不夠專業。

而做書和選書,恰恰是需要專業能力的。不然,怎麼能夠給作者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又怎麼能夠在稿子裡發現錯誤呢?

但在做文學書籍時,我就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感受力。

因為在主觀上,我是把握得住的。

至於如何確定選書的標準,我其實不太能夠直接量化地講出來,因為有些感覺,很難用言語去概括,我也只能勉強地去說一下。

首先,選書時,我一定會考慮文本對我的撼動。這是最基礎的。

我覺得這個文本能夠打動我,那麼它就有可能去感動另外一個人。

而我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觸動我的那個東西,傳遞給更多的人。選書和做書,其實也是一個傳遞感動的過程。

第二個,我會思考,這本書是否能夠進入實際操作的流程。

比如說,楊本芬奶奶,她80歲才出小說處女作,去回憶自己的母親,她又是個「文學天才」。

這些都有社會抓手,而這都在傳播上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在做她的《秋園》這本書時,我就和行銷的同事說,這本書有可能賣掉20萬冊,也有可能首印的那些都賣不完。

除此之外,在大家的印象裡,我們是一個喜歡選擇新作者的出版公司。其實這種公共塑造也是個誤解。

我認為,絕大部分的出版公司或者做書的人,都會選擇新作者。

因為出版並不是完全純粹的商業法則,它當中也蘊含著人的法則,換句話講,做書和確定選題時,人與人的連接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每一家出版機構,都會經過相對漫長的時間積累,才能讓作者成為名家。

當然,有些公司砸錢去買大IP,這種形式可能更多地是在做產品,而不是在做書。

其實,選書和做出版,本身也是個創造性的過程。

找到新作者,也會有種「發現是一種狂喜」的感覺。

現在我們已經做到第六年了,很多新作者也不再新了,他們和我們的角色都在悄悄地發生著轉換。

這些作者的好書經常會讓我們感到振奮,其實很多讀者也會給予我們精神和情感上的鼓勵。

經常會有人來加我的微信,在簡介裡,他說,我是一名粉絲,就想靜靜地看你的朋友圈。

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善意和認同,然後就會同他講謝謝。

還有那些在豆瓣上留言的讀者。像在《秋園》的下面,他們就會說,「我的爺爺奶奶也是這個樣子」

「我把這本書給我的外婆看了,看完之後,我們可以好好聊一次天」。

我從來沒有想到,原來書可以變成這樣的橋樑,來達成某種交流。每次看到這些,我就會格外感動與欣慰。

我一直認為,圖書市場和文化行業都在越來越好──因為我們的公共教育水準越來越高了。

這就意味著,讀書的人和寫作的人都在變多。這樣一來,觀念就會變得更多元,而對我們來說,做好多樣化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

我很希望做書和選書的人,都能再有一些冒險精神。

尤其是在書號成為一種有限的資源的當下,我們更需要大膽一些,去嘗試更豐富的有意義的選題。

冒險或許會失敗,但足夠多的冒險,一定會有更多新的聲音從當中出現。

●本文由《》雜誌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閱讀」頻道。原文為第609期《別想擺脫書中》之〈選書和做書,也要考慮人與人的連接〉。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新周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你吃的是什麼烤鴨?北京與廣式烤鴨之間的3種差異

西班牙人到來=北臺灣歷史的開端?和平島考古的啟發

琅客來了/黃玉郎:刀光劍影情紛亂,拳來腿往六十載

國資圖打造全臺首創 AI 智慧館員 天天服務上百位讀者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