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地區幽微歷史的聲音 風雨同行:亞洲人權創傷記憶線上特展

「風雨同行:亞洲人權創傷記憶線上特展」宣傳海報
「風雨同行:亞洲人權創傷記憶線上特展」宣傳海報

文|展示教育組 張文馨 圖|

近代史上亞太地區許多國家,歷經殖民、戰爭、獨裁、威權統治,甚至種族滅絕等人權迫害歷史,部份國家至今仍受到過去因外國勢力干預、宗教、部族所引發武裝衝突動盪不已,帶給社會莫大的集體創傷,而攸關個人、家庭以及族群的創傷記憶少為人知,也並非主宰論述的官方或是主流媒體所關注對象。如何從幽微歷史找回話語,轉化困難歷史與創傷記憶為當今及未來世代的人權資產,則需要跨越世代、種族、宗教的不同社群共同努力。

「風雨同行:亞洲人權創傷記憶線上特展」是由國際良知聯盟(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Sites of Conscience, ICSC)亞太地區網絡會員,來自七個國家的十二個人權組織與博物館所共同協作,並由斯里蘭卡拉蒂卡·赫蒂拉齊(Radhika Hettiarachchi)擔任策展人。

國際良知遺址聯盟(以下簡稱良知遺址聯盟)是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的附屬機構,並且具有聯合國經濟及社會(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 ECOSOC)理事會諮詢地位。1999年成立以來,致力串聯起全球保存人權歷史及創意記憶之遺址、博物館、紀念館、人權組織等機構,持續推動轉型正義、社會正義及人權倡議等全球行動。他們透過建議全球網絡、提供獎助、培訓等各種形式,增能世界各地的人權遺址、博物館及人權組織的專業能力。本館則是在108年正式加入良知遺址聯盟(ICSC),成為其三百多個會員機構會員之一,也是臺灣目前唯一的機構會員。

為了讓亞太地區各國會員有機會呈現所關切的人權議題與工作,包含過去及現在曾有或正在發生的人權侵害事件、當事人及家屬的口述、記憶、資料及文物保存,並且促進會員之間的相互合作、認識與瞭解。良知遺址聯盟亞太地區網絡於2019年達蘭薩拉年會上,決議邀請亞太地區的會員來共同協作策展,並藉展覽內容邀請當地民眾共同來關注歷史、當代正在發生的人權事件與議題。展覽內容有別於各國官方論述以及主流大敘事,強調的是歷史及社會上隱藏、邊緣、消失之聲音,呈現歷史及社會中攸關種族、性別、階級、殖民主義、特權交織議題與展示敘事,期能促進同理、肯認、治療、理解,探尋多重真相,並且倡議多元的歷史論述,更希望讓所有人跨越差異,促成人性連結、希望與同理。

真相、記憶和正義

阿富汗向來被視作「帝國的墳場」,長年飽受政治及武力衝突,社會動盪不安。官方卻很少公開完整呈現基本教義派殘暴行徑,無助平民如何遭致暴力蹂躪。阿富汗人權民主組織(The Afghanistan Human Rightsand Democracy Organization, AHRDO)從2011年展開的「記憶盒」紀念計畫,蒐集並記錄過去四十年來,來自阿富汗各地區,不同衝突時期受難者的物品、敘事及故事,撐出安全的空間,讓所蒐集數千筆受難者的苦難記憶得以被保存、公開展示,希望社會大眾正視受難者的苦難,反擊根深蒂固有罪不罰的逍遙法外文化。

性暴力作為戰爭武器

原處於東部的孟加拉人為從巴基斯坦獨立,在1971年獨立戰爭期間,遭遇來自西巴的軍隊,與當地接應的共謀,將性暴力與性侵當成文化滅絕的戰爭武器,試圖讓孟加拉族裔女性生下西巴人的後代族裔,改變孟加拉族的種族與身份認同。然而,這些受到暴力對待的女性,卻被孟加拉社會認為是不堪的象徵,遭到家族掃地出門,也因為受暴懷孕,卻面對社會的歧視與羞辱。展示呈現性暴力倖存者的口述故事,揭露受害者所遭遇的屈辱真相,回復其尊嚴。

穿越死亡:代間對話與治療

紅色高棉執政期間(1975年至1979年),近兩百萬柬埔寨人(四分之一的人口)死於處決、飢餓、強迫勞動、營養不良及刑求。柬埔寨和平研究院(The Peace Institute of Cambodia)、和平青年組織(Youth for Peace Cambodia)、仁濟組織(Kdei-Karuna)透過展示呈現少數民族,如占族(Cham)、越南裔人、下高棉人遭受暴力及性暴力迫害的故事,提供倖存者觀點,保存歷史,希望社會能記取戰爭代價,避免未來暴力衝突重蹈覆轍,建構記憶、尋求真相,亦有助於受迫害地區跨世代居民所承受的代間創傷,帶來療癒與和解。

轉型正義的延滯

尼泊爾內戰始於1996年2月,尼泊爾共產黨發起「人民戰爭」(People's War,1996年至2006年),社會經歷十年武裝死傷慘重,估計超過一萬七千的人喪失性命,一千五百人「被」失蹤,二萬人遭到酷刑。遲至八年後,官方才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及「強迫失蹤問題委員會」(Commission on Enforced Disappearances),但其未照顧到受難者家屬需求,引起許多爭議。尼泊爾當地的非政府組織-失蹤者家屬網絡(the Network of Families of the Disappeared)與尼泊爾女性之聲(Voices of Women Nepal)以受難者為中心,透過說故事方式,為受害者尋求真相與平反。

保存「被」消失的文化資產與身份認同

2021年,中國共產黨大肆慶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週年。然而,自1951年以降七十年間,中共對於藏人(博巴)活動的監視及掌控情形日愈嚴峻,強迫失蹤與逮捕事件層出不窮。藏人(博巴)不僅語言權遭到剝奪,更面臨宗教壓迫與文化滅絕的危機。藏人(博巴)抗爭及自焚事件日增,當地信仰宗教機構與文化中心逐漸減少。西藏(圖博)(Tibet Museum)博物館透過典藏西藏(圖博)歷史、文化資產,並保存流亡藏人(圖博)生命紀錄,駁斥中共官方論述,建構去殖民化的歷史論述,強調西藏(圖博)社群的國族與身份認同立場。

跨國移動者:移民歷史的包容和排他

臺灣於1989年從東南亞引進第一批移工,1992年通過《就業服務法》後,移工人數開始穩定成長。時至今日,在臺移工人數已突七十一萬人。儘管移工是臺灣經濟的重要推手,但臺灣社會不是視而不見,就是將他們視為勞動機器。特展呈現移工真實生命故事,他們用自己的手機錄下工作的一天,分享個人照片,對照大眾認知中對移工卑微、次等人的形象,展現了移工面對嚴峻處境時,堅忍、尊嚴及人性的面貌。展示部份內容亦來自本館國際人權博物館聯盟亞太分會(FIHRM-AP)「2020移動人權」共學培力講堂的共學成果。

歷史非表面所見:隱匿的敘事

因著複雜的種族政治及宗教歷史背景,斯里蘭卡自1983年起歷經長達二十六年的內戰衝突。斯里蘭卡的女說女史計畫(Herstories Project)、國際民族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Ethnic Studies)及社會發展研究所(Institute of Social Development)共同推動一項計畫,聚焦於平民的個人生命經驗,透過述說親身經歷,讓個人聲音擺脫掌控,讓隱藏的敘事復活。尤其戰爭勝利的一方為宣揚戰功輝煌,鞏固其主宰歷史論述的正統地位,不在「大敘事」裡的聲音,經常遭到抹煞勾消,湮沒無聞。透過保存、建檔個人敘事,得以讓真相還歸民主,奪回自身的生命、能動性與位置。

人權館舉辦「跨國移動者:移民歷史的包容和排他」特展開幕座談會,邀請尼泊爾失蹤者家屬網絡倡議專員普拉巴爾·錢德拉·塔帕擔任主持,並與西藏(圖博)博物館研究員及典藏人員丹增仁波、茶園工人博物館及檔案室創辦人及斯里蘭卡社會發展研究所執行長穆圖林甘進行與談

※本文摘選自國家人權博物館半年刊《向光》第5期〈亞太地區幽微歷史的聲音 風雨同行:亞洲人權創傷記憶線上特展〉,欲看更多線上特展內容,可至風雨同行:亞洲人權創傷記憶線上特展/網址:https://sharedjourneys.online/點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人權 國家人權博物館 遺址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從蘇軾到李榮浩都被圈粉!大唐彼得潘「李白」的傳奇與魅力

台幣500元改鈔遭熱議!盤點英鎊民選改鈔流程與設計巧思

冬天食物必有薑?讓人愛到涕泗橫流的美食:番仔薑麵線

令人驚嘆三大布達佩斯的圖書館 從書海探索匈牙利文化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