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逝世百年:二十世紀初風雲際會的奧地利,曾經有卡夫卡與馬勒
2024年是奧地利作家卡夫卡逝世百年,我們特別從他身處的時代、地點出發,討論二十世紀初期詭譎多變的社會局勢對卡夫卡寫作的影響。
海明威曾形容巴黎是「流動的饗宴」,在同名著作裡,他回顧了二十來歲在巴黎渡過的年月,寫當時的貧窮,寫他遇上的文化菁英;近半世紀後,導演伍迪.艾倫則以《流動的饗宴》為藍本,拍攝電影《午夜巴黎》,穿越至1920年代的主角巧遇海明威、費茲傑羅、畢卡索、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達利、導演布紐爾......,儘管此類角色戲份不多,多半走過場意思意思,但伍迪.艾倫深知單是目不暇給的名人,便足夠讓人心醉神馳。
下一座得享同樣文化光環的,只有五六零年代的紐約了。
延伸閱讀👉奧運、書市與咖啡:啜飲塞納河左岸的人文傳統與巴黎情調
我們為什麼特別容易被名流雲集的城市吸引?可能是認同,在讀過聽過看過這些人的作品後,那成了某種情感寄託;又或者是迷信,如果誰誰誰能在塞納河旁能寫詩,自己應該也能有所啟發吧。情況也可能單純得多,對於非長期定居於該處的旅客而言,聽聞過的名人曾在此徘徊,會讓我們一下子感受到與歷史及文化的連結。
不知何故,類似傳奇在20世紀初期特別多,比方說1913年的奧地利(奧匈帝國)維也納,希特勒、史達林、托洛斯基、佛洛伊德,以及奧地利皇帝Franz Joseph、二戰後在南斯拉夫長期執政的Josip Broz Tito都在此活動——說不定史達林在路上閒晃時就曾被希特勒攔下,兜售他的水彩畫。根據歷史,他倆還得等30年才會擦出「火花」,但顯然我們的想像力並不因為這些人住在同一座城市而滿足,反而期待歷史要角有更多連結,再細瑣都好。
奧匈帝國還有個冷門得多的例子:作家法蘭茲.卡夫卡與作曲家古斯塔夫.馬勒是生活在同一個時期的人(嚴格來說,還有詩人里爾克),馬勒被譽為浪漫主義的最後一人,卡夫卡則開啟現代主義文學的濫觴。眾所周知,卡夫卡是個大半生都在布拉格渡過的宅男,能與馬勒擦肩而過的機會不會太多,但他有沒有可能聽過馬勒的音樂呢?
答案可能令你既興奮也失望:由馬勒親自指揮的第七交響曲首演,卡夫卡人就在現場,但他不喜歡。
卡夫卡的文學執行人,馬克斯.布羅德曾透露卡夫卡並不是名古典音樂愛好者,作家曾對他說自己無法掌握住大型作品的複雜性。但卡夫卡試圖理解馬勒,也許動機是想在這位當時被推崇為繼布拉姆斯、布魯克納之後最偉大——同時也是名猶太人的音樂家和自己的共通點。然而,他極盡能事甚至歇斯底里的寫作天賦,顯然在破譯音樂結構方面沒有幫上忙。
但卡夫卡也非音樂的絕緣體,他喜歡美式進行曲。這份愛好倒不是針對特定作曲家或曲目,可能是那股歡快活潑的能量喚起聯想。如同其未完成的小說《美國》,一名因為家醜被雙親放逐到美洲大陸的青少年,在幾經顛簸磨難後最終在馬戲團裡找到一份工作——那可能是卡夫卡小說中絕無僅有的樂觀光明情節:奧克拉荷馬自然劇團的幅員近乎「無限寬廣」,它的招工海報上註明「歡迎任何人」且無須任何經驗。
《美國》中斷在這一刻,卡夫卡的文思在此戛然而止。據馬克斯.布羅德回憶,卡夫卡非常喜歡該章故事,經常大聲朗誦,並透露主人翁最終會在這塊土地上與父母、那些拋棄譴責過他的人達成和解。「十五年迄今無解的苦惱,經歷這一個半月的寫作後,我感覺到有所緩解。」卡夫卡在信裡這麼寫道。
那都可以說是卡夫卡的美國夢——他似乎也清楚,只有不著邊際的幻想才可能和緩精神痛苦,如同那則諷刺笑話:美國夢的真諦是,你只有在夢裡才能相信它。但對一名生活在二戰前歐洲的猶太人而言,遍地所見是經濟動盪、高漲的民族情節、鼓吹復仇的舊帝國遺老遺少,以及極權主義與排猶主義崛起,他能夠憧憬只能是遠方的幻影。
美國進行曲中的樂觀及自信成了夢的基調:容納形形色色,遠離壓迫追求自由的人。即便只是夢。那令人聯想到卡夫卡的另一部巨作《審判》的結局:在死刑場上,受刑的男主角目光投向遠方——那兒忽然亮光一閃,好像有人推開窗,「這人是誰?一個朋友?一個好人?一個同情者?一個願意提供幫助的人?僅僅是他一個人嗎?還是整個人類?馬上就會有人來幫忙嗎?是不是以前被忽略的有利於他的論點又有人提出來了?
「當然,這樣的論點應該有。邏輯無疑不可動搖,但它阻擋不了一個想活下去的人。」即便像條狗似的,即便能留下的只有恥辱。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精選影音
系列文章
中秋,從來不只一種浪漫:月亮引發的人情百態,盡在流行歌曲中
中秋佳節,除了賞月,你還做了什麼?烤肉、吃月餅、還是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自古以來,東方人寄情於月,西方人為月痴狂(變身成狼人也是種痴狂),月亮,總是承載著無數文人騷客的寄託,他們看似探索人類與十萬八千
ㄤㄤㄤ哆啦A夢生日快樂!八首讓你一下子回到無憂童年的美好旋律!
ㄤㄤㄤ,當這三個注音符號並列時,便會在你腦海裡喚起熟悉的旋律,一下子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來自未來世界,陪伴你我成長的機器貓「哆啦A夢」自1980年起,便一年推出一部劇場版,除2005年及2021年因更
冷峻、神秘:亞蘭.德倫,電影史上絕無僅有的憂鬱身影
「他是電影界最神秘的面孔。」在亞蘭.德倫辭世後,你可能看過無數次這樣的句子。但我們還是要不厭其煩地複述一遍:亞蘭.德倫,電影界最神秘的面孔。 亞蘭.德倫無疑是英俊的,但英俊不足以成就神秘,真正的
陽光、沙灘、異鄉人:如果死亡是宿命,認知任何時刻都可以從頭來過便是解脫
據說每年盛夏,法國作家卡謬(Albert Camus)的《異鄉人》銷路都特別好。最顯而易見的原因,《異鄉人》早已躋身世界名著經典,甚至出現在國高中生的閱讀推薦清單上,兩個月長的暑假是閱讀它的最好時光;
2024臺北藝術節《親愛的帕索里尼》:帕索里尼解構神性,蒂達史雲頓解構帕索里尼
即將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登場,由著名國際演員蒂達.史雲頓(Tilda Swinton)擔綱的《親愛的帕索里尼》(Embodying Pasolini,8/23 至 8/25)是該檔表演首次亞洲行,同時也
脫口秀聽不夠?國際冷笑話日,來認識十位單口喜劇演員!
在當今社會,喜劇不僅是娛樂,還是一項評論工具,優秀的喜劇演員們往往能以大無畏的姿態,挑戰那些被忽視的議題,從政治到宗教,從社會現象以至於個人經歷,展現深刻的洞察。在國際冷笑話日這天,我們精選了十位單口
世界冷漠,那又如何?北影焦點影人貝拉.塔爾的電影配樂
今年台北電影節「焦點影人」單元,推出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後一位電影大師」,匈牙利導演貝拉・塔爾(Béla Tarr)三部代表性作品,初試啼聲的《家庭公寓》(Family Nest)、第二部長片《局外人》
「國家比愛情更遠/在遙遠的花園我活得更好」:海朋森 「游一遊」 2024 亞洲巡演
「游」,按《說文解字》的解釋,係屬「旌旗之流也」,意指隨旗幟飄盪的流蘇,時至今日,游更多被用來指涉人和動物在水中的活動;而「遊」字,則通常被用來描述一種更加從容的狀態,如玩耍、旅行。 那什麼是「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