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通過觸覺「聆聽」世界:聽障者的音樂體驗

貝多芬在近30歲時逐漸失去聽力,卻未曾中斷創作生涯。(圖片翻攝自Wikimedia)
貝多芬在近30歲時逐漸失去聽力,卻未曾中斷創作生涯。(圖片翻攝自Wikimedia)

重度人士與者仍然「聽得見」音樂,只是與常人經歷的過程不同。想要全盤了解聽障人士聆聽音樂的過程,勢必得先探索聲音為何,以及大腦是如何處理聲音資訊。但首先,請記得障礙隨程度與發生原因不同分有許多等級,除了先天遺傳、後天影響的差別,也有輕微到重度(或完全)喪失聽覺。這意味著每位聽障者經歷的音樂體驗都不盡相同。

大腦如何對聲音和音樂做出反應

(圖片來源:Travis Yewell / Unsplash)

當物體振動程度足以創造額外的震波,聲音便會產生,而這些能量波也被稱作音波。

當聲波振動速度快到足以形成一條從源物體到耳膜的振動路徑時,我們就會聽到聲音。接著,我們的耳膜會振動,藉以推動聲波通過中耳和內耳。

聲波的音量和音質取決於振動強度和頻率。聲音傳播的距離與透過什麼介質(固體、液體或氣體)傳遞到耳膜,將影響聽覺強度。

因此,距離越遠,聲音聽起來越小;而在空無一物的環境中傳遞的聲音,在人耳聽來比多了磚牆的空間音量更大。

聽覺門檻

聽力門檻是另一個影響我們如何聽到聲音,甚至是否聽得到聲音的因素。 聽力門檻的測定,取決於通過測試頻率範圍(以赫茲為單位)與可以聽到的音量(以分貝為單位)。正常聽力範圍包括20 dBHL及低於其值的安靜聲音,而輕度、中度、重度和深度聽力損失的範圍分別為20-40、41-70、71-95 和95dBHL。

這也代表著,完全失聰的人只能聽到他們內心深處的聲音。

大腦如何處理聲音資訊

(圖片來源:Milad Fakurian / Unsplash)

聲波從外耳傳播到內耳後,神經末梢會將振動轉變為電脈衝或神經訊號。大腦接收這些訊息,並使用它們來從廣域面向處理和解釋聲音。簡而言之,這便是聽力正常的人理解聲音的過程。有趣的是,對於失聰或有聽力障礙的人來說,在聲音傳導面方面的體驗與常人類似,因為使用了相同部分大腦區塊參與處理。而最關鍵的不同在於,失聰者並不會透過耳朵接收聲音相關的神經元訊息。

大腦的可塑性

我們需要了解大腦的可塑性,才能深入探討失聰者或聽障者如何接收有關聲音的神經信息。大腦可塑性是個過程,大腦各區塊開始共同運作,以解釋五種感官之一的喪失,我們在此探討聽力的部分。協同過程中,不同角色將被分配給不同的大腦部分;同一時間,其餘感官也將獲得增益。雖然大多數訊息處理過程在常人和失聰或聽障者間是相同的,但後二者透過觸覺來接收聲音訊息,而非一般的聽覺。

由此可知,聲音在大腦的相同部位進行處理,但是透過感知和觸摸過程來引起聲波振動,而不是透過聽覺來體驗。

根據華盛頓大學放射學助理教授Dean Shibata 博士的說法:「振動訊息與聲音訊息同值性高,因此對於失聰者來說,在相同的大腦處理區塊中,一種模式可能被另一種所取代。」

體驗音樂的過程需要大腦的多個區塊共同運作,但其中的依核、杏仁核以及聽覺和感覺皮層對失聰者或聽障者尤其重要。

依核和杏仁核

(圖片來源:Ben Sweet / Unsplash)

依核和杏仁核會激發人類對音樂的情緒反應,也助長我們對音樂的情感依戀。

有些人聽到他們最喜歡的歌曲的開場音樂或更高音調的旋律,就會立即感受到積極的情緒反應,而失聰或聽障礙者則可能會對較低的音調或節拍產生類似反應,這是因為聽力受損意味著人們較不易聽見相對高的音調和更柔和的聲音。低音與節拍會引起更多振動,這也使得它們更容易被身體所感受。

聽覺皮層

聽覺皮層負責處理和解碼聲音訊息,包括語音和音樂。因此,它是大腦中主導聲音聆聽和解釋音調相關資訊的部分。

即便對於聽障或失聰者,聽覺皮層如何鑑別和體驗音樂仍然至關重要,差異在於它們不使用聽覺皮層接收來自耳朵的神經元訊息,而是通過觸摸感應振動來接收。

感覺皮層

感覺皮層負責處理觸覺反饋。體驗音樂的當下,這與演奏樂器和跳舞時產生的觸覺輸入相關,靠近揚聲器時,身體所感受到音樂的低頻振動也是同理。感覺皮層有助於彌補聽覺和觸覺之間的差距。因此,它對於透過以感覺而非聽覺感知振動來解釋聲音的失聰者相當重要。

失聰者如何聽音樂?

失聰者感受音樂的方式不是常人理解的「聆聽」,而是透過身體感覺「體驗」。 無異於擁有「正常聽力」的人,這些音樂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

以下是幾種聽障人士與音樂互動的方式。

從振動中感受音樂

失聰者體驗音樂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感受聲音振動。尤其是低音與節奏,因其更容易產生明顯的振動。

這意味著這些音樂元素對失聰或有聽障礙者的意義更大。

這些振動會根據聲波傳播的介質而有所不同。例如,透過揚聲器感受振動,與音樂會現場地板的振動,是截然不同的體驗。

腳踏在室內水泥地板或室外草地感受的振動,或者將手放在揚聲器或耳機上感覺的振動,也全都不一樣。

正因如此,失聰者也能透過感受不同物體間的振動方式,為同一首歌曲創造各種體驗。

從手語中了解音樂

手語是一種交流機制,使用者透過手而非口傳來表心達意。

除了手語,失聰或聽障者也可以使用唇讀來理解他們聽不見的口語。 因此,手語有時會與有口型/無聲版本的單詞互相搭配,來幫助唇讀。 手語和唇讀都可以將歌詞的意思傳遞給失聰或聽障者。

如今,歌手和樂團(例如Pearl Jam和Red Hot Chili Peppers)在現場表演中配備手語翻譯的現象愈加普遍,讓失聰和聽障礙者更容易理解他們的歌詞和音樂。

另外,也有像Amber Galloway Gallego這樣專攻音樂翻譯的的手語翻譯家,積極在現場表演和YouTube上推廣美國手語(ASL),讓音樂更貼近人群。

Gallego更曾為Kendrick Lamar擔任口譯員,同時也經營著YouTube頻道,她充滿活力的表演詮釋,將音樂帶入更多聽障者的生活。

音高

音高是在整個聲音頻譜中區分個別聲音的因素。我們根據振動頻率感知較低或較高的音高。較慢的振動會產生較低的聲音,而較快的振動會產生較高的聲音。聽覺門檻決定每個人區分音高的能力,例如較擅長鑑別高音或低音旋律,以及是否能聽得見音高。部分聽力損失者仍能聽到音調,但可能在感知更高的音調上遇到困難。雖然完全喪失聽力者聽不見音高,但他們通常可以透過感覺來辨認音調高低。

重度失聰的打擊樂手如何感知音高

Dame Evelyn Glennie是一位重度失聰的獨奏打擊樂手和作曲家。她在十幾歲時開始逐漸失去聽力,但在此之前,她體驗過不同音調的聲音。當Glennie初次意識到她正在失去聽力時,便和她的打擊樂老師Ron Forbes一起著手提升自己鑑別「振動」的能力,而非將重點放在聽到聲音。透過訓練,她學會區分各別音高的大致音調,具體方法是將她在身體上感覺到聲音的位置與失去聽力之前的「絕對音感」連結。Glennie表示,她主要在腿部和腳部感覺低音,並在臉部、脖子和胸部的特定部位感覺高音。

音色

音色是不同源頭創造的獨特聲音。在音樂作品中,音色因演奏樂器而異。因此,雖然吉他和長笛可以演奏相同的音符,但每種樂器有各自的頻率,也代表它們產生的音色或與樂音都不盡相同。

聽障人士或失聰者對音樂音高與音色的體驗皆與正常人不同,根據聽力障礙的嚴重程度,區分音色的能力也會產生變化。

在Rumi Hiraga和Kazuhiko Otsuka的研究中發現,有些聽障者可以透過比較,區分樂器組中相似的的音色;然而,他們仍在區分其他音色時遇到困難。

●本文為SOL聲活圈授權刊登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頻道,原題〈失聰,也能聆聽世界〉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聽覺 聽障 失聰

精選影音

系列文章

杜篤之、《航海王》魯夫配音員登入雲端!《Sound Makers 聲音匠人》伴你靜心度過炎炎夏日

聲音有一種無形的流動性力量,它能夠在我們的感官世界裡構成一個空間與事件,也能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裡,激發情感的發生與思緒的組成。 長期關注聲音與設計、建築、人文之間創意美學的SOL聲活圈製作了全新系

百萬饒舌新星伊恩.迪奧攻台!嘻哈饒舌小白必修七張經典專輯

IG追蹤人次破百萬,饒舌界新星伊恩.迪奧(Iann Dior)將在5月17日於Legacy Taipei登台獻藝,自2019年於SoundCloud發行首支單曲〈Cutthroat〉以來,他便躍升值得

電子節拍與陽明山自然場域互動,《陽明共振》音樂演出紀實

全新Live Session企劃《SOL聲活圈 x 泊人ANKR:陽明共振YANGMING VIBRATION》,以台北市近郊的陽明山為場景,與六位台灣Beatmaker以及來自蘇格蘭的Techno製

週一總是滿滿負能量?讓耳朵去獲認證的寧靜公園走走吧

這段時間以來,你肯定已經被政治新聞轟炸的體無完膚,即使不隨之起舞卻不能不被氾濫盲目的亢奮及口水沾抹上,什麼都沒做卻筋疲力盡。無論你滿意選舉結果與否,為健康著想此時此刻都該脫離世俗喧囂一會兒——恨的是,

今年聖誕節忘掉瑪麗亞凱莉,來點席林狄翁吧

在瑪麗亞.凱莉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與《閃靈》的驚悚場景結合為聖誕節迷因後,我們實在不需要為你雪上加霜。為此,我們選擇了以《鐵塔尼號》主題曲晉身現象級人物

幸福的前提,是與自然打好關係:呼喊環保的音樂創作人

「人類良心的最終考驗,是他能否在今天為下一代人而犧牲, 但他卻無法聽見下一代人對他的感激。」 蓋洛德·奈爾森(Gaylord Nelson)地球日的創始人 活在21世紀的我們,似乎越來越能

從蒙娜麗莎到戴珍珠耳環的少女:5首被藝術品啟發的歌曲

西方大哲尼采曾言,沒有音樂,生命就是一場錯誤。他更將音樂置於所有藝術之上,認為是音樂給人類思想插上翅膀。言過其實?無論你是否贊同尼采的意見,都不能否認那些經音樂表述的事物情感,一旦轉換為文字將無可避免

聽音樂有什麼好處?TEDx講者張吉安、范宗沛告訴你

音樂,一直藏在生活中,也竄進TED的演講台上。 1984年成立的TED,從2002年開始變得更有組織性,開始經營TED大會,舉辦令人省思的在地演講,內容包涵科學、設計、文學、音樂等。而從200

延伸閱讀

當搖滾遇上鐵幕:捷克民主之路上的文化暗戰,比英雄更能撼動政權

「2024台北喜劇節」50場演出11/28接力登場,六檔必看節目精選

武俠刀劍 vs. 南天超銀河奧祕!《洪荒瀰漫超銀河》劍皇與祂的解謎情趣

1938年火星入侵假新聞,曾引發百萬人口恐慌?傳奇名導的《世界大戰》是則警世寓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