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寶娘/母職,是一場漫長又孤獨的馬拉松─雨路《用力奔跑的媽媽》

從晨跑三圈到鐵人三項,她重新呼吸自由、修補破碎的心,面對父親癱瘓、自身罹癌、女兒重鬱、兒子驟變,雨路一步步跨了過來。一次次奔跑中,各種傷痕也悄悄縫合,更重要的是,她接納了自身不完美卻無比真實的模樣。這是一位母親的真誠剖白,獻給每一位曾在愛裡跌倒、仍願意繼續愛下去的你。
文/雙寶娘(譚惋瑩,親子教養作家)
母職,是一場漫長又孤獨的馬拉松(書評)
陪孩子準備會考那陣子,我處在高壓狀態:每天叫孩子起床上學、陪伴孩子準備會考資料、安撫他們的考前焦慮,同時還要維持自己的工作節奏。那是一段疲憊如影隨形的日子,白天咬牙堅持,夜晚卻常被失眠與焦慮綁架。
在那樣的狀態下,我幾乎無法閱讀,尤其排斥任何與母職相關的書籍。那些文字彷彿會掀開自己尚未處理的情緒洪流,讓我無法喘息。
就在那時,我收到出版社的書評邀約,看到《用力奔跑的媽媽:跑過愛與傷痛,找回自己的光》這書名,像一道光劃開我疲憊的縫隙。我心想,或許,閱讀這本書,會是我另一種形式的喘息。於是,我小心翼翼地翻開書頁,想知道,雨路這位也曾在母職馬拉松中踉蹌奔跑的母親,如何一步步走過那段沒有終點線的賽道。
第一滴汗:在崩潰邊緣起跑
有一天,與女兒大吵一架後,家裡的情緒高壓到快要炸裂,雨路做出了一個改變人生的決定:不顧一切,往外跑出去。她衝出家門時,沒有帶手機,沒有設定目的地,只有滿腔翻湧的悲憤與無處安放的自責。
她一路跑,最初只是為了逃離眼前的混亂,彷彿只有不斷移動,才能擺脫胸口翻湧的情緒。當喘息與汗水逐漸沖淡腦海裡的雜念,她驚覺,跑道成了唯一屬於自己的喘息空間。
這場奔跑,意外成為她與自己重新連結的開始。她從三公里、五公里、漸漸到十公里,接著是馬拉松,又接觸到鐵人三項。書中細膩描寫她如何靠著一公里又一公里的步伐,逐步鬆開長年緊繃的心弦,也體會到世上還有一個願意百分百配合的自己。
最陡的上坡路:當孩子築起高牆
奔跑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是身體與情緒的轉化,更逐漸滲透進她與家人的關係當中。特別是與兒子的關係,那個從貼心、黏人,到忽然封閉沉默的男孩。
雨路說,她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十六歲以前,會關心媽媽情緒、總在乎媽媽感受的孩子;另一個,是十六歲以後,不再與她說話,雖然成績優秀,卻像築起一堵高牆,把她隔在生活之外。這樣的變化讓她反覆自問:「我做錯了什麼?為什麼他這麼討厭我?」
陪著兒子接受心理諮商與心理衡鑑,她也開始看見,自己對母親角色的高度理想化,在不知不覺中,她用愛包裹了過多的期待與控制,反而落入偏執。而且,就在這段關係最僵持不下的時期,她才被診斷出乳癌一期不久,正在持續治療中。
那場病,像一記警鐘,讓她突然從孩子的世界抽身,意識到「我也需要被照顧」的那個自己。從那時起,奔跑變得不只是運動,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轉向。她不再執著於孩子對她的回應,而是練習把注意力收回自己身上。
這份轉變,也慢慢感染了兒子。在一次童軍典禮上,雨路坐在台下,原本以為兒子依舊會與她保持距離,沒想到兒子在全場注目下開口說:「這個成就,我想獻給我的爸爸媽媽。」那一瞬間,她如釋重負,心頭開出歡欣的花朵。她明白了,孩子不會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但他會努力做到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最後一哩路:為自己的快樂出發
作者:雨路
出版社:木馬文化/讀書共和國
出版日期:2025年6月25日
合上書頁,我心裡五味雜陳。這不僅是一本關於跑步的書,更是一場關於「母親如何作為自己存在」的提醒。一路讀來,我彷彿陪著雨路踏上了一場尋回自我的長征,途中有疲憊、有淚水,也有終於放下的輕盈。 這些年,我何嘗不是和雨路一樣?拚命追趕的「完美母親」形象,如今回想,不過是社會賦予的沉重包袱。
當我們開始為自己努力,不再將全部價值寄託於母親角色時,反而為親子關係騰出了呼吸的空間。孩子需要的,從來不是一個毫無瑕疵的母親,而是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會疲憊,會脆弱,但也會為了自己的熱愛閃閃發亮。
行筆至此,我望向書桌前貼著的會考最後的兩個日程:填志願與放榜。突然覺得,或許我該像雨路一樣,給自己一個短暫的出走。不是逃離,而是為了回來時,能帶著更從容的步伐,與孩子並肩前行。畢竟這條漫長的母職路上,我們都該記得,當母親學會為自己呼吸時,孩子才能學會如何飛翔。
● 本文由木馬文化/讀書共和國授權於聯合新聞網‧琅琅悅讀刊登,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投票抽獎】盛夏蔬食上桌!「彩色瓜果炒十錦」吸睛又開胃
📰 越想省錢反而花更多?20個希望年輕時就懂的理財祕訣
📰 收入有限、支出無限,租屋小資、三明治族群如何儲蓄理財?
📰 五招幫你脫離月光族身分!省錢不是重點,而是主動察覺支出流向
📰 你適合哪種薪資分配比例?儲蓄要有效率得先選對規劃方式
📰 從今天起拒絕成為卡奴!利用3條規則,學會聰明使用信用卡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