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嗎?我們的社會老早決定了,成為母親就必須犧牲感受

「我愛孩子,但後悔當媽媽。」社會經常忽略一件事:母親也是獨立的主體,她們擁有自己的身體、思想、情緒、想像與記憶,也應有權去判斷這一切是否值得。透過「後悔」這個中心議題,本書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母親」的身分,而非將母親視為天職或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領域,同時讓來自不同社會群體、形形色色的母親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奧爾娜‧多娜絲
當媽媽可不是在私人企業工作,但母親身分卻始終被無止盡而徹底地視為公共事務。女性每天都被告知,她們因本能天性而擁有當好母親的能力,但同時又不斷被指導該如何和孩子建立關係,以成為人們口中的「好女人」和「好媽媽」。主流觀念認為,母職應該是一種完全以孩子為中心的養育方式,既要投入情感和心力,也要耗費大量時間。在西方社會的公眾想像中,育兒幾乎被視為母親的責任。母親被描繪為有著自我犧牲的天性、無止盡的耐心,並致力以各種方式照顧他人的角色,幾乎是要求她忘記自己的人格與需求。
女性主義作家羅西卡‧帕克(Rozsika Parker)認為,當孩子或多或少地朝向個體化發展,逐漸建立與母親分離的自我認識時,女性則在不同的母職身分之間不斷轉變與成長。她們從支撐嬰兒頭部的母親,變成推著嬰兒車的母親,再變成揮手送別的母親,最後成為等待牽起孩子之手的母親——但她們始終都是母親。相較於母親的成長是垂直的,孩子的成長則是「水平的」,逐漸遠離母親。
但這並不表示媽媽們實際上都能做到這個地步,母親們之間存在著顯著差異——包括個體差異到社會差異(如婚姻狀況、種族、階級、精神和身體障礙)——但即使存在差異,許多西方社會依然堅守一套單一且嚴格的母職規範,母親仍是具有代表性的崇高身分。
此外,「好媽媽」一度被要求體現如同聖母般純潔、無性的特質;而自一九八○年代,這種母職的神話化模式,又進一步強化了母親作為性存在和被欲求對象的描繪(特別是年輕、白種、中產階級的母親們),顯現在「我想上的媽媽」、「可口的媽媽」、「性感辣媽」等說法中。這些關於母親的新表述並不代表社會真的認為她們的肉體很迷人,或是她們變得越來越有作為性幻想對象的魅力,而是社會正在賦予母親形象更多「她們擁有一切」的神話幻想。加布里埃萊‧默勒(Gabriele Möller)在文章中這麼寫道:「如今看來,一個女人不該『只是』母親,如果妳想獲得認同,妳還該有個職業,在妳少得可憐的休閒時間去幼稚園或學校,儘管累得要死也當然還是要展現妳的性感。『我是個婊子,也是個好情人;我是個孩子,也是個好母親;我是個罪人,我也是個聖人。(歌詞)』創作歌手梅雷迪思‧布魯克斯(Meredith Brooks)扼要地說明了這些矛盾之處。」
在這種情況下,現今有著嚴苛要求的母職模式,還意味著女性的身體——無論是在懷孕期間、產後立即、和在之後的多年中——都被期待在美貌與性吸引力上符合異性戀規範的標準。這些標準源自於普遍加諸女性的美與性感的神話。她們的身體沒有一刻是自由的,擺脫不了對保養和美貌的追求,甚至得表現出一定的性吸引力,即使這些可能與她們作為女性的經驗不甚相關。也就是說,儘管母親本身可能也有慾望及性需求,她們被如此要求是因為這些對異性有益,而不是為了她們自己。
這種模式不只規範母親的外觀和言行舉止,還試圖掌控她們的情感世界,正如美國社會學家亞莉‧霍奇查爾德(Arlie Hochschild)所稱的「情緒規範」(feeling rules)——也就是「關於在特定社會情境中,哪些情緒是適當的、哪些是不適當的規範」。這些規範往往伴隨著社會獎勵,如榮譽、尊重和認可。因此,即使母親們被孩子激發出的情緒各不相同,她們的感受也會因為孩子的表現、時間、空間及可獲得的援助而推移改變,但社會對她們的期待是——如果母親們希望被視為「好媽媽」,她們的感受必須始終如一。「好媽媽」要無條件且毫無保留地愛著她的孩子,並從母職中獲得喜悅。如果為母之路並非繁花似錦,那母親就要扛起這些痛苦、享受這些煎熬,把這些苦難視為生命中必要而不可避免的過程。
以下是一位男性在網路文章下的評論,回應一位困擾於後悔當媽媽的女性。這充分說明了這個社會是如何規範母親的情緒。
「別再抱怨了,妳最好別再像個小孩一樣抱怨個不停,試著對妳的母親身分抱持感激並去享受它,這有很難嗎?去請個保母或是讓祖母來幫忙帶孩子,妳根本想不到這有多管用。享受妳的生活,別讓妳的小王子控制妳的生活,否則妳會一直抱怨下去,然後一樣搞砸孩子的生活,他會長成一個跟妳一樣被寵壞的孩子。還有,妳可以等著瞧妳接下來會有多麼快樂,而當妳(像其他每個人一樣)忘記這有多艱難時,妳就準備好迎接第二個孩子了。」
或者就如另一則關於「後悔的媽媽」網路文章下的評論:
「嗯,至少她們勇敢地成為母親了,在這點上她們是值得尊敬的。當個媽媽當然會有疲憊和沮喪的時候——因為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這些都會過去的。日後回顧自己的人生時,她們會感到自豪。我們這一代懂得如何讓自己越過低潮並且忍受它,並從中得到別人所沒有的快樂與滿足感。」
在這層意義上,母親們的情緒都按著時間表和歷程來,社會決定了這些母親應該要有怎樣的感受,也規定她們必須記住和忘卻的事情。這兩則評論都在安撫這些母親:如果她們能夠拋開這一刻的感受,隨著時間推移,在未來定能獲得喜悅。透過向女性、尤其是所謂的「好媽媽」保證,她們目前生活和記憶中的痛苦都將被抹去,以讓她們繼續「更加努力」——也就是生更多孩子,並以「正確的方式」養育他們——社會得以維持一種幻象,即當前的生育傳統,最終對女性都是有益的。
而這些關於母職的情緒規範,並不只單純由外部力量強加給女性。這種強而有力的規範,還由女性內化並調適為自己的一部分。我們可以由以下的證詞了解到這種內化及適應的程度,這些母親都將自己的真實感受對照到社會期待中「母親應該擁有的情緒與舉止」。
●本文摘選自遠流出版之《後悔當媽媽:一本成為母親之前,該讀過的書》。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 想減重提升代謝,與其每天走一萬步,不如思考如何動更多!
📰 「空氣跳繩」減重又健身!沒有繩子照樣跳,宅在家好好運動
📰 中年發福別怪代謝差!名醫教你如何平小腹,遠離慢性病
📰 如何單靠「吃」誕生美肌、成功減重?三餐攝取醣、細細咀嚼
📰 「減重60kg」網紅歐娜:餓的時候告訴自己「都是以前太飽換來的」
📰 飲食習慣改變就能迎戰內臟脂肪 減重須根據不同目標逐步限醣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