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習滿檔、睡眠不足,超前學習可能讓孩子厭倦學習新事物
文/成田奈緒子
近年來,隨著雙薪家庭的增加,有越來越多家長擔心自己沒有時間照顧小孩。許多家長更因此認為,既然沒時間,就應該多花錢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但其實根本沒必要。
你給的是愛還是毒?
自1970年代的學前教育(preschool)風潮以來,不管哪個世代,都有許多家長很早就為孩子規畫學習教育。這些家長陷入5歲定終身的迷思,總是讓不到5歲的孩子早早就開始用功讀書或訓練運動。
其中,也有些家長是將自己未能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例如,希望孩子考上比自己優秀的大學,所以送去補習;自己以前很想學鋼琴,所以安排子女上鋼琴課。高學歷的父母,尤其會產生這種寄託心理。
以下分享一個案例:有位爸爸畢業於一流大學,也在一流企業任職,他說:「其實我以前很想當醫生,可惜事與願違,所以我希望孩子念醫學院。」這位爸爸每天下班回家,都會緊盯孩子讀書。
很顯然的,這種育兒方式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意願。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孩子身上,並要求孩子按父母的意思行事,這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控制。
受到這種學前教育荼毒的孩子,在幼兒期至學童期,學業表現通常都很不錯,對父母也很順從;但之後卻可能會出現行為偏差。尤其進入青春期後,隨著學業及人際關係的煩惱增加,孩子越來越受挫,導致繭居在家、甚至人生走偏、演變成犯罪,這樣的案例屢見不鮮。此外,也有孩子最後與父母斷絕往來。
所謂的教育,真的有必要背負這麼大的風險嗎?我真心盼望能幫助更多的父母,擺脫超前學習的迷思。
順序錯誤,超前學習也沒用
首先,我們必須重視體能腦的發育。
體能腦的功能與維持生命密切相關,例如:睡眠、食慾、呼吸等。由情緒驅動的行為通常是為了保護自己,而性慾則是生存的動力之一。其他像是,手腳協調、站立、坐下等基本動作,還有自律神經、血液循環、體溫調節、心臟和內臟的運作,也都是由體能腦掌管。
體能腦,就是人體內部各種器官的控制中心。體能腦之後,接著是主掌更高階機能的智能腦。例如:數字計算、閱讀、語言表達、利用五感辨識外部訊息的知覺、細膩的情緒起伏,甚至是手指頭細微的動作等。
一說到大腦,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智能或語言,並且認為很重要,但其實這與體能腦主掌的生命機能截然不同,頂多只能算是附加功能。
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儘早發展智能,但事實上,研究已證實,主掌人類基本動作的體能腦發育得越好,智能腦也會更加發達;反之,若體能腦未能充分發育,智能腦也培育不起來。
因此,我認為家長必須了解,讓孩子的體能腦好好成長,才是育兒的首要任務。因為這代表得先讓孩子的生存能力順利成形,才能接著發展其他的能力。
最後一個是心智腦。智能腦所蓄積的大量知識、資訊等,必須先經過前額葉的整合,心智腦最後才能發展成形。具體來說,心智腦會篩選蓄積在智能腦中的知識及資訊,留下必要的、捨棄不必要的;然後,再透過神經傳導訊息,促進心智腦的發展。也因此,智能腦發育得越好,心智腦就發展得越好。
亦即,大腦的發展順序是:體能腦 → 智能腦 → 心智腦。
5歲前,每天睡滿11小時
其實,小孩原本就比大人需要更多的睡眠時間,而且遠超過你的想像。對小孩子的成長來說,充足的睡眠是重要關鍵。那麼,嬰幼兒期又應該要睡多久?新生兒需要睡滿16小時以上,1歲到3歲的孩子,包含午睡在內,則需要睡滿12小時。5歲以後,白天不再需要午睡,因此晚上必須連續睡眠滿11小時。
然而,能達成上述睡眠時間的小孩,其實非常少。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按:相當臺灣的衛生署)的調查,日本成人每日日平均睡眠時間,以6小時到7小時居多,其次則為5小時到6小時。相較之下,歐美成人的平均睡眠時間約為8小時,這差距可說是顯而易見(按:根據臺灣兒童福利聯盟統計,國高中生平均睡眠時為6.9小時)。
因此,雖然不必按表操課,但我希望至少仍以此為基準,差距不要超過一小時比較好。5歲的小朋友,晚上8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這樣就能睡足10小時。小學生晚上9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升上國、高中以後,則可改為晚上10點睡覺,早上6點起床。
與其送安親才藝班,不如當鑰匙兒童
智能腦的發展比體能腦稍微晚一點,大概一歲左右開始發育,然後持續成長至18歲左右。而成長的高峰期,大約落在6歲到14歲,也就是小學、國中階段。因此,就算從孩子一歲就開始培育智能腦,但其實要等到上小學之後,才會進入智能腦發育的高峰期,所以在嬰幼兒期要以體能腦為優先,還請各位家長務必牢記在心。
另外,還有一點也很重要。培育智能腦,並不是指寫作業或上補習班。就算家長強迫孩子念書,也無法培育智能腦。其關鍵在於,當事人的學習意願。
書不是讀越多越好
換句話說,對周遭事物感興趣、擁有旺盛的好奇心,並且主動渴求知識、深入思考或探索,才能為智能腦打下良好基礎。那麼,家長該做些什麼才好?答案就是,製造更多機會,讓孩子自己去探索世界、累積經驗,增廣見聞。而所謂的機會,最重要的就是家庭生活。
雖然許多企業為了因應女性在職場活躍,設立了讓職業婦女安心工作的制度,並標榜育兒友善,但站在育腦的角度來看,這些措施反而會帶來負面影響。
學童保育設施看似立意良好,有專業人士可以幫忙看顧孩子,讓雙親可以安心去工作;孩子可以交到朋友,一起玩、一起讀書,還有老師在旁指導,似乎有很多優點。
但事實上,仍有其缺失之處。家長下班接孩子回家,通常早就超過晚上6點,若途中還要繞去買菜、回家煮晚餐、吃飯、洗澡……如此下來,幾乎不太可能在8點或9點前上床睡覺。
最大的缺點就是,孩子在家的時間會變少。還有,原本屬於家庭生活的任務也會相對漸少任務並不侷限於家事。按時吃飯、早點睡覺,這種遵守約定型的任務,對孩子來說也非常重要。
即使家長們白天不在家(按:依據臺灣《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1條,6歲以下兒童,不可讓他獨處),孩子依然能遵守生活常規,這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因此,我認為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不應該送去安親班,而是安排到府保母,協助看顧孩子並嚴守吃飯、就寢時間等生活常規。
到府保母或許會給人所費不貲的印象,但只要善加利用社會福利機構與公家機關的制度,其實幾乎與上才藝班的費用差不多。
孩子上高年級之後,由於已經不太需要大人的看顧,因此在安全的環境下,當鑰匙兒童也無妨(按:作者旨在強調,一味的幫孩子排才藝課程或安親班,並無法培養孩子獨立自主);以安全環境為前提,讓孩子自己規畫學習時間更重要。這階段的孩子已經會自己分配時間,並且逐項完成,例如:玩遊戲、寫功課、休息、做家事等。
雙薪家庭的家長們可以依自身情況,適度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
●本文摘選自大是文化出版之《我是醫師,我的孩子不上才藝班:排滿安親、才藝課導致孩子拒絕學習。成長需要「三大腦」,不用超前學習就能辦到。》。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