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台南/老觀眾的電影夢,最老舞台傳奇重生──全美戲院

全美戲院外觀。(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外觀。(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2024年迎來台南400年!這座古城乘載著悠久的歷史脈絡與豐富的文化傳承,很多人都深深地被四百年累積堆疊而成的古蹟建築、飲食風味、民俗文化給吸引,也許我們沒辦法像穿越小說一樣回到過去的某個時間點,仍能透過不同方式走在這條歷史延續的道路上。

琅琅悅讀「——0到400之間」專題,在各頻道陸續推出與台南相關的精彩內容及系列活動,除了介紹眾多作家書寫的文章書籍、名人聲音朗誦故事的溫度傳遞,也邀請你分享自身與台南的珍貴刻印與連結。(編按)

文/

老觀眾的電影夢 台灣最老舞台傳奇重生

有線電視尚未普及前,電影曾是生活中最大的娛樂,還記得小時候逢年過節巷口、廟口也總拉起布幕播放起酬神電影,七點一到街坊鄉親紛紛拿著板凳吆喝一家大小看電影去。隨著年歲增長,大小「電影院」興起,當時設備不比現在新穎,但每一家各有特色,「看電影」也成為時下男女約會的代名詞。如今大型連鎖影城入駐,傳統電影院逐漸減少,成為許多人年少時光中最懷念的記憶之一。

台南人究竟多愛看電影?從舊地名可以發現。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 台北出現了第一家電影院「芳乃亭」,此後全台各地紛紛興建大型戲院, 當時台南以「南座」、「大舞台」、「戎座」及「世界館」 等幾間最出名,戲院數量僅次於台北。光復後,除了日治時期已開設的戲院,不少地方富商也積極投入戲院的經營,輝煌時期甚至多達五十餘家同時營業,成為全台戲院最多的城市。1940、50年代,台南市中正路更因聚集多家電影院而有「電影街」之稱,中正里還因此被戲稱為「電影里」。

來到永福路,從街角就能看見停在對街的電影宣傳車,車上貼滿電影海報,偶爾穿梭在大街小巷,以早年的手法為戲院宣傳新上映電影;磚牆邊倚放著幾張半成品的手繪電影看板,看板上盡是栩栩如生的電影明星,維妙維肖的神情源自於國寶手繪看板大師顏振發之手。再往前走,即可見到不少朝著戲院拍照的遊客,對街正是全美戲院。

戲院依舊懸掛手繪電影看板,時常可於對街親眼目睹顏振發師傅作畫情景。(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全美戲院的坐落在台南市市定古蹟「大井頭」旁,日治時代位於熱鬧的大宮町一丁目,原本是三連棟街屋,二戰時期受戰火波及毀損。民國三十九年,由經營電影的富商歐雲明重建為電影院,命名為「第一全成戲院」,至今仍可從外牆看見「THE FIRST CHUANCHEN THEATRE」字樣。初期電影院延續日治時期的行銷手法,結合傳統戲曲現場登台表演廣受好評。民國五十八年,歐家將戲院轉賣給妹婿吳義垣,整修後更名為「全美戲院」營業至今。

第一全成戲院外觀。(圖/取自《老屋顏》,全美戲院提供)

六十幾年的時光改變了不少人的娛樂習慣,連帶也影響了戲院的營運方式。全美戲院早期主要放映外語片,當時看電影的人口相當多,不需宣傳也總是高朋滿座,每逢007電影上映,7百多個位置座無虛席,不少人為了一睹明星風采還自願購買站票,甚至向小販購買黃牛票,把戲院擠得水洩不通。不過由於戲院競爭日益激烈,全美於民國六十年轉型播映二輪洋片,採取「兩片同映,定價六元」的優惠吸引學生族群,此舉也成為二輪電影院界的首例。

後來隨著經營者年邁,戲院由吳義垣次子吳俊誠經理接棒,時逢台灣電影產業逐漸沒落,吳俊誠多次受勸說將戲院歇業,但他仍選擇陪伴老戲院走過景氣寒冬,持續守護伴隨他成長與老台南人們的共同回憶。

來到全美戲院,每個環節都充滿了懷舊感:騎樓下的老式購票窗口、售票口前插滿手寫時刻表的壓克力板、門前張貼的電影海報、作為宣傳燈箱用的四根立柱……,不禁有種回到1960 年代紅包場盛行的時光。走入大廳,左側是驗票櫃檯,投下票券後往右走,可見桌上糖果盒裡擺放著小段膠捲,這應該是許多接觸數位攝影長大的年輕人不曾見過的稀奇玩意兒。接著可見販賣部阿姨熱情招呼大家買零食,儘管銷售的品項不多,但在看電影前買些早年的懷舊零食進場,也予人十分應景的童趣感。

壓克力割字的電影時刻表,寫著每個場次的時間,開場後就不清場,一票兩片票價也十分便宜。(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戲院每日開始播放後便不清場,趁著放映前,吳經理帶我們參觀影廳。牆上的「空襲疏散出口」字牌見證了動盪時局戲院仍坐鎮原地,成為戒嚴時期滿足民眾的少數娛樂;「脫帽」兩字則勾起當年看電影前仍需起立唱國歌的時代回憶;前端舞臺則是早期「隨片登台」的特殊設計,當年播放電影前演員會上台表演並與觀眾互動,放映默片時則可供樂隊表演,是老一輩人難以忘懷的娛樂享受。原本戲院只有獨立大廳,配合道路拓寬工程改為1、2 樓雙廳設計,並順勢更換新式座椅,在充滿悠久歷史的外觀下,戲院內部仍為觀影者提供了最舒適的環境。

配合拓寬工程改為1、2 樓雙廳設計,並順勢更換新式座椅。(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早期戲院通常是一棟獨立建築,從外觀到內部一氣呵成,有別於附屬在百貨公司的現代化影城,舊戲院能提供的視覺享受更具層次感。例如已拆除的高雄大舞台戲院3,建築受折衷主義影響,比例均衡對稱,立面的山牆花草裝飾高雅精緻;荒廢的麻豆電姬戲院,牆上代表著一周七日放映不打烊的七隻獅頭裝飾,皆各具巧思。隱藏在電影看板後方的全美戲院,三層樓建築屬三連棟街屋形式,出自於留日建築師李清池設計,早年灰色洗石子外牆現被黃色油漆包覆,外觀左右對稱、中間寬兩側窄,勾勒出塔樓般立面,上半部圓拱窗及垂直飾條營造高聳效果,與微弧形陽台形成前後層次感,極具仿巴洛克式建築風情。

穿越影廳來到陽台,我們近距離欣賞戲院的特殊裝飾,仔細一瞧,兩側連續的咖啡色飾帶並非俗稱番仔花的西洋花草,而是海馬與蝙蝠造形,蝙蝠音似「福」,而海馬狀似飛龍五行屬水,都是寓意吉祥的圖案。「每個圖騰都是一段有趣的故事」,吳經理向我們詳細介紹陽台獨特的鑄鐵裝飾,他接著說:「當時許多民宅都有特製款,用簡單的線條融入電影膠捲盤造型,量身訂製的裝飾是早期工匠裝修的用心。」

陽台的女兒牆鑄鐵裝飾圖案,中間圓圈是膠卷的造型,顯見當時工匠裝修的用心。(圖/取自《老屋顏》,全美戲院提供)

以海馬比喻五行屬水的飛龍,象徵財富,蝙蝠取諧音比喻「福氣」,都是寓意吉祥的圖案。(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從立面兩側不同顏色的海馬與蝙蝠雕飾,是戲院不同時期整修的痕跡。(圖/取自《老屋顏》,馬可孛羅文化提供)

能夠近距離觀察這家老戲院真的十分難得,吳經理對於電影與戲院經營的熱情,不只是捍衛全美,也是在守護老台南人最重要的回憶。經營老戲院或許並非致富之道,但他的堅持,以及他努力做著喜歡的事的熱情,不禁令我們想起這一路尋訪老房子過程中所累積的喜悅與滿足。

Old house data 電影院.全美戲院
.建成年代:1950 年
.屋齡:66 年
.原來用途:戲院
.歷任屋主:歐雲明、吳義垣
. 值得欣賞的重點:手繪電影看板、外觀有蝙蝠與海馬雕飾、舊式影廳

書名:《老屋顏:走訪全台老房子,從老屋歷史、建築裝飾與時代故事,尋訪台灣人的生活足跡》
作者:老屋顏
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
出版日期:2015年4月4日

●本文摘自出版之《老屋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馬可孛羅文化 老屋 LOG IN 台南 藝術設計 我們所在 文學之旅 書摘 出版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改善「拖延症」,找回「立即做」開關!先從10秒能辦到的事情開始

聯經50.閱與路/涂豐恩:與其擔憂科技造成革命性顛覆,不如問出版業有哪些不可取代的特質

聯經50.閱與路/陳芝宇:以嶄新的方式,讓我們與思考者同行

聯經50.閱與路/林載爵:出版、編輯,不外乎弄清自己想做什麼,以及什麼值得做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