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在未來扮演的角色,決定人文精神的去留

書店示意圖。記者林澔一/攝影(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書店示意圖。記者林澔一/攝影(圖/聯合報系新聞資料庫照片)

關於「

據調查,全台實體書店在近年呈增長趨勢,那與人們從新聞中得到的「書店倒閉潮」印象大異其趣。在「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我們將走訪南北兩地具代表性,共同探討書店逆勢增加的原因、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和生存之道。

日前,國內圖書產業曾發生一起騷動,人們熱烈議論獨立書店訪查員的適格性問題,放大檢視當事人的文化品味及消費習慣,檢討力度之大,好像整個圖書市場就被他一人搞垮似的。

批評角度也是多樣,有邏輯簡明的——如果大家都不買書,下場就是作者、書店、出版社的絕跡;有人訴諸情感,讚嘆紙本閱讀如此美好,乃是生命良友;還有人提出他們的憂慮,認為書店訪查員基於普遍的消費者型態研究,給業者提的營運建議恐有忽略具體時空背景之虞,反而使書店內容與當地生活格格不入......就後見之明,以上爭論皆為茶壺裡的風暴,事後也沒聽哪家書店跳出來宣稱店內銷售因為騷動有所攀升。

多買書能救得了書店嗎?要買多少書才能拯救全台實體書店呢?也許問題癥結並不在此。設定「書店再見,再見書店」專題之初,我們提出一項假設:書店並沒有消失,只是有別於人們認為它應該是的模樣。

社會上有論者主張,獨立書店是為達成知識平權而存在,實情是取代紙本書傳播價值的渠道在所多有;即便紙本書對系統化知識吸收與組織思考有益,消費者對效率和價格的偏好顯然也在這些論點中被低估了。當付出成本低廉到某個程度,產品是否良莠不齊,多數人並不介懷。況且通過海量文本資料訓練的AI,在可期的未來必然會是較書本更好的問題輔助工具。

論者也慣於批評逛文青連鎖書店的人是附庸風雅,卻無視獨立書店同樣服務消費者的情感需求,他們抨擊連鎖品牌只重行銷而輕忽思想傳承,但也難以提出與前者有別且有效的商業模式——書店開門是要做生意,設法活下去。

在接觸過六位受訪者後,我們發現他們的核心思維或有出入,卻都強調了實體空間之於體驗的增幅作用。現流冊店判斷那與說服讀者在店內以原價購書有關;三餘書店表示體驗、文化服務是書店相對於電商的優勢;友善書業合作社的理事主席沙彥羲認為,網路族群線下聚會的需求,可以由書店適時補上空缺;邊譜書店的負責人廖英良則進一步指出,選書、陳設,服務的不僅是受眾的品味,也是給數位原生世代提供進入閱讀氛圍的環境。誠如廖英良所言,紙本書及別於日常的實體空間是推廣閱讀的利器,而之所以推廣閱讀,與散播知識及文化治理等實用目的無關,而是提供無所適從/無所事事的人一個發現嚮往的機會。

能否將這樣的可能性納入考量,將決定人文精神在台灣社會的去留。如同古老的紡織業在遭到工業革命摧殘後,轉身成觀光體驗的形式延續,在圖書市場持續也勢必萎縮的現況下,書店的角色必須有更清晰的定位。人們大可宣稱書店毋須趕流行,但到底是什麼特質令書店無法被取代?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也還在探尋解答,但無論如何,都不應以浪漫抽象的思辨或情懷輕易置換。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琅琅專題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 獨立書店 數位專題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名偵探柯南」作者青山剛昌推薦!密室推理經典之作《三口棺材》

青春期叛逆其實是求救訊號,當孩子生氣時,先同理、再講理

琅讀金句/逢年過節必備:長輩問候生存指南

20歲車禍意外半身癱瘓 YouTuber椅人:我不需要你的憐憫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