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再見,再見書店
據調查,全台實體書店在近年呈增長趨勢,那與人們從新聞中得到的「書店倒閉潮」印象大異其趣。在琅琅專題「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我們將走訪南北兩地具代表性獨立書店,共同探討書店逆勢增加的原因、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和生存之道。
作家好文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在未來扮演的角色,決定人文精神的去留
多買書能救得了書店嗎?要買多少書才能拯救全台實體書店呢?也許問題癥結並不在此。設定「書店再見,再見書店」專題之初,我們提出一項假設:書店並沒有消失,只是有別於人們認為它應該是的模樣。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閱讀風氣不彰,才更要開書店」:專訪邊譜書店負責人廖英良
圖書產業對大型嘉年華的渴望,並不是本屆書展開啟的濫觴。自2023年7月起的接下十個月,全台預計辦理百場閱讀藝文市集、近千場閱讀推廣活動,最終達成顧客回流書店的效果。攬客的邏輯看似成立,但一間沒有總理事務的店長/書店主人常駐的書店,能否維持良好體質必須打上問號。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是分眾時代的其中一個管道」:專訪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理事主席沙彥羲
網路書店可以提供更便捷的購書管道,讀者也能在此購得暢銷書;相對的,書店則以品牌價值為優勢,如同星巴克即便曾推出促銷,顧客面對原價也照樣埋單,這是因為產品的穩定性、店內消費的氛圍,都被消費者列為定價的一部分。覺得少了這層體驗也無妨的消費者,自然有權享受更低的折扣。「這就是『分眾』。」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最小單位的空間,是書店主人的唯一武器」:專訪三餘書店負責人鍾尚樺、店長盧宥臻
和時下獨立書店的經營趨勢相比,三餘只差沒有咖啡座了。不過,店內取消餐飲服務也就兩年以前的事,一方面當時的三餘也和其他行業一樣承受疫情壓力,另方面也是本於品牌理念,以及觀察到「時尚店面+精品咖啡+名人講座」這套獨立書店黃金公式並非暢行無阻。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書店需要的是能起到槓桿作用的支點」:專訪現流冊店負責人洪沛澤、店長林潔珊
書籍銷售、餐點供應、講座入場費各佔現流每月營業額三分之一。微妙的平衡看似理想,書籍的進貨成本卻相對餐飲及活動籌備為高,精算後的淨收入反不及後兩者。賣咖哩、辦講座,是基於務實的考量,也是新進獨立書店的縮影。由於圖書產業整體客觀條件不利,多角化經營、盡可能開發收入管道是首要之務。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共探獨立書店的夾縫生存學
據說每間書店都可以風光兩天:開業一天,熄燈一天。這兩個日子之間可能間隔一年半載,五年十年,總之多數時候是各安天命──別嫌打悲情牌,這就是台灣實體書店共同面對的窘境。 在2020年敦南誠品關閉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