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再見,再見書店/「閱讀風氣不彰,才更要開書店」:專訪邊譜書店負責人廖英良

台中邊譜書店。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台中邊譜書店。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關於「

據調查,全台實體書店在近年呈增長趨勢,那與人們從新聞中得到的「書店倒閉潮」印象大異其趣。在「書店再見,再見書店」,我們將走訪南北兩地具代表性,共同探討書店逆勢增加的原因、他們的自我價值認同和生存之道。

「通過閱讀,瞭解消化其他人的觀點,形塑發展個人生命,我認為這就是獨立書店的精神所在。」

2024年我們第一次去台中是二月底,2024台北國際書展結束的兩天後。那時從書展退回的書堆滿了「」的閱讀區其中一張桌子,等待重新上架。書店主人廖英良說獨立書店參加書展的目的本來就不為賣書,而是要讓對書本來就感興趣的遊客知道,有意思的書店各地都有。

「我們去書展的唯一理由,就是請大家不只來書展,更要多去書店。」

前身為東海書苑的邊譜書店緊鄰台灣大道,開業至今已有六年之久。書店所在的七期重劃區錯落著現代化大廈及樸素舊樓,眼前有代表浮華時尚的新光三越,轉身就是素樸的太陽餅店。邊譜棲身在舊樓那側,左鄰右舍都是供應常民所需的店家。

經常有人告訴他自己就住在附近,卻從來不知道邊譜的存在。「沒關係,你現在知道了,接下來有機會就過來走走。」廖英良總是這麼認為:「閱讀本來就是要長期培養的事。」

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於2024台北國際書展展區。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回顧今年國際書展,可說是捷報頻傳:開展前便確認有34國、509家出版社參與,6天展期寫下55萬人次入場,逼近疫情前水準,業者評估有了文化幣、門票抵用消費金額等利多助攻,業績可再翻兩成;一片樂觀氛圍下,坊間也傳出夏季再辦書展的呼聲。

我們詢問親臨現場的他有什麼感想。「人多固然是好事,但還是須要弄清楚辦書展的意義和目的。」

此外他認為,書展雖說是愛書人的聚會,然而當遊客至所有攤位消費均享額度回饋(本屆書展將文化幣點數回饋模式擴大適用至所有商家,等於1200元可消費1800元),加以各出版社推出的優惠方案,書展理應發揮更強勁的吸引力度。實際進場的人數僅貼近而未超越2019年58萬人次紀錄,可能意味非使用文化幣的消費人口反而縮減,而若出版社頻繁跳到第一線參與零售,也勢必影響實體書店的營運。

2024台北國際書展一景。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圖書產業對大型嘉年華的渴望,並不是本屆書展開啟的濫觴。據文化部說法,自2023年7月起的接下十個月,全台預計辦理百場閱讀藝文市集、近千場閱讀推廣活動,這些活動將以串聯、接力為原則,讓服務走出書店,透過各式交流提醒人們重視書店功能,最終達成顧客回流的效果。

攬客的邏輯看似成立,但一間沒有總理事務的店長/書店主人常駐的書店,能否維持良好體質必須打上問號;而就消費者角度,活動裡有更多新鮮的事情在發生,似乎也沒有非去書店不可的理由——有書市時一口氣把感興趣的書找齊,即使現場買下的書回家發現不夠看,隔十天半個月也許就有另場市集了。

今日台灣最不缺的就是市集——倘若辦理市集展覽的初衷是推廣閱讀,那麼一切手段都必須接受該目標檢視。人次、業績等數據至多只能說明相關活動對出版業的提振效果,二者能否混為一談,實有商榷餘地。

就此,廖英良認為,推廣閱讀的箇中關鍵是提高一般民眾與書的親近程度。要達成這項目標,書店功能無法被週期性市集、贈獎或藝文活動取代,而這也是他一直堅持開著書店以及希望有更多實體書店能存在的原因。

邊譜書店一景。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廖英良認為,所有書店都為賣書而存在,獨立書店之所以獨立,是因為能通過選書有所主張。每當有人詢問他開書店的策略時,他總是先提問對方:想透過書店做什麼?又,想做的事情,是否非通過書店來做不可?「如果書相對於理念所佔比例不高,其實也沒必要為開書店糾結。」

邊譜書店一景。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民間對「獨立書店」的著迷,泰半受到近年來政府及媒體的渲染影響。前有友善書業合作社降低取書門檻,後有向政府申請補助爭取專案的可能,在社會上又能博得文化美名,使得許多人趨之若鶩;到頭來卻也因為缺乏前置思考,令店內型態更接近個人工作室或地方創生機構,空有書店之名也誤導社會大眾對於獨立書店的認知。

邊譜書店一景。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當書店之於地方創生的角色並非不可或缺,政府卻將社區合作列為補助條件、期待書店轉型為「社區微型文化中心」發揮文化滲透力,便是模糊了書店與地方創生之間的界線,相關政策固然有其考量,卻也未必符合書店主人開設實體書店的初衷。

書店之所以為書店

一般民眾,泛指那些本來就愛讀書的人,以及因生長背景較少接觸書本的青年世代。前一群人在閱讀人口縮減的當代,往往被書店視為需要經營爭取的稀缺資源,以利耕耘同溫層的一畝三分地,但廖英良反而將目光放在後者。「其實人對書本類型的好惡、可讀性判斷在一定年齡後就定型,書店之於這些愛書人通常是取書的管道,很少因為書店的主題性、書店主人的推薦而改觀。

「換作年輕族群,如果生活圈裡沒有個不時可以過去晃一晃的地方,要能夠主動步入書店的機會是很小的。」堅持書店應該陪伴年輕人成長,也是廖英良寧願選擇付出不菲的房租,將邊譜設立在交通便捷區的理由,以便逢甲、東海、靜宜學生前來。

其實,就是那些早有成見的人,若是有家能經常光顧的書店,也就有機會發現世界上有多少值得一看的書。廖英良始終強調閱讀的自主性,這也是他嘉許文化幣政策的重要理由:重點不在於為獨立書店帶來多少營收——實際上,其效益僅在發放後的前兩個月較顯著,但文化幣讓青少年享有一筆可直接支配的額度,促成前往藝文場所的動機。不看書的人不會因為突然多出1200塊就變成書蟲,「但有喜歡上書的可能性就足夠了。」他說道:「鼓勵主動接觸,剩下的還是交由他們自己判斷。」

邊譜書店一景。攝影/康斯坦丁愛新覺羅夫斯基

書店之所以要開門,長久經營就是為了那樣的可能性。過往人們鼓吹閱讀,理由是獲取知識;但知識最終影響到的,卻是我們如何審視自己的生命:在沒有老師家長等外在壓力下,自發地攝取資訊,從而針對社會規範、主流價值觀進行思考、批評,「通過閱讀,你瞭解消化其他人的觀點,形塑發展個人生命,我認為這就是獨立書店的精神所在,否則不需要鼓勵閱讀。」

閱讀人口越是減少,書店越是重要,「不能等到社會大眾都養成閱讀習慣才來開書店,天底下哪有這種好事?經營書店很難,但培養閱讀本就是開一家書店所承擔的社會意義。」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琅琅專題 書店再見,再見書店 邊譜書店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獨立書店 數位專題 閱讀專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探索圖博歷史文化的千年縮影 產生自我覺察與文化衝撞

《沙發上的心理治療》:作者菲莉帕.派瑞揭開心理治療的神祕面紗

喜歡戶外露營體驗嗎?不可不知組成露營的8個重要元素

「上課不專心」不代表注意力不集中!4種學習情況,你家孩子是哪一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