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人與戰爭共存的日常─波蘭記者第一手烏俄戰時報導

俄烏戰爭造成的經濟傷害目前還難以評估。圖為烏克蘭民眾逃離戰亂。(圖/美聯社提供;聯合報系資料庫)
俄烏戰爭造成的經濟傷害目前還難以評估。圖為烏克蘭民眾逃離戰亂。(圖/美聯社提供;聯合報系資料庫)

2022年飛彈落下,全面入侵,摧毀人們的生活日常所需,烏克蘭人要面對的,是看不到盡頭的戰時生活。歷經戰火砲轟,恐懼深植人心,然而為什麼烏克蘭社會沒有因為俄羅斯侵略而癱瘓呢?

戰地記者帕維爾.皮涅日克於烏俄戰爭期間長達九個月在烏克蘭走訪記錄,不同於政治、軍事方面的分析,或是烏俄前線的戰況報導,作者講述的是烏克蘭人生活遭逢巨變的經歷,以及人們努力重建日常生活的動人故事。描述戰火的殘酷、烏克蘭社會的韌性、以及日常生活帶來的尊嚴與盼望,成為社會重建的力量。(編按)

文/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

第一站:勞動英雄站

位在薩爾提夫卡的勞動英雄站,空氣沉重且有霉味。除了戰爭外,避難者在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傳染病。每隔一陣子便有人咳嗽,或是看起來昏昏沉沉。雖然有醫生會來這裡巡診,也有志願者帶來藥物,然而在這種條件下健康還是很容易惡化。

來自同一條街的鄰居,四十五歲的魯斯蘭(Ruslan)和四十歲的米可拉,在通往車站那扇厚重的門後鋪上被子。雖然車站根本不熱,仍可在米可拉臉上看到水珠。他的眼神渙散。兩天前,醫生來車站看診,他被診斷出支氣管炎。

「他建議我經常出去呼吸新鮮空氣。我能怎麼辦?今天我在街上待了兩個小時,天氣很好也很寧靜,後來砲擊又開始了,所有人都下來這裡,因為空投炸彈時只有這裡安全。」米可拉說。

我們現在所聽到的聲音,正是烏克蘭的砲彈在全力轟炸。一個月前還川流不息的大十字路口傳來隆隆爆炸聲,甚至連已經習慣了戰爭的人—已在哈爾科夫打了一個月—都會退縮。

當然,也不是每個人。一個男人在仍有營業的餐館前抽菸,現在這間餐館為躲在地鐵裡的人準備食物。轟隆的聲音傳來時,他連眼睛都沒有眨一下。

「這是我們的。」他以毫無感情的聲音說,指間夾著一根菸。

不過也不是每個人都這麼膽大,能保持冷靜。通常在第一聲巨響時(因為較小聲的槍聲幾乎不間斷),吸煙者和那些出去呼吸新鮮空氣的人要麼急忙下到地下,要麼進到地鐵站深處。

在俄國導彈狂炸下,烏克蘭許多地區已變成廢墟。(圖/美聯社提供;聯合報系資料庫)

米可拉和魯斯蘭來自北薩爾提夫卡,是哈爾科夫受戰爭影響最大的區。

「無論晝夜都處在砲火之下。你躺在床上,整個樓都在晃動。你聽到飛彈的聲音、爆炸,然後跑到地下室去。」魯斯蘭說。

當他那棟樓的二樓被俄羅斯的飛彈擊中時,他決定要離開家。米可拉公寓的窗也在那時被炸毀,他也決定要搬到地鐵站去。雖然他們的公寓都是自己的,但從那時起他們就沒有回過家。

「那裡很可怕。人們去商店,飛彈就炸在他們身上。」魯斯蘭說,「我得繞路好幾公里才能到我的住處。因為電梯不能用,還得爬樓梯上七樓,也很可能在抵達家門前就命喪某處。」

他指的是薩爾提夫卡市場的砲擊,造成兩人死亡,五人受傷。

「房子裡沒水也沒電,我甚至不知道公寓是否還完好。」魯斯蘭承認。

「我每天都試圖確認我的大樓是否還在,我知道已經沒了窗戶,但是整個結構還在才是最重要的。」米可拉坦言。

他還說,只要牆壁還黏在地板上,內部的損壞都可以修復。

二月,俄羅斯再次攻擊烏克蘭時,哈爾科夫和其他城市早上就已發生爆炸。米哈伊洛、瑪麗娜與在他們手中的卡蒂亞立刻前往最近的地鐵站,車廂就這樣成了他們的臨時住所。這裡比在月台上溫暖,不過沒有電,所以他們坐在黑暗中。物品放在車廂的各個角落,一切都井然有序。

「我們覺得這是最安全的藏身處。」米可拉說。

「要是你躲在某棟樓的地下室,發生了什麼事,誰能找到你?」三十六歲的娜塔莎如此問道,她也自二月二十四日起便和八歲的女兒,薇洛妮卡(Veronica)躲在第一節車廂裡。「要是什麼慘劇發生,他們會先把我們接走,因為這是中央避難處。」

薇洛妮卡隔著玻璃看外頭,有幾百個像她和母親一樣在這裡避難的人。娜塔莎開玩笑說女兒是他們的保鑣。

娜塔莉亞與她十一歲的兒子正坐在同一節車廂裡。他們三月初來到勞動英雄站。俄羅斯進犯的頭幾天,他們住在地下室,但是就如米可拉一家人所想,娜塔莉亞也認為地鐵站會更安全。

「在這裡聽不見爆炸聲,這很重要,尤其是對孩子來說。」娜塔莉亞解釋。

地鐵站在地下深處,幾乎擋住砲聲,令人有和平的錯覺。任何響亮的聲音—就連打開厚重的車廂門的聲音,都會立刻引起哈爾科夫市民的注意,因為他們經歷過讓人感覺內心被撕裂的聲音:如雷的砲響、飛彈轟鳴和爆炸聲。

「最糟糕的是飛機的聲音,因為你不知道炸彈會掉在哪。這些聲音嚇壞了孩子。有顆飛彈在距離我兒子不遠的地方爆炸,當時他嚎啕大哭,情緒久久無法平復下來。」娜塔莉亞回想。

米哈伊洛與家人搬進地鐵後,他每天清晨都會回家準備食物、拿東西回車廂。他和瑪麗娜兩人開始猶豫要不要直接就回家了;雖然砲火隆隆,但或許不會打中他們家。在地鐵站裡,甚至是車廂裡都不舒服,帶著小孩在這裡很不容易。睡在座位上時,有時會有討厭的人擠進來,不過主要問題還是缺乏隱私,旁邊總是有人;就算在廁所裡也有人。

米哈伊洛和瑪麗娜的鄰居後來受不了就回家去了。

「他們還活著真是奇蹟。」瑪麗娜說。

「他們在這裡住了一個星期回家後,大樓正好被擊中。飛彈撞上樓梯間,破片輕易穿過他們公寓的門,如果當時有人在廚房裡就完了。」米哈伊洛補充說道。

他自己也很幸運,因為事發當時他已經回到地鐵站了。這場砲擊導致一位住戶身亡,而那戶鄰居搬到別的地方去了。

「他們有位年邁的母親,大概也不適合坐在這裡。」米哈伊洛說。這件事解開了他們的糾結,再也沒有回不回家這個問題了。米哈伊洛說,地鐵站裡偶爾會出現另一批喪志的人。

「他們通常是在砲擊後來的,有時臉上還帶著傷,可以看出他們才剛逃過一劫。」他補充。

俄烏戰爭迄今並沒有結束的跡象,而戰爭持續愈久,雙方動用威力更強的武器,本身就會推升通膨,且對糧食及能源價格的壓力也愈重。(圖/美聯社提供;聯合報系資料庫) 美國聯合通訊社

娜塔莉亞出去抽菸時,發現入口處有塊巨大的彈片,很可能是火箭彈留下的,便把它帶上。「我要留下來以記住這一切,雖然我覺得不可能會忘記。」她說。

自從俄羅斯的砲彈開始打到他們地鐵站附近,米哈伊洛想出去抽菸時總是格外小心,他每次都會看看天空,確定沒有東西飛過。

感謝她那身為退伍軍人的父親,娜塔莉亞知道不用害怕火箭彈窸窸窣窣的聲音,因為它們會飛得更遠;所以她目前還沒有放棄去抽菸。

娜塔莉亞在波蘭萊格尼察(Legnica)出生,父親當時在那裡服役。她是俄羅斯人,說俄語,十一歲時搬到哈爾科夫,從那時起哈爾科夫就是她的家。她早已對「俄羅斯世界」這個概念失去信任,因為她在烏克蘭並沒有感覺到受歧視或壓迫,與克里姆林宮所聲稱的相反。「我們總是張開雙臂,開心歡迎俄羅斯人來!他們經常從別爾哥羅德來這裡,我們像親戚一樣歡迎他們。」她說。

根據俄羅斯民調中心三月初就「俄羅斯特殊軍事行動」(克里姆林宮以此描述對烏克蘭的攻擊)的調查,支持率有百分之七十一。就俄羅斯外交部長謝爾蓋.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所言,其目的是為了解放基輔政權的壓迫。

「他們是把我從我家解放出來,把我的孩子從學校解放出來。」娜塔莉亞說,「要是這裡變成下一個頓巴斯,情況會很可怕。」

雖然受到威脅,但娜塔莉亞並不打算離開。

「這是我的家,我的城市和我的土地。」她說。

「人們離開了,但這一切還是追著他們。」娜塔莎搭話贊成。

她講了自己朋友的例子,他們離開去到別的省份,但不久後那裡也開始遭砲擊。

「至少我們在自己的地盤上,待在安全的地方。可以找到醫生,有藥物,還有人給我們食物。若是在別的地方,一切都不確定,因為今天那裡安靜無聲,並不代表明天也一樣。」娜塔莎說。

「戰爭開打時,我的鄰居和她丈夫迅速前往郊區的別墅,他們到達那邊才發現自己處在佔領區,現在他們回不來了。」娜塔莉亞補充。

幾個星期過去,戰爭在哈爾科夫沒有停止,過了比較安寧的一天後,比較糟的一天就來了。每一陣子就能聽到警報響起,警告空襲與砲擊,好似飛彈與火箭彈沒有停止的一天。

書名:《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
作者:帕維爾.皮涅日克(Paweł Pieniążek)
出版社:衛城出版/讀書共和國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01日

勞動英雄站裡第一車廂的臨時居民想著之後將會如何。

「我們有時會想,這一切什麼時候會結束。」米哈伊洛說。

「我們試圖往好處想,畢竟我們有孩子,這是他們的未來。」娜塔莉亞承認。

「我們在等待勝利。」娜塔莎說。

每個人都希望能盡快回家。娜塔莉亞已經開始想像裝上窗戶,有時也想像從頭開始蓋大樓、打掃與整修街區。「我們等著戰爭結束,然後我們會動起來,重新開始。」她說。

「我們的城市這麼美,他們竟然就這樣毀掉它。」娜塔莎抱怨。

「沒關係,既然我們曾讓哈爾科夫美麗,一定可以再次做到。」娜塔莉亞安慰道。

●本文摘自衛城出版之《戰火下我們依然喝咖啡:烏克蘭人的抵抗故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衛城出版社 社會人文 俄烏戰爭 烏克蘭 俄羅斯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如何有效經營社群軟體?多辦簡易抽獎活動有利帶動品牌效益

Spotify 年度回顧來了 你知道為何副歌總在前30秒出現嗎?

暢銷奇科幻小說家布蘭登.山德森《天防者》系列迎大結局!

林禹瑄/這是我能找到最好的公寓,我不知道能搬去哪裡。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