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追求是「召喚表達」─透過創造力保持感知、活在當下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文/里克.魯賓 Rick Rubin

每個人都是創造者⊙

未曾從事各類常見藝術的人,可能對於自稱藝術家頗為遲疑。他們可能認為創造力是一種非比尋常的事物,或者超出了他們的能力。覺得這是對生具天賦的少數人的召喚。幸好事實並非如此。創造力不是罕見的能力,並不難獲取。創造力是身為人類的本質之一。它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而且屬於我們所有人。創造力並不僅限於藝術創作。我們每天都在創造。

創造是將從前不存在的事物,在現實中產生出來。可能是一段對話、針對某個問題的解答、給朋友的一張字條、某個房間的家具重新布置、一條避免堵車的回家新路線。你製造的事物並不一定要被目睹、被記錄、被出售、用玻璃框裱起來當作藝術作品。透過日常的存在狀態,我們已是最深刻的創造者,創造我們對現實的體驗,建構我們所感知的世界。

無時無刻,我們沉浸在一片沒有分化的物質領域中,我們的感官從中收集片段的訊息。但我們所感知的外部宇宙並非是如此存在的。是我們藉由一連串電氣與化學反應,於內在產生了一種現實。我們創造了森林與海洋、熱與冷。我們閱讀文字,聽見聲音,並形成解釋。然後在一瞬間,我們產生了反應。這一切都在我們自己創造的世界裏。

無論我們是否在正式創作藝術,我們都是以藝術家的身份生活的。我們感知資料、過濾資料、收集資料,然後根據這一套訊息,為自己與他人擇取並創建一種體驗。無論我們這麼做是有意還是無意,只因為我們活著,這就已經是主動參與了持續的創造過程。

以藝術家的身份生活,就是一種存身於世上的方式。一種感知的方式。一種集中注意力的練習。使我們的敏銳更精煉,與更微妙的音符同頻。找出吸引我們的事物,以及排拒我們的事物。注意哪種音色的情緒產生了,以及它們會引領我們去向何方。藉由一次又一次校準了頻率的選擇,你的整個生活就是一種自我表達的形式。你是一個創造性的生命,存在於一個創造性的宇宙中。一件獨特的藝術品。

調整頻率⊙

把宇宙想成永恆的、創造性的展現。樹木開花。細胞複製。河流形成新的支流。創造的能量使世界搏動,這個星球上的一切都由這種能量驅動。

這種展現裏的每一個現象,都在代表宇宙做著自己的工作,都是以自己的方式,並忠於自己的創造脈動。就像樹木開花結果,人類創造藝術作品。金門大橋、白色專輯(White Album)、格爾尼卡、索菲亞大教堂、人面獅身像、太空梭、德國高速公路、《月光》(Clair de lune)、《尊重》(Respect)、羅馬競技場、十字起、iPad、費城牛肉起司三明治。

你看看周圍,有這麼多了不起的成果值得欣賞。每一項都是人類忠於自己的表現,就像一隻蜂鳥築巢是忠於自己,一棵桃樹結果是忠於自己,一片雨雲下雨是忠於自己。每一個鳥巢、每一顆桃子、每一滴雨水、每一件偉大的作品,都是不一樣的。有些樹也許看起來比其他樹結出了更美的果實,有些人也許看起來比其他人造就了更偉大的作品。其味與美,取決於賞鑑者。

這片雲怎麼知道何時下雨?這棵樹怎麼知道春天何時到來?這只鳥怎麼知道該築新巢了?

宇宙運作猶如時鐘: 對每一件事物來說,必有節候――

世間萬念,必有時刻;出生有時,死去有時。播種有時,收割有時;

殺毀有時,治癒有時。歡笑有時,悲泣有時;建樹有時,推翻有時。

起舞有時,哀悼有時;拋開石塊有時,收集石塊有時。

這些節奏並不是由我們設定的。我們都在參與一項更大的創造行動,但它不是由我們指揮;我們是被指揮的。那位負責指揮的藝術家遵循宇宙的時間表,就像自然中的萬事萬物。如果你有了一個令你感到激動的主意,卻沒有加以實現,那麼這個主意會透過其他創造者發聲,這種情況並不少見。並不是其他藝術家偷了你的主意,而是這個主意的時刻已經到來。

在這宏偉的展現裏,念頭與思想、主題與歌,以及其他的藝術作品,存在於宇宙的以太中,如期成熟,已經準備好在實體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表達。

我們身為藝術家,該做的是將這些資料記錄、轉化、分享。宇宙發出訊息,我們都是這些訊息的譯者。最好的藝術家,通常都有最靈敏的天線,用以吸取在特定時刻產生共鳴的能量。許多偉大的藝術家起初長出靈敏的天線並非為了創作,而是為了保護自己。他們必須保護自己,因為他們對一切事物都感受更深;一切能造成的痛楚更甚。

藝術通常是在運動中產生的。包浩斯建築、抽象表現主義、法國新浪潮電影、「垮掉的一代」詩歌、龐克搖滾,都是最近歷史上的一些例子。這些運動像波浪湧現,有些藝術家能夠識別這種文化,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駕馭這股浪潮。其他人可能看見了這股浪潮,選擇逆流而行。

我們都是創造性思維的天線。有些訊號很強,有些微弱得多。如果你的天線沒有調整得靈敏,你就可能無法在一片噪音裏接收訊息,尤其因為這些訊號往往比我們以感官收集的內容更精微。這些訊號更像是能量,而非實體感覺,是以直覺感知而來,而非有意識地記錄而來。

大多數時候,我們以五感收集世上的訊息。至於以更高頻率傳送的訊息,則讓我們連結到富有能量的內容,這些內容是無法以物理方式捕捉的。它違背了邏輯,就像一個電子能夠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這種不可捉摸的能量極有價值,但是開放得足以掌握它的人卻很少。

那麼,我們該如何察覺一個我們聽不到又無法定義的訊號呢?答案就是不要刻意尋找。也不要試圖預測或者分析我們遇見它的方式。我們要創造一個開放的空間,允許它進入。這個空間沒有我們日常過於擁擠的心靈狀態,運作猶如真空,吸收宇宙提供的一切想法。

書名:《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作者:里克.魯賓(Rick Rubin)
出版社:大塊文化
出版日期:2023年8月1日

這種無拘無束並不如想像中那樣難以企及。我們都是從它開始的。在兒時,從接收想法到加以內化,我們遇到的干擾比日後少得多。我們欣然接受新的訊息,而非將我們相信的事物與其互相比較;我們活在當下,而非憂慮未來的後果;我們是天然生發的,而非傾向分析;我們好奇,而非厭倦。即使面對生活中最普通的經歷,也是讚歎。深刻的哀傷與強烈的興奮可能不時交替出現。沒有偽裝,也不賦予故事多餘的寓意。

能夠在一生中持續創造偉大作品的藝術家,往往能夠保持這些孩子般的特質。練習一種存在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你透過純真無玷的雙眼觀看世界,如此一來,你就能無拘無束,與宇宙的時間表相呼應。

●本文摘自《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大塊文化 藝術設計 出版風向球 閱讀風向球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突破年齡框架!她50歲創業、60歲留學 人生沒有來不及的事

為什麼我們老是自憐?停止自怨自艾、培養感恩習慣能讓內心更強壯

中秋節是「拜月老」的大日子!正確拜法、供品、禁忌一次看

89%大學生常常誤以為手機震動 為何難以擺脫手機成癮?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