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先玩30分鐘團康,日本社長靠這招讓員工打破心防、找到職場歸屬感!
文/木下勝壽
「Good & New」的什麼產生了效果?
創業之後隨即不久,我們便在朝會導入了「Good & New」和「信條」(credo)兩項制度。
當時員工包括我與打工人員 3 人,合計 4 人。
「Good & New」是將 24 小時內發生的「好事」(Good)或「新發現」(New),每人用 1 分鐘發表、跟所有人共有分享、一起拍手的互動方式。
這是為活化組織或團隊、破冰等目的,由美國的教育學者彼得‧克雷恩(Peter Kline)所開發出來的。
我們導入這個互動當然是有理由的。
因為每天早上 4 個人雖然開會,但很容易形成我與 A、我與 B 及我與 C 此種「老闆與各打工人員」的一對一關係。每個人對自己接收到的業務指示雖然會確實完成,但針對公司整體所下的指示卻漠不關心,對於給自己以外的人的指示充耳不聞是問題所在。
舉例來說,即使提到「今天有這樣的訂單會進來,要注意喔」,也會回答「沒聽說過」。
「不對,我是在你面前說的喔。A 聽到了吧。」
「是,聽到了。」
「因為我以為跟自己沒關係,所以沒在聽。」
這樣的職場風景是家常便飯。
「Good & New」的進行順序如下。
開始「Good & New」之後,大概 3 天左右公司內的氣氛就改變了。
至今為止每個人對同事們都漠不關心,但藉由「Good & New」分享資訊之後,大家開始把彼此當成夥伴。至今雖然大家只做我所指示的工作,但打工夥伴之間開始對話了。
「A,這個商品怎麼處理?」「這個是中午要交貨喔!」像這樣提問與確認變順利了,職場氣氛變得截然不同。
我發現公司應該預備讓員工相互溝通的機制。
「Good & New」也有建立「在平淡無奇的日子裡、發現事物美好一面習慣」的目的。
敝公司雖以共享 24 小時內有趣的事情為話題比賽的形式來進行,但員工之間的連結也增強了。
即使是現在,我們朝會時,全體員工也會分成 6、7 個人的小組來進行「Good & New」。在朝會的時候用計時器,每個人發言 1 分鐘,結束之後大家拍手。
最近,在許多職場人員流動頻繁。有時會跟不太認識、第一次見面的人立刻被分在同一組工作。即使在這樣的場合,試著進行「Good & New」,也能夠讓彼此的溝通變得更為容易。
培育人才,每天早上 30 分鐘的「信條」習慣
與「Good & New」同時期,我們也導入了「信條」時間。
信條指的是「將企業活動引以為據的價值觀和行動規範、簡潔表達出來的詞語」。
這種做法是由美國的大型企業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所發想,並在世界上廣為流傳。
在敝公司,將「北方達人應該珍惜的價值觀」彙整為信條。
全公司共通項目有 18 項,部門別的項目則各有 2~5 個。每天早上都會由各部門一一念出各項目,並讓每個人針對每個項目分享、說明自己的意見或曾發生過的相關小故事。
具代表性的項目如下:
「每一件由顧客而來的訂單,在我們的眼中看來即使只是數千件中的一件,但是對那位顧客而言,卻是在煩惱多日之後,伴隨著莫大期待與許多深刻想法所下的訂單。因此,我們要創造這一次訂單為客戶帶來最棒的享受,要讓顧客感覺到『我真慶幸下了訂單』,所以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不論何時都要以一期一會的精神與最佳服務來接待顧客。」
我創業、第一次接到訂單時,想著「對方到底是如何看到我們的網站,又認為付錢買我們家商品是沒問題的呢」。我真的對客戶的惠顧心懷感謝。
但是,隨著每一天的訂單數量增加,這樣的心情便日漸淡薄。
當我收到客訴時,想著「在 1000 位顧客之中,只有 1 個客訴。比率只有 0.1%,所以沒問題」。不過這真是大錯特錯。
從公司這方看來雖然是 0.1%,但是從那位顧客看來是 100 %。
若對所寄達的商品有所不滿便是 100 %的不滿。
特別是網路銷售不會直接與顧客面對面,很容易忘記這一點。
人在同一時間聽到相同內容 6 次就會理解
為了確認大家能重視與每位顧客的關係,所以有上述的信條。
信條對於讓經營理念往下扎根、滲透到組織內部是非常有效的。
我在瑞可利負責企業研修的業務時,經常聽到經營者抱持著「難以向員工傳達經營理念」的煩惱。
就算員工讀了已經文字化的經營理念也摸不著頭緒。在形諸文字之前,思考並彙整何種經營理念為佳的過程有其意義。
正因為如此,要由全體員工再度打造公司的理念。如此一來,參與這個過程的人便會認同這些理念。但是,其後進入公司的員工則果不其然又會認為這些理念事不關己。
為了讓理念滲進組織內部,我在尋找是否有好方法時,發現了信條。
據說人在同一時間聽到相同內容 6 次就會理解。因為敝公司的信條有 20 個項目,一個月(20 個工作天)就可以把信條的所有項目走過一輪。若重複 6 個月,就能聽到同樣的內容 6 次,把信條都記下來了。
把每天早上珍貴的 30 分鐘,花在信條與「Good & New」上。雖然此事非常耗費人事成本,但我確實感受到相應此成本的效果。
●本文摘自 商業周刊 出版之《億萬社長高獲利經營術》。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