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先懂得種植穀類還是水果?《馴果記》首部深入果園文化核心之作!

(圖/unsplash)
(圖/unsplash)

梭羅曾說過:「人在遷徙的時候,不僅會帶著他的鳥、四足動物、昆蟲、蔬菜和他的劍,也會帶著他的果園。」綜觀歷史,果園滋養了人類的身體與靈魂:它們是崇拜和休憩的場所,是藝術家和作家的靈感來源,也是人們聚會的地方。人們到底是從何時受到啟發開始自行種植水果、甚至打造自己的果園?在農業歷史上,究竟是先懂得種植穀物還是果實?(編按)

文/貝恩德・布倫納(Bernd Brunner)

幾百萬年前,當大陸逐漸形成我們今日所知的格局,而且冰雪覆蓋了北半球大部分地區的時候,許多目前的溫帶地區仍然具有苔原的特徵。在那個時代,非常小的野生小紅莓、草莓、覆盆子和藍莓遍布大地。後來生長在北方溫帶地區的水果樹和堅果樹(蘋果、梨、榅桲、李、櫻桃和扁桃)的近親也很多。在短暫的夏季,這些野果是各種動物都渴望得到的額外營養來源,從最小的昆蟲到鳥類和爬蟲類,再到最大的哺乳動物皆然。

果實本身,特別是種子周圍芳香馥郁、通常多汁且多少帶有甜味的那一層,最初不過是吸引動物的花招,如此一來,牠們就會將種子帶到另一個可以生長的地方,植物就能藉此傳播出去。在早期人類出現之前,動物幫助推動了產果植物間的天擇過程。例如,鳥類喜歡甜漿果而不喜歡酸漿果,所以隨著時間推移,成熟漿果的種子(換言之就是那些能發芽的種子)最能傳播出去。

幾年前,紐約大學的人類學家提出一個有趣的論點,認為果實在演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比從前所認為的重要得多。

參與這項研究的靈長類動物學家德卡絲恩(Alexandra De-Casien)聲稱,飮食中至少部分包括果實的靈長類動物,大腦明顯比只吃樹葉的動物要大得多。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顯示,這是因為吃果實的動物必須更密集地尋找牠們的食物,而且要在森林裡認路—換句話說,牠們更倚賴自己的認知能力。事實上,吃果實而非樹葉的動物,大腦相對於體重的重量多了25%。早些時候,一群科學家與來自新罕布夏州漢諾威市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人類學家多米尼(Nathaniel Dominy)合作,發現黑猩猩顯然可以藉由指尖按壓的方式來判斷果實是否可以食用。

在樹枝上尋找成熟果實的行為,以及需要知道在哪裡找到結果的樹、果實在一年當中的什麼時候成熟,以及如何將果實從有時堅硬的外殼中取出等,都是需要高度腦力的活動,可能讓大腦變得更大。例如,猴子和人猿對身體與認知能力的要求比那些只吃草的動物要高得多。在理解這種關聯之前,科學家認為社會互動是大腦發展的主要驅動力。

植物學家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去定義什麼是果實。我建議從果實最終使用者的角度出發,也就是享受果實的人。所以,果實一詞適用於生長於樹木、灌木或小灌木叢上的植物,在歷史的進程中,它們已經被納入人類的飮食。有些種類的果實多肉,中心有一個果核,如櫻桃、李和橄欖;有些果實沒有果核而有種子或小核籽,如蘋果、梨和葡萄;有些果實則又小又軟,如草莓和黑醋栗。一本關於果園的書,必然也要提及堅果和一種非常引人注目、由倒置的花簇形成的果實,也就是無花果。

果實是我們日常飮食的重要元素。它含有各種維生素與礦物質、酶和其他對我們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物質。維生素C就是其中之一。與眼鏡猴、猴子和人猿一樣,人類是靈長目之下簡鼻亞目的成員。這些靈長類動物和其他一些哺乳動物,特別是蝙蝠、水豚和天竺鼠,組成了一個不尋常的俱樂部:牠們都需要攝取維生素C(亦稱抗壞血酸),因為牠們的身體無法自行產生這種物質。雖然抗壞血酸大約在一百年前才被發現,但是人們很早就認定常吃水果對身體有好處。傳統說法「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就是這種直覺知識的證明─儘管現在的科學家知道,一天吃兩顆蘋果比吃一顆更好。

果實的高營養價値並非它吸引我們的唯一原因。我們被它美麗的顏色和有趣的形狀所吸引,而且享用果實能讓人獲得複雜的體驗。它的香氣、甜味或酸味、果肉的質地、含水量和由此產生的乾爽或多汁口感,一切加總起來產生的印象,讓人一次又一次地去品嘗。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知道植物哪些部分的味道好,哪些部分不能吃,甚至哪些有毒。而且植物、果實、根和種子都有便於使用的優點。例如,漿果很容易就能用手採集,食用前不需要進行任何製備或加工。水果通常可以生吃。顏色提供了水果是否可以享用的線索─顏色是你我比大多數哺乳動物更容易注意到的指標,因為大部分動物無法區分紅色與綠色。

雖然大多數種類的果實最初都相當小,它們仍然値得尋找,因為採集沒有狩獵所帶來的身體傷害風險,同時能在有限的營養選擇中增加一些種類。人們自然而然經常光顧那些果實味道最好的樹,並在某個時間點開始想把一些種子和植物帶到離家較近的地方種植。終於,早期的果園(也許只有少少幾棵樹)開始在人類定居點附近出現,後來也設置在特定家庭或部族占領的土地上。最初向種植的過渡可能發生在果樹已經自然落地生根的河谷和綠洲等地區。

在某個因地區而異的時間點,人們了解到,他們可以藉由選擇和培育特定的樹木來影響結果。我們應該記住,種植果實與野外採集果實從來都不是互斥的活動。從森林中的野生果樹選擇新種類果實,或是將新種類果實移植到人類居住地的外圍,都讓果園的前身逐漸成形,儘管這些早期的果實品種仍然相當原始,與我們今日所熟知者幾乎沒有什麼共同之處。

我們栽培的大多數非熱帶水果都起源於具有多種野生果實物種的地方,而這些物種的基因組成也各有不同。俄羅斯植物學家瓦維洛夫(Nikolai Vavilov, 1887–1943)提出一個假設,認為一個植物物種的「故鄉」是它表現出最大變異的地方。這種遺傳多樣性意味著一種野生果實可能有無數的雜交實例,而且這種雜交是完全自然過程的一部分,不需要任何人為干預。

隨著基因重新混合,植物和果實與它們的祖先有了細微的差異。較大的雜交種更可能被尋找到,並由動物將種子傳播出去。這種遺傳活動的中心主要位於具有地中海氣候或亞熱帶氣候的地區,特別是靠近地中海本身、、西南亞到中亞、印度次大陸和東亞。非洲、南美和澳洲的大部分地區也是遺傳熱點。

2006年,一個由美國和以色列科學家組成的團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在考古植物學界引起相當大的波瀾。他們在約旦河谷下游發現了六個小無花果,似乎是人為栽培的—換言之,它們是刻意種植的。研究人員測定,這些遺跡的歷史在一萬一千兩百年至一萬一千四百年之間。這個發現顚覆了一般認定的農業發展順序,即先穀物後果實,至少在這個有記載的案例中是如此。然而,這個誘人的發現無法告訴我們這幾棵樹是怎麼組織的,或者由此形成的空間會是什麼樣子。

(圖/unsplash)

此時此刻,沒有什麼比向大家介紹世界上第一座果園的歷史紀錄更讓我高興的:可愛的樹木和美味的果實,還有在那裡度過時光的人和動物。遺憾的是,我沒辦法做到。但是關於果園發展的些許事實是相當確定的,可以讓我們有一點概念。

是無花果、橄欖、椰棗,還是石榴,最早啟發人類種植自己的果樹林?要回答這個問題,最大的問題在於,儘管這些物種的碳化遺骸都存在,但通常不可能分辨出這些標本來自野生品種或栽培品種。即使科學家能相當精確地測定出發現物的年代,這個障礙仍然存在。從野生植物到栽培植物的轉變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其體徵出現的速度非常緩慢。

然而,世界上確實存在著一個可靠的栽培標識:在通常發現植物的地區之外發現的遺跡,往往顯示這些標本是刻意種植並以無法自然流經的水源來灌溉。其中一個例子是死海北部發現的橄欖核和橄欖木殘骸。

人類從野生樹木上收穫橄欖的最早證據,來自一個類似的地理區域,可以追溯到後舊石器時代,即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過渡時期(公元前15,000年至公元前10,000年)。多年來,考古植物學家的廣泛共識是,人類最早在六千年前於死海以北與加利利海以南的約旦河谷地區種植橄欖樹。然而,最近使用改進的分析方法進行的研究顯示,早期的橄欖種植發生在地中海地區、中東(包括賽普勒斯)、愛琴海地區和直布羅陀海峽周圍許多地方。這些原始的野生基因庫為橄欖在更廣闊範圍的種植和培育提供必要的基礎。

我們是否可能更精確地界定橄欖樹馴化搖籃的位置呢?

在幼發拉底河谷中部,靠近目前土耳其與敍利亞的邊界,研究人員發現靑銅時代栽培橄欖木木材和種子的遺跡。橄欖樹的一個巨大優勢,在於它們能在相對貧瘠的土壤中生長。

《聖經》中多次提及橄欖樹和橄欖油,說明這種果實在整個中東地區的重要性。例如,〈詩篇〉一二八篇第三節就有一個令人難忘的對比:

你妻子在你的內室,好像多結果子的葡萄樹;

你兒女圍繞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

中東地區仍有大片的橄欖林。在早已回歸自然的田野上,仍然可以發現廢棄的油坊,儘管有時只是支離破碎的廢墟。它們生產的油用作軟膏、燈油,以及香水和化妝品中的香料溶液。

書名:《馴果記》
作者:貝恩德・布倫納(Bernd Brunner)
出版社:臉譜出版/城邦文化
出版時間:2022年5月31 日

歐洲最西部的葡萄牙阿連特茹(Alentejo)也有橄欖園:一望無際的橄欖樹在赭色的土地上延伸,經常隨著連綿起伏的山丘分布。唯一的干擾是散落其間的農莊,白色的建築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除了啁啾鳥叫、有節奏的蟬鳴或騾子蹄聲,幾乎聽不到其他聲音。整片土地瀰漫著橄欖碾磨加工過程所產生廢水的特殊氣味,濃郁中帶著香甜。

橄欖樹的樹齡往往長得驚人。例如葡萄牙那棵多節瘤的穆尙橄欖樹(oliveira do Mouchão),估計已有三千三百五十年樹齡。它矗立在葡萄牙中部的阿布朗提斯(Abrantes),與特茹河(Tejo river)的直線距離只有1公里。這棵樹底部的周長為11.2公尺。義大利薩丁尼亞島、蒙特內哥羅和希臘也有同樣古老的橄欖樹。走筆至此,橄欖「傳記作者」羅森朗(Mort Rosenblum)的話最適合為這個題目作結:「在有人發明文字來記錄此一事實之前,橄欖就已經被馴化了。」

●本文摘選自之《馴果記:從諸神的花園、人間的天堂、大眾的果物到現代超市蔬果區,果園改造土地、誘發哲思、觸動感官的千萬年故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中東 閱讀風向球 臉譜出版 書摘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剛當媽時,我一點也不愛小孩」除了堅持,別無選擇的母親

調整飲食、睡眠與運動習慣,能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嗎?

琅讀金句/大谷翔平的成功心法!努力沒有回報就停止,正是平凡的原因

別兇正在哭鬧的孩子,坦率的對話能讓育兒變得更輕鬆!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