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圈》在COVID-19之前,我們早與病毒共存許久
2019年末開始的COVID-19疫情重創世界,帶來許多不可逆的影響,而造成疫情的冠狀病毒更引發大眾關注。除了冠狀病毒,還有更多病毒與人類息息相關,但究竟什麼是病毒?
病毒不只會導致疾病,它們同時也對整個生物圈的生物有著不可輕視的影響力。《病毒圈》本書從家禽家畜追蹤到生命起源的深海熱液古生菌,一一紀錄病毒與他們對生態留下的影響。病毒是地球生命演化的組成部分,與地球上的生命相互依存,在維護生物圈的健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病毒存在在生命所在的每一個角落,也深刻地影響著人類與整個生物圈。(編按)
文/法蘭克‧萊恩Frank Ryan
《病毒圈》導讀
二○一九年十二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省會武漢市的醫生,注意到一種新型疾病,乍看似乎像是流感在當地爆發。然而,雖然這種新疾病像流感一樣藉由咳嗽、打噴嚏時的飛沫擴散傳染,但它與流感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會侵入呼吸道更深處,甚至會觸及肺部裡面進行氧氣交換的肺泡。在較嚴重的個案身上,這種肺部的直接感染會導致病毒性肺炎。隨著疫情惡化,醫療當局意識到他們面對的不是大家很熟悉的年度流感病毒,而是前所未見的病毒。病毒學的術語會說這是一種「新興病毒」 ― 迄今為止無人知曉的病毒,為醫學界帶來新的疾病。後來,科學家辨識出這種神祕的病毒是冠狀病毒,將之命名為 COVID-19,取自冠狀病毒疾病(Corona Virus Disease)的名稱及其出現的年份。
冠狀病毒科的名字由來,是因為在電子顯微鏡極高的放大倍數下,這一科的病毒看起來呈球狀,球形的圓周上環繞著冠狀的突棘,有點像大家熟悉的帶刺水雷。COVID-19 與季節性流感還有一個關鍵的不同之處― 它是全新的病毒。季節性流感疫情對我們的影響為時已久,意思就是若遇到另一種流感病毒,我們已經對它部分免疫。COVID-19 對人類而言是史無前例的經驗,因此我們對它沒有絲毫預防免疫力。幸好(雖然有點出乎意料)許多初次感染COVID-19 的人,病症相對較輕,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會發展出更嚴重或危及生命的情況,但這點安慰也被 COVID-19 極具傳染性的特質抵消。因此,即使只有少部分患者的症狀較嚴重乃至危及生命,這種重症患者的人數也比最初設想的更多。〈第十章:流感和 COVID-19:大流行的威脅〉將更詳細地檢視冠狀病毒,並了解如何好好保護自己、免受病毒威脅。但是,當然,COVID-19 只是二十一世紀威脅人類社會的眾多病毒之一。
每天遇到不同種類的威脅,對地球上的生物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一直活在核戰末日的陰影中。儘管這種恐懼現今似乎逐漸消退,但令人擔憂的新變化仍前仆後繼而來。氣候變遷、熱帶雨林的大規模破壞、世界因為全球化已經成為一個實際上脣齒相依的「村莊」、海洋的汙染和過度捕撈,使生物圈面對的威脅永無寧日,讓一個問題呼之欲出:新瘟疫的出現,與人類行為對全球生態的影響,是否有什麼關聯?確實,如果回頭來談冠狀病毒大流行這件事,我們可能想問:這種瘟疫為什麼會出現,並對人類造成威脅?當我們仍在因應致命的愛滋病大流行之際,若能好好想一想諸如 HIV-1 和 COVID-19 等新興病毒真正來源是哪裡,可謂明智之舉。為什麼這些病毒會出現在現代?當牠們當真出現時,為什麼會表現得侵略性十足、讓人聞風喪膽?難道是由於人口過剩,人口不斷向先前的荒野地區擴張,加上氣候變遷、塑膠汙染生物圈等等的毒害,導致我們的人類社會即將面臨存亡的危機?
從我就讀雪菲爾德大學醫學院、第一次自己進行病毒研究以來,我對病毒的興趣就不曾稍減。在一九九○年代,我在《病毒X》(Virus X)一書中,開始自己尋找上述問題的答案。我花了兩年的時間訪問頂尖的研究實驗室,與各機構的「病毒獵人」長談,包括美國的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英國的波頓當、巴黎的巴斯德研究所、位於布魯塞爾的比利時同等機構、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我還採訪了幾位患者,了解他們如何九死一生、逃脫病毒的魔掌而倖存。那次研究改變了我對病毒的看法,讓我發展出現在對演化病毒學的興趣。我成為國際共生學會的會員,這個學會專門研究活體生物交互作用在演化上的意義。在這本《病毒圈》中,我重回原點、以全新眼光綜觀病毒整體,尤其是 COVID-19 造成的重重憂慮。在當前局勢的混亂和恐慌中,我們需要的是有充分根據的事實。
現在,全世界都意識到,COVID-19 已經發展成大流行等級的瘟疫,自一九一八年所謂的西班牙流感以來絕無僅有。這次疫情能不能讓我們學到可能缺乏的教訓,強迫我們檢視自己的行為,以及行為對世界氣候、大氣和生物圈微妙平衡的影響?第一步或許是努力了解,像病毒這種能嚴重傷害我們的東西,會如何造成威脅、又能夠採取哪些措施減輕這種威脅,都是我們必須知道的。像 COVID-19 這類的病毒,以噴射客機的速度繞行世界,無視國界,或國籍、血統、種族、宗教等具有劃分意味的概念,不管性別、年齡、社會階層,或任何因為名望、地位、財富、權力帶給人的優越感。更糟的是這些具威脅性的物體,就算在光學顯微鏡最高的放大倍數下,多數也是完全看不見的,使牠們顯得更加神祕,或許也更加可怕。這些看不見的物體不僅侵入組織和器官,而且(借用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的比喻)跨入我們最親密、最深處的灰闌,即活體細胞、我們編碼DNA的儲存庫。
儘管如此,病毒並不邪惡。牠們不能思考,也無法考慮對錯,本質上就與道德無關。儘管似乎很奇怪,但病毒的存在甚至有有益的一面,這是千真萬確的。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病毒是地球上生物的演化、生命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生物圈的健全有關鍵作用。病毒學家為病毒和細胞生命之間奇怪而複雜的交互作用發明了一個新術語,稱之為「病毒圈」(本書即以此命名)。病毒圈包括病毒與無數宿主產生相互作用的交界區,橫跨所有可能發現生命的環境。地球上所有主要環境中,病毒是數量最多的生物實體,與包括細菌在內的細胞生物數量相比,還要多十倍到一百倍。這些病毒對於非比尋常的穩定平衡至關重要,不僅防止海洋變成細菌汙染充斥的有毒廢水,還可以提供海洋和陸地食物鏈的營養基礎。
大家都以為,人類是這個世界的主宰,但其實並非如此。我們與生活在生態環境中每個角落、各色各樣的奇妙生物共同分享地球。COVID-19 的出現是一記殘酷的警鐘,提醒我們:生命雖處處不易,但互動仍是其不變的本質。病毒以及「病毒圈」,讓我們看清人類與病毒在哪裡會產生衝突、在哪裡發生交互作用,而因為有這一切,才構成了處處不易,但又彌足珍貴、息息相關的生命。
●本文摘自 貓頭鷹出版社 出版之《病毒圈:從COVID-19、流感到愛滋與伊波拉,全面認識在我們身邊的病毒》。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