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遇見真愛,你能做多少準備?《七週遇見對的人》正視缺點,了解自身力量
擴展愛與被愛的能力,放下過去,治療創傷,接受自己,與問題同在,反求諸己,每堂課程都帶你重新審視過去。閱讀《七週遇見對的人》,從刻意練習到主動成就的這條路,讓凱薩琳諮商師與書中穿插的各名人暖心佳句,擁抱你每個徬徨瞬間。(編按)
文/凱薩琳.伍沃德.湯瑪斯 (Katherine Woodward Thomas)
Lesson 19 重新恢復「被否認的自我」
「愛自己並不容易,因為這意味著愛自己的一切,包括不如人之處,不見容於社會的陰影。而關照這樣的屈辱,正是它的解藥。」 ──詹姆斯.希爾曼(James Hillman,心理學家)
蘇菲派哲人納斯魯丁(Nasrudin)曾說過一個有關兩名男子的故事。其中一人問對方,為什麼他從沒結婚。對方深深嘆了一口氣承認說,他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完美的女人。「那一定是你從來沒找到她了?」第一個男人問。「哦不,」第二個男人傷心地回答說,「我確實找到她了,但她正在尋找完美的男人。」
我們必須先找到完美的人,才能敞開心扉去愛,這種想法未免太浮誇。童年神話的殘留,再加上青春期的理想主義,使得我們追求完美的自我和他人──拒絕我們的人性弱點和缺陷,認為它們低下,不值得愛。但追求完美其實卻和愛對立。愛情之所以發生,顧名思義,就是因為在對方面前能夠安全地暴露你的缺陷。想想你在人生中所遇見似乎完美的人,雖然我們可能會羨慕甚至嫉妒這些人,但卻很少會愛他們。我們可愛,並不是因為我們完美無缺,而是因為我們的缺點和不完美的瑕疵。你現在的自我,包含你所有的缺陷和弱點,都足以讓真愛在你的人生中扎根。你可能有阻撓愛情的習慣和模式,但愛永遠不會因為我們不夠好而逃避我們。愛其實正是靠不完美而成長茁壯。它逃避我們,是因為我們把它推開,或破壞它生長的種子。
「一個人應該成為什麼?我的簡答就是:『他自己』。」 ──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挪威詩人)
親密關係需要我們提供並接受真相和事實。因此,能夠完全接納自己各個面向的能力──我們的「好」和「壞」,我們的吸引力和不吸引人的素質,我們的光明以及黑暗,對愛來說是絕對必要的。在創造愛的時候,成為完整的自己的能力是必要的。
「這個黑暗的東西,我承認是我的。」莎士比亞寫道。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在童年時卻被教導要拒絕和不承認我們是誰或是什麼。我們被教導不接受我們本性的黑暗面──我們小小的自私、主宰的欲望和嫉妒,或對報復的激情。沒人協助我們接受自己的憤怒,也不鼓勵我們表達和探索性欲。因此,我們一路走來,逐漸擺脫我們的感覺,拆散我們的整體,將其切得零零碎碎,以回應我們所接收到的微妙或不那麼微妙的提示。這種指責我們真實面貌的提示甚至會藏在教養子女的幌子下。「親愛的,你哭的時候不漂亮。」「兒子,你不能真的對你的妹妹生氣。」「你不可能想打籃球。女孩該做的是參加啦啦隊,不是打籃球!」
我們不只放棄自己的陰暗本質,也掩飾並削弱我們的光明面和天分。我們放棄了我們的才能(「我哥哥有音樂才能,所以我不要和他一樣,而要在課業上發展」)、我們的活力熱忱(「我母親老是憂鬱消沉,我不想因為自己太快樂而讓她難過」)、我們的傑出才智(「老師以為我只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所以我在課堂上不再舉手回答」),和我們熱情的事物(「參加話劇社不怎麼酷,所以我不去了」)。為了各種原因,我們一一封閉了自己的整體,以說服自己和他人:我們可愛,而且我們有所歸屬。
「我們最深的恐懼不是我們的不足。我們最深的恐懼是我們的力量無可限量。使我們最感害怕的,不是我們的黑暗,而是我們的光明。」 ──威廉森
二十多歲的潘妮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女演員,她抱怨自己老是擔心別人會不喜歡她。雖然她非常美麗,才華洋溢,有許多忠實的朋友,但她卻經常叨念自己多麼神經質、多麼愚蠢,或者如何讓大家都受不了。我們談過幾次之後,潘妮告訴我,她青春期時一直遭到班上其他女生的排斥。她母親告訴她,這是因為這些女同學嫉妒她。於是潘妮開始壓抑自己,希望其他女孩不會再覺得受到她亮眼表現的威脅,接受她進入她們的圈子裡。這招果然有效,漸漸地,女同學接受了潘妮。但是,過去有效的做法現在失靈了,潘妮依舊為了別人會不喜歡她而焦慮,儘管有許多相反的證據(但其實她創造的這些「友誼」都是建立在她的虛假性格上),而且她也感覺自己很糟糕。她不斷壓抑自己終於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她不得不冒著放棄這種做法的風險。她必須承認自己美麗,才華洋溢。她必須接納自己有這一切才能、魅力、美貌,和個人力量的事實。這是相當重大的一步。
「每個人都帶著一個陰影,如果越少出現在個人的意識人生之中,就會越黑越密。它會在各方面形成一種無意識的障礙,阻礙我們最善良的意圖。」 ──榮格
潘妮的抱怨之一是,她在人生中沒遇到任何「堅強有力」的男人,我認為這點相當有趣。我不得不提醒她,她才是放下自己力量的人。天底下並非「沒堅強有力的男人」,而是她吸引的對象往往反映她自己對力量的不對等關係。我建議她糾正自己對力量的關係,就會遇到其他同樣這麼做的對象。最近我遇到潘妮時,她告訴我,在決定接納她自己的本來面貌時,她就邂逅了一個英俊、有才華,而且堅強有力的男人。他們交往的一年,彼此深愛對方,並且認真考慮是否要結婚。當我們否認自己的本質時,往往會受到表現出這些本質的人所吸引。潔莉一直與音樂家、詞曲作者交往,最後她終於承認自己的祕密夢想是有朝一日能躋身音樂界,後來她重拾多年未彈的鋼琴。凱西不斷受很會賺錢的男人吸引,最後她終於想通,她想要的是錢而不是男人,因此她及時改變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讓自己能掙更多的錢。有時,我們並不是這麼想要某個對象,而是想要「成為」那個對象。
「自我改進想法的另一個問題是,這意味著我們自己有些問題。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別人,但瞭解和愛自己意味著接受你是誰,包括你的不足和不理性。」──湯瑪斯.摩爾
●本文摘自 臺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之《七週遇見對的人:擴展愛的能力,聽從內心的指引,尋回值得的人生【暢銷修訂版】》。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