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輪/那段代理看護的日子

突然間,我走到了一個不熟悉也不想熟悉的因緣際會裡。婆婆的外籍看護要離開台灣,新的看護還未找到的交替階段,陪伴照顧婆婆的人選,委實非我莫屬。不曾跟婆婆長時間單獨相處,是我害怕且不願承擔的主因,然而還是必須接受。我並無近年常聽到新一代「自己的父母自己顧」說法的新潮,家庭中有成員未能得到安適或康健,必定會連累整個家庭成員在身心健康上的耗弱,成本非常高。這期間並非我一人代勞,先生在上班之餘接替照顧工作,讓我在周間照顧後的周末能夠喘一小口氣。年長者照顧更年長者,實非易事。
也並非用個激勵的說辭,諸如讓此生無憾、勇敢面對等,就能說服自己安然處之,當然更不是想贏得傳統孝媳的美名;能讓我安於陪伴、聊天、做飯共食、幫忙洗澡的日常,是因為我將心斂收,觀看自身到底有多少底氣,一顆心可以沉潛到什麼境地。
在這個過程中一直都存在著的是思維。諸如面對患有糖尿病婆婆的腳趾,我如何將之清潔,避免因過往長期務農的粗糙指縫卡汙受傷,截肢對糖尿病病患是時有所聞的手術,我想把這件護理工作做好。又如婆婆每日都要步行上樓祭拜佛祖與祖先,必然是跟前顧後防止她跌倒。安全與清潔是在照顧婆婆期間我格外注意的兩件事,若有什麼在支持我安於照護,那個源頭應是來自父母的教育,讓服侍得以增長智慧,以及師長的教導,讓思維成為一種習慣所致。
邁入六十歲之後,開始思考並實踐健康生活的我,總想著健康與往生可以是同在一起的事嗎?嬰童時期懵懂未知,勞煩親人照顧,那麼漸老之後呢?若我不是處在失去智力的懵懂之境,我如何堪忍勞煩他人或親人照顧,然而似乎想多了也沒有答案,實踐健康之道才是正解。從婆婆的日常中,我目睹她從早期粗猛、多食且任意的生活方式,如今轉變為細緻、少食、約束的過程,婆婆的轉變使我覺察自己可以努力的空間,然而卻有一項是我認為的反向教材,即心緒的起伏。
身為長女,又嫁為農村家族長媳,練就婆婆一生勤儉、強大的性格;而慈祥、安然、柔和等,是距離她最遙遠,卻是我認為年長者必須具備的狀態,因我深信「喜樂是良方」,好為人師的我曾多次安撫、明示、暗喻,然而這部分的努力仍在婆婆自身,同時警示了我,祝福她,感謝她。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