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一幅甜蜜的畫

胡安·范·德·哈門〈靜物:甜點與陶器〉。
胡安·范·德·哈門〈靜物:甜點與陶器〉。

抽象畫的概念還沒出現以前,畫家作畫取材不外是眼前所見,主要是人物(自畫、肖像、人體、故事……)還有自然風景(包括種種動物)。到了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另外有描繪無生命物體的「靜物畫」。當然,其他各類畫作中也難免出現靜物,但那是點綴而不是主角。

為什麼畫家會想要畫些沒有生命、不會動、似乎沒什麼趣味的靜物?一來為了展現技法,二來可能寄寓深意。巴洛克時期靜物畫發展到了新高度,畫家技法驚人,能把物品畫得維妙維肖,勝過照片。許多彼此未必相關的東西被陳列在同個畫面,不是擺地攤,而是藉此展現畫家對景深、形狀、色澤與質感的技巧掌握。那些花卉、器具、樂器、書籍、食物、水果、陶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其上的反光倒影,在在炫耀著繪畫者的驚人功力。在靜物本身的靜謐之美外,有些畫家還會藉選用的物品來表達某些暗喻或深意。

十一世紀之前,一般歐洲人並不知道「糖」

西班牙靜物畫大師胡安·范·德·哈門(Juan van der Hamen y León, 1596 -1631)的這幅〈靜物:甜點與陶器〉,堪稱靜物畫的翹楚,現存於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藝廊。

構圖左上角的最高石台上,一個籃子裝著各色糖漬水果,可以辨認出的包括糖漬李子、梨子、檸檬和胡蘿蔔。此外有個覆滿白糖的環形糕點,放置在另一個長方形甜點的紙包上。下方最低的石台,有三個陶土容器、一個圓形木盒,以及一個銀色金屬盤。盤中裝著各式餅乾、三個撒滿白糖的甜甜圈,還有幾個糖漬無花果。木盒和陶碗之間的台面有兩根長條狀物品,看來也是糖漬果類。

所謂的糖漬水果,是歐洲流傳已久的高級甜點,跟我們的蜜餞差不多,卻又不太一樣。它是用很濃的糖漿將整顆水果浸泡長時間後,讓糖分充分滲透,最後產生一種半透明的軟糖質感。高濃度的糖防止腐壞,利於成品的長久保存,讓人能隨時吃到不當季的水果。當然,風味也十分棒。

右側第三個石台上,左方是一個中心開孔的紅釉陶器,右方疊著兩個圓形木盒。此外有幾個逼真如照片、呈現出透明質感與反光的玻璃器皿,其中兩個封起來的玻璃罐,盛著的應該是糖漿醃漬的水果,或許是櫻桃。

說說畫中的主角:糖。這幅〈靜物:甜點與陶器〉的含糖量實在太高,多看兩眼都會得糖尿病。姑且不論畫家本人作這幅畫時有沒有什麼深層寓意,我們至少可以確定,當時若真有人家能擺出這樣的甜點陣仗,家境一定相當富裕。為什麼?因為在那個時代的歐洲,糖滿貴的,糖的相關製品都不是便宜貨。

事實上,在十一世紀之前,一般歐洲人並不知道世界上有「糖」這種東西。根據史料我們大概知道,將近三千年前的古印度文明最早掌握了甘蔗種植與製糖的要領。阿拉伯帝國於七世紀興起,透過與印度的貿易,學習並改良了製糖技術,並將甘蔗引入版圖之內的土地。嗜糖的古代阿拉伯人,正是全世界製作甜點的老祖宗。阿拉伯的伊斯蘭教徒於西元711年越過直布羅陀海峽,以破竹之勢占領了西班牙南部,在此建立了持續數百年的伊斯蘭文明,成為歐洲黑暗時期裡的一座燈塔。他們為歐洲引進了包括天文、數學、醫學等等眾多學術,還有珍貴的灌溉與種植技術,大大提高了西班牙南部地區的農產質量,其中就包括了甘蔗與糖。因此,畫家胡安·范·德·哈門的祖國西班牙,正是最早就嘗到「甜頭」的歐洲地區。

甘蔗與製糖廠,助西班牙成為富庶強國

初在歐洲生根的甘蔗與糖產量極其有限,隨著地中海貿易的興盛,糖在中世紀後期成為一種非常珍貴的商品。十五世紀歐洲的製糖業逐漸形成,但由於氣候土壤的限制,甘蔗的種植成效有限,糖的價格居高不下。西班牙已經算得天獨厚,是歐洲糖產量最豐沛的地區了,但在胡安出生的十六世紀,糖仍然屬於高價的奢侈品,消費者主要是西班牙的貴族和教會。胡安的出身並不一般,是馬德里的世家,父親是宮廷官員,母親來自貴族家庭,而他本人成名甚早,在貴族與宮廷圈很受歡迎。因為這樣的背景,他有機會見識到很貴又多到過分的甜點,並不奇怪。

胡安畫出這幅〈靜物:甜點與陶器〉的十七世紀早期,歐洲糖的價格總算稍稍下降,讓中上階層的家庭可以吃得起。什麼原因呢?這又與西班牙有關。十五世紀末,探險家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資助下出海探索世界,發現了美洲新大陸。西班牙人發現加勒比海地區諸島的氣候土壤特別適合種植甘蔗,於是在那兒建立大規模的甘蔗種植園,就地製糖,再用船運回歐洲本土販賣,大發其財。遠隔重洋的遙遠甘蔗種植園與製糖廠,就此成為西班牙殖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幫助西班牙一躍成為富庶強國。

糖的生產與貿易,讓西班牙成為糖的重大獲利者兼重要供應者,為此西班牙必須解決加勒比海地區的甘蔗田與糖廠工作人員不足的問題。歐洲白人不太有興趣跑那麼遠,做那麼辛苦的工作,賺取那麼微薄的酬勞。當時應運而生的「三角貿易」解決了這個問題:歐洲人開著滿載貨物的船隻駛往非洲,在那兒與奴隸販子交易,購買被奴役的非洲人,接著航行到美洲,在加勒比海諸島之類的殖民地出售奴隸以供苦工之用,最後再將船載滿當地的糖與棉花類的名貴商品駛回歐洲。我們可以說在這個時期,歐洲人點心桌上的每一分甜蜜,背後都滿是奴隸以及殖民地人民的血汗。到了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改變了製糖業,同時歐洲本土也開始嘗試用甜菜製糖,減少了對甘蔗的依賴。十九世紀時糖終於從一種奢侈品轉為大眾消費品,也才與往昔那段不光彩的殖民與奴隸史脫離了關係。

胡安·范·德·哈門僅僅活了三十五歲,但留下了不少靜物畫傑作。他作畫的當時,想要傳達的是什麼呢?也許只是一顆敏感的心所映照的物體之美吧。畫家的感性透過他的完美技藝,成功地傳遞給幾百年後的我們,因而不朽。但除此之外,畫家自己或許沒有意識到,他還為我們留下了一段糖的歷史見證。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時光外的畫裡乾坤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梁綉怡/信任神明或許就不必問太多問題

心玲/只是一句輕聲提醒

小莊/緊張火鍋

繽紛編輯室/繽紛超連結‧網路徵文:有點甜蜜的事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