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被「遺照」環繞的爺爺,輕快哼唱〈莫莉‧瑪儂〉

前陣子朋友要去愛爾蘭都柏林,聽聞我去過,便請我推薦景點。我在地圖上數著餐廳、博物館,忽然看到「莫莉・瑪儂」(Molly Malone)雕像,就說:「你可以找莫莉!」朋友回:「是那個會被襲胸的嗎?」啊,對,就像華爾街金牛的蛋蛋,莫莉的胸部也被認為「摸了有好運」,誇張到當地居民曾出面呼籲「不要非禮雕像」。

這位莫莉來自有名的愛爾蘭民謠,旋律輕快,講述一名女性魚販推著推車,辛勤叫賣鳥蛤、淡菜:「Alive, alive, oh.」(活的噢!)很多人認為她是十七世紀都柏林職業婦女的縮影,白天賣海產,晚上可能還要從事性交易——這樣的忙碌與辛苦,或許解釋了為什麼在兩段歌詞後,莫莉的人生急轉直下:「她死於高燒,沒有人能救她。」之後,莫莉的鬼魂繼續推著推車,走過大街小巷,喊著:「活的噢!」

第一次聽這首歌,我被莫莉的結局嚇得措手不及,明明前兩段還充滿活力,怎麼毫無預警就死了?而且歌曲從頭到尾都相當歡快,絲毫沒有轉為輓歌的跡象。後來,聽了愈來愈多愛爾蘭民謠,才漸漸發現這就是愛爾蘭風格吧!音樂悠揚動聽,但歌詞輕則離家流浪、戀人落跑,重則病死、戰死、一輩子苦等無果,黑暗得要命。

愛爾蘭的歷史也確實充滿黑暗:侵略、饑荒、內戰,大量人民遠走他鄉,全世界每個角落都有愛爾蘭人的足跡。背負這種沉重的歷史,有些人可能會因此對世界悲觀,但愛爾蘭人卻有種獨特的幽默感,自嘲也嘲諷強權,句句精妙,笑中帶痛,就像〈莫莉・瑪儂〉一曲,輕鬆的外皮,沉重的內裡,理直氣壯並存。

不過,讓我真正對〈莫莉・瑪儂〉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在愛爾蘭,而是在北愛爾蘭的德里(Derry,或稱Londonderry)。北愛爾蘭的悲慘命運是愛爾蘭歷史的延伸,併入英國後,天主教(共和派,偏向愛爾蘭)、新教(保皇派,偏向英國)衝突不斷。在英國政府統治下,天主教徒長期承受不平等待遇,工作、居住權均受壓迫,被軍警濫捕亦是家常便飯。反抗力量日益增長,又幾度遭到英軍暴力鎮壓,在近八成人口都屬天主教的德里,傷害尤其嚴重,1972年的「Bloody Sunday」(流血星期天),高達十四名示威人士被英軍當場射殺(其中一位是四個月後傷重過世)。

後續抗爭裡,最震撼國際的莫過於1981年的絕食抗議。為了反對英國取消「政治犯」地位(類似戰俘,不必穿監獄制服或參與勞動),眾多共和派囚犯開始絕食,其中最有名的是博比・桑茲(Bobby Sands),他在絕食期間當選為下議院議員,頗得民意支持。然而時任英國首相為「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她始終拒絕讓步,最後絕食者包含桑茲,共有十人死亡。

德里有個私人博物館,小巧空間裡,地板到天花板都放滿絕食者的照片、信件、遺物,許多信件絮叨叮囑家務,並請家人不要擔心,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資訊與悲傷高度飽和的展間內,管理員是一位白髮爺爺,他親切招呼我們後,一邊整理黑白照片,一邊哼唱〈莫莉・瑪儂〉:「Alive, alive, oh.」(alive形容海鮮是「活的」,若延伸至人,則可譯為「活著」。)

那一刻我全身起雞皮疙瘩,死亡與生命,哀悼與歡唱,同時存在,如此理所當然,也如此讓人喘不過氣。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最後限時!iPhone 16 豪禮就是你的⚡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曾培祐/從書中超有感金句,挖掘自己的故事

繽紛超連結‧網路徵文:有點甜蜜的事

洪惠風/護理的勳章:安妮

金玉涼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