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需要好運氣,更需要準備好的「議題書」

有一種書,你不會等著在書店偶遇,而是會自己主動尋找。你迫切地想知道更多:某個人某群人的來歷或處境,事件的脈絡與影響,更深更廣的討論……這就是一般通稱的「議題書」。

基本上,它並不算是特定分類,且分布在各領域,環保、政治、社福、人權等,目的性或功能性通常較強,例如釐清狀況、問題的癥結,影響的規律,更周延的分析與觀點……不只是知的渴求,更是對策、行動的參考。

這類作品或刊物主題,通常會有兩種存在基礎,一是事件或議題的時效性,二是需要長時間、全面性的探究(兩者或許密切結合,也可能相互拉鋸);而出版者則常依此斟酌出版時機,以及規模、篇幅、成本等等。

另一方面,它們很容易與輿論和讀者反應連動──並有利於舉辦公開活動,提升讀者關切度。不過也可能在市場上見到一窩蜂情況,讀者如置身霧中,出版品彼此干擾排擠,甚至濫竽充數。同時,趕鴨子上架的緊急出版,也會使得作者、編輯承受遽增的巨大壓力,埋下難以預料的後遺症。

出版這類作品,企畫力、敏感度、關注的格局等等,都非常重要,這也與近年編輯角色不得不參與活動的規畫,或作者尋找題材、向出版社提案,箇中眉角頗有相通之處:

一、首先要回歸到動機,為什麼你(作者或出版者)投入這個議題呢?這主要是確保你能堅持下去。

二、為什麼是在「此時」,選擇此題──而不是其他眾多你同樣不乏關心,或讀者感興趣的方向?

三、為什麼是你或某些人選,有何條件、能力、資源,做得比別人更好甚至非你不可?你更熟悉,想得更深刻獨到?關注時間更長?尤其,有多想做?

四、你如何執行、完成這個計畫?出版社和編輯,怎麼協助你做得更好,幫助讀者更多?

這些也常是在舉辦相關活動或宣傳時,讀者可能感興趣的幾個方向。在策畫系列講座或課程時,則是評估適合分享、討論的人選甚至「夢幻名單」的基本著眼點。而做活動也如做書,在克服各種條件過程中,會儘量兼顧專注與開放,務實考量與發揮想像力,並讓殊異觀點有機會進行對話與對照。另外,精采的活動講座或訪談,留下的文字或影音紀錄,可應用於其他媒介,還有機會成為「下一本」的重要材料或開展契機。畢竟,怎樣延續對重要議題的關注,是需要及早啟動的功課。

對出版者來說,運氣好的情況,是作者長年鑽研某些題目和方向,或出版者長期醞釀,做足準備(比如說持續留意學術論文,積攢題庫,與各種專家諮詢或激盪),「剛好」碰上某個事件或現象,引起廣泛迴響(此時真的是「運氣也是一種實力」了);當然,比例更多的,是沒遇上議題爆發──但出版者多半會認為這些議題值得讀者關注,仍願咬牙苦撐。是初衷也是盼望:如果抱持相信讀者(及其成長)的態度,議題書的價值,並不止於實用,更是在於讓讀者升級自主思考與現實感的配備吧。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施昇輝/與林福地導演的琉球之戀

曾詩琴/捕鳥人

陳芸英/鐮倉的山茶花文具店

金玉涼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