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職人書裡寫的,是「我」的故事,也是「我們」的

注意到了嗎?新世紀以來,或者更準確地說是這幾年,在台灣,「書」的出版,已愈來愈難忽視。

比如各領域基層勞動者的工作現場、生活、處境與心境,不得不面對的複雜課題,更被看見;也可能是書寫者個人的家族或生命史溯源,帶出外界不得其門而入的某個產業現況、組成結構,以及漫長時光中的演變與不變。或透過影像紀錄,或文學性筆調,觸動讀者的感性與同理。

在此之前,並非沒有這方面的書寫或紀錄──比如說在各種產業觀察、職場生存攻略、成功人士傳記,或社會事件的脈絡梳理中,總可以看見一些面貌模糊的職人工作現場,但多半作為背景,也相對缺乏「書」的規模的系統化深入探究。

而情況得以轉變,與新世紀以來彼此影響的科技進步、網路社群發展、獨立新聞媒體的長期努力、非虛構書寫風氣大幅提升,以及職人角色多元化趨勢或劇烈流動,都有密切關係。更進一步說,是相較於從前,個人在更熱中展現生活與經歷的同時,也更常挖掘內在生命組成,並邂逅其他人的生活片段。總合起來說,或許職人書正是「說『我』的故事」(「我」卻不必是名人或職場重要人物)能量大噴發的重要一支,代表著那些形塑了「我」的生活與命運的專業環境,不再僅由少數人定義與發聲,甚至單方面設定規則──這也是(從前缺乏管道與習慣發聲的)「我們」一直期盼的。

近幾年職人書,主要有三大類:一是社會學研究者或作家們懷抱問題意識的調查研究;二是作家從出身或者斜槓身分出發分享職場所見所感的個人文集;三是出版社設定主題、對象的訪談報導結集。這其間也不乏職人(或其產業)素人作者與出版者的雙向尋覓奔赴,並催生愈來愈多獨特的小眾市場。另方面,相關影視作品推波助瀾,功不可沒,漫畫也正迎頭趕上。

不過,面對的挑戰卻未必輕鬆。首先是作為出版計畫核心的職人作者,通常未必嫻熟於書寫,編輯在協助建立傳達語言的共識時就可能大費周章;就算由寫手訪談,前期須投入的田野功課,也須付出不低的時間、精力等各種成本,包括投入比修稿、編輯更多的心力鼓勵彼此「再撐一下」並維持信任。此外,同一領域題材如何持續創造關注,更是不能不面對的考驗。

而從編者角度看目前的職人書出版,老實說僅是起步階段,還有很多領域、面向與做法值得嘗試。關鍵在於是否有心把經歷與專業整合為一種知識體系,或技藝養成系統,或是思考方式,甚至專業美學──這其實都是「出書」的基本重要價值,尤其能啟發不同領域或生活方式的讀者的話,那麼,值得試試看的事必定很多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職人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赫連擁/負負不得正

何玟芬/來自異鄉的姊妹

黃振裕/小小天兵游泳去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