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求
求賜稿。求(提早、準時、至少能)交稿。求補貼。求授權。求推薦。求過關。求幫忙。求合作。求給占點便宜(啊不是,是體諒難處)……
需要他人的加入或參與,提供作品、專長或資源,或接受協調、妥協,使事務、進度得以推展……雖然過程中未必會明白說出「求」這個字(真說出時反而都有點玩笑意思),卻總是在求什麼,這也是編輯們極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
既然不可能不面對,那只能日積月累鍛鍊求人技術:貼心措辭語氣或時機,求不得的應變與心理調適,或節制或戲謔地訴諸交情(但須謹慎不使之演變為情勒,且有一定後續代價或風險)或斟酌示弱賣慘--「老闆或美編在追殺了」、「今天就要進廠沒有時間了」……
一般情況,最開始還不需要什麼心機小劇場,必須向對方清楚表達需要什麼,為什麼認為對方可以提供,怎麼配合,將獲得什麼報酬(包括「我們無法提供……」)。進階些,是盡力探知對方近日關注或計畫,哪部分符合自己的預設,提升一拍即合的機會。
或放寬視野(並練習把「我」藏起):雙方的追求交集在哪?在這當中,可能互補的角色與分工是什麼?有時我們極幸運地遇上較嚴謹的受邀對象,不論答應與否,都會詢問在整個計畫架構中,自己被設定在哪個位置,有沒必要再做一些討論和調整。
求人時,滿足對方希望受重視、被需要的感覺,是基本中的基本;還有些時候,一種「一起」激盪和討論、不局限於命題作文、指派任務的氛圍,說不定是對方當下更期待的。要先滿足哪部分,怎麼做,需要練習判斷,與此同時,不妨儘量騰出一些觀察、思考或近於遊戲的互動餘裕。
而不論策略如何,前提都是需要做足準備,或長期追蹤、經營關係。只是,這都需要時間,也常是對編者來說最嚴苛的條件。
總的來說,求人關鍵眉角無非在於提升對方動機,降低對方的(時間、精力或情感的)成本。也須避免自身成本透支--比方說,早早認清,「求人也沒什麼了不起」;或警醒地控制,在提出誘因之際不至於造成額外執念或剝削,形成扭曲的互動關係。並留意分辨,當對方表達躊躇或為難時,還窮追不捨嗎?就算求來了,會不會可能臨時開天窗,或嚴重拖延、品質不佳、方向偏誤,變成自己得承擔的新困擾?
說起來,關於「求」的智慧增長,其實有不少反而是在偶爾立場倒反,作為被央求對象(比如說退稿聯絡)時獲得的:當對方回信,「給年輕人一個機會。」「我很努力啊,還是每次都被退稿。」「不採用就是獨斷迂腐。」這讓人不無傷感地知道對方有求於你但實際上並未真正注視你(以及你作為窗口的媒體或出版社)。他始終只關注自己與自己的心血。不論哪方,也許我們都可以練習看看,暫時把目光從所求之事移開、取出距離,創造空間與選項,會怎樣發展呢?
求不得,並非一段關係的終點。對方若非初識,有時我們甚至會真心在信中寫下,能藉由這個機會問候,多知道一些對方近況,就已非常開心。有時甚至因為被求的壓力消解,對方還可能非常樂意推薦其他人選、提供建議,或隨興漫聊起來,這當中意外收穫的鬆弛心情,老實說也是支持我輩甘願求人的能量來源之一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