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a Jung Li/用荒謬的情勒大戲,接住每個不快樂的子女

萩葵亞《瘋狂母親》©CCC追漫台
萩葵亞《瘋狂母親》©CCC追漫台

小時候沒有3C可以育兒,見字就讀的我最愛看家裡訂的報紙。猶記當年讀到繽紛版一篇文章,大意是哥哥從小唇紅齒白,比女孩還漂亮,長大後哥哥帶男友回家,母親不敢置信抱頭痛哭,哥哥牽著男友的手支支吾吾說我喜歡他。看完後,媽媽嚴肅告誡:「知道了吧!以後不准再給妳弟穿妳的裙子,不然和這個哥哥一樣怎麼辦?」

我當時還未上小學,懵懂不解,問怎麼樣算是一樣?媽媽理所當然地說:「性別錯亂啊。」這個詞就此植入心中,和近視、蛀牙一樣屬於媽媽常叨念著,小孩一旦碰上就像被判了重刑一樣的疾病。儘管我和弟弟在成長過程都難以避免地近視、蛀牙,但長大後弟弟很普通地交了女朋友,對媽媽來說應該是個終於能鬆口氣的好消息。

獲得這份愛的資格,是否可能被收回?

台灣作者萩葵亞《瘋狂母親》裡的陳禹宏,就是那個沒能從媽媽萬般避忌的疾病中免疫,順利抵達「理想成人」的兒子。禹宏有穩定交往的男友,然而男友為哄癌末母親安心,還是拜託禹宏的姊姊禹潔假扮新娘,在病房上演一場假婚禮。事後,兩人向禹宏父母報告婚訊,卻被趕出家門,媽媽更威逼禹潔一起策畫假喪禮,將「你敢和男生結婚,我就死給你看」執行到底。

深諳情緒勒索之道又有執行力的媽媽固然可怕,但若這位媽媽只是將小孩看成附屬品、忽視兒女自我意志的有毒惡母,那麼《瘋狂母親》也只會是類似「靠北父母」粉專,讓讀者痛斥唾罵,喚起集體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故事。隨著劇情,讀者會發現禹宏其實是當紅作家,多年前與爸爸因就業出路爭執時,是媽媽力挺兒子的寫作夢。爸爸對兒子的職涯選擇大發雷霆,面對禹宏,則像傳統父親一樣沉默不語;媽媽能接受兒子的職業可能不賺錢,卻難接受兒子喜歡同性。禹宏從父母身上感受到的矛盾的愛,也正是一整個世代的華人子女,在讀書、考試、就業、擇偶時,一定在某些微小地方體會過的。大多數的子女,並非沒有接收過父母的愛,只是費盡力氣長大成人以後,卻發現只要有一部分不能符合父母的期待,似乎就變成一個長壞了的次級品,那份愛落在身上會變得熱辣又刺癢,時時驅動著愧疚感,提醒獲得這份愛的資格可能被收回。

狼狽奔忙後,就能將事情應付過去嗎?

故事的另一條線,則是禹潔。禹潔當過假新娘哄弟夫的母親,也辦起假喪禮陪媽媽胡鬧,說謊圓謊不遺餘力,不惜動用身邊人脈來誦經,狼狽心累地將事情應付過去。在假扮的婚禮葬儀背後,聽話又心軟的長女飽受「三十歲不結婚的女人沒有價值」觀念打壓,相親,結婚,被婆婆屢次數落,直到悄悄離婚也不敢告訴家人。禹潔的聽話與奔忙,凝縮了台灣三十歲女性的迷惘和痛苦。好在作者也為她準備了一個守候暗戀她多年的對象,兩人堪稱全糖加滿的互動每每獲得熱烈留言,不難看出讀者希望她能夠得到自己的幸福。

《瘋狂母親》漫畫開頭即是台灣通過同婚的報導,緊接著卻描寫母子因此上演家庭鬧劇的過程,揭示著漫畫的血肉取自華人家庭子女皆能共感的微妙情緒。故事從媽媽裝死開始,到假頭七當晚來到高峰,理應讓人坐立難安的情勒大全,竟在萩葵亞的筆下搞笑多於沉重,像是媽媽以死相逼時不忘爬出棺材偷吃廚房裡的滷雞腿、全家吵翻天時爸爸還在陽台打蚊子……種種讓人傻眼又忍不住笑出來的荒謬轉折,建構出屬於台灣讀者的家庭喜劇。

不知道二十幾年前報紙上那位作者的哥哥與媽媽是否和解,但是到了2024年,愛情與家庭的模樣皆有了更多選擇的現在,也許每一個因為兒子牽起男性的手而陷入瘋狂的母親,以及總是自覺不合格的子女們,能重新開啟對話,或者至少感受到自己不孤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漫漫話生活 同婚 漫畫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赫連擁/藝盜婆

力偉/拔牙

情書簡訊

陳珮珊/S925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