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展

最近兩年,偶爾聽到其他領域的朋友閒談:你們編輯,是不是有點像現在滿流行的「策展」?好難回答啊。雖然說,是有些相像的地方,而且如今編輯與策展二者間已愈來愈多連結呼應(不只是過去常見的廣告宣傳合作,或成果整理),攜手創造更多想像與可能性,成為對方的一部分,也使彼此成果更深刻、開闊。

朋友會有那樣的聯想,我想,或許是編輯或策展的起點,都是常從某個倡議或關注的課題發動,匯集各種創作、紀錄或行動,落實於作品、文件或物件,設計閱讀、觀看的架構與動線順序,並由此展開不同路徑進入意義、感受、回憶、思索與探究的旅程,讓讀者、觀眾獲取殊異於平日的體驗。

而難以為外人道的「不那麼像」,最關鍵的,如果是定期出刊的雜誌,可能就相對較無餘裕,深入發展作為(紙上或網路)「展」的核心「論述」──為什麼做這個題目?最想傳達給讀者的是?──起碼不容易如實體策展那樣有機會以較長時間進行特定主題的研究,或夠嚴謹地說明。且常被要求精算現有資源、成本、人力等條件來安排計畫,以及現階段能做到的事;而非更具理想性的,依據主題或受邀者提案,來張羅最充分的前述現實支援條件,做到儘量接近絕對標準的最好。

另一方面,並非策展般集中火力於一時一地、更多勤勤懇懇維持長期運作的出版團隊,通常有工作慣例、職場文化或默契,或須顧及刊物定位或傳統,對讀者結構、偏好較依賴既有認識;這常使得「減法」邏輯相當早進場,先按下、刪去一些耗時費事或昂貴的提案。

此外,比起出版品,廣義的展可能更意識到空間(包括版面)與形式(包括媒介、觸及讀者的方式和過程)本身的意義,以及限制,甚至可能提出質疑或翻轉,這也是對傳統出版來說,比較可遇不可求的事。

或許因為這樣,「以待來日」成為我們編者心底和筆下最常出現的詞,一切都可能還在路上:一方面,現有的受邀作品仍可能足夠呈現某個主題或關注的重要風景;二來是如果時間拉長、規模放大但分批推出,來日仍有機會整合成厚實的累積;三是何妨留下一些未定空間,讓讀者、觀眾參與,補足,一起完成計畫拼圖。

四,對編輯來說,就算架構、論述的概念尚有發展空間,卻無損於提供編輯團隊激盪議題多元面向的契機,促成一次次補課震撼教育,以及與某些作者的愉快互動和未來合作伏筆,並不算白走一遭。

由此聯想,或許,不論編輯或策展,對一般讀者、觀者來說,不妨用最寬鬆、「想到就試試看」的標準來看待,比如僅僅是把一些有趣的東西或作品,藉由一個框架或者主題聚到一起,依據自己的想法與感性(乃至於心血來潮)做安排,仍可算是「展」──做出來才能獲得回饋。邊做邊學邊調整,或是(還)沒有具體做出來,都沒關係,僅僅對於設想計畫細節或邀約對象樂在其中,誰都可能做到;至少在這過程有了可以做功課的成長動機,不就很讓人開心嗎?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好腎醫師/那一年我們當醫官的日子

繽紛編輯室/「藏在心底的動物事」網路徵文優勝金榜

小莊/藝術

仲琦/好漂亮的花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