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試
編輯,作為一個門檻低卻眉角多的職位,各種事務或應對狀況的重複是日常,這也就意味著,很多時候是由在重複中積累的經驗來把關,以降低出包或浪費的風險。就算是第一次合作的對象,第一次接觸的題材,經驗值有如時間的紅利,總能喚出試行方向、基本工序或設定進度的原則、關鍵疑問點,可邁得出幾步而不致空轉。
經驗值這件事,有點像雙面刃,一面是資歷與智慧的核心,讓人調動最合宜與經濟的行動、資源,果斷放棄不切實際的想法;若性格積極、興趣開闊些,必定也清楚哪些還沒有嘗試過的,正好累積新的經驗值。因此,它常常也是除了職務位階外,決定話語權、決策權的重要配備,於是雙面刃的另一面,多繫於案件、領導者或者組織優先在意的是什麼,如果對於明確的成效與收益底線、製作過程中追加勞務與管控各種成本的期待值,更高於嘗試、開創的可能性,那麼大概很有機會不時收到長官或前輩「這樣就好了」的含蓄煞車提醒,少(試)做少錯。
還是老話:在已具有體制(或維持其體制順利運作即是重要任務)的出版事業體中,囿於時間與成本(且須分配給多個計畫),因此所有「試試看」的討論或等待必定有其限度。這經驗值也很公平地存在於資方對面、提供才華勞務的接案者,甚至訴諸約法三章:比如有些外包裝幀設計師通常會先打招呼,僅(試)提案兩至三款,最多配合一次較大幅度修改,沒得商量──再多就會被視為雙方頻道不對溝通不良,且在設計師心中已不能稱為「作品」,邏輯警報響起,斷定發包者整個團隊極可能並不清楚真正要什麼,再試只能是碰運氣了,也意味著對專業的不尊重,還請另尋高明。
這種試的互動,常因合作頻率增加而形成應對默契,倒算是相對少勞寡怨;最難解的試,仍是職場人際,相遇的開頭你猜不到,結局更測不出,這或許也是為什麼同業們對於誰離開誰換跑道總多存著一分混雜著唏噓驚嘆的關注。
不論是空降新主管,或初來乍到戰戰兢兢的新血,很多東西並不容易憑藉書面資料、通信互動、多方打聽以及客套拘謹的一面之緣試出來(遑論頗常聽說的出版圈非正式面試題,最近看的三本書?),還是得經歷時間相處、共事,又是適應的適──面對眼前這人,會花費多少心力,過渡期多久?對先入坑的較資深者來說,雙向訴說傾聽無礙、閱讀習慣與詮釋能力是最基本條件,其餘後續評估指標,多半包括:新人是不是表現積極之餘太自我中心而缺乏溝通彈性?或害羞內向但有抗壓韌性與調整靈活度?有開朗好人緣也謹慎細緻?誠實坦率還能應對得體,審時度勢「見人說人話」?
雖然說,這個人際上的試,從來都該是互相的;不過,我更認為這是先到者重新定義經驗值的最佳契機──相較於新人的功課,很可能是在這個際遇,更具體思索「要成為怎樣的自己(或出版人/媒體人/編輯)?」需要建立怎樣(融入環境和他人)的基礎;而資深者或可自問:還記得「要成為怎樣的自己」嗎?眼前年輕雛鳥剛剛懵懂萌生、而我已所餘無幾還須撙節使用呵護的,叫作熱情或活力的東西,在這時代,最富有啟發的與觸動我的,跟當年的我有什麼不一樣呢?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