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這不是猴子的錯

獼猴跟人類一樣是雜食性動物,平常除了吃植物的花、葉、莖、果實、種子,也會攝取鳥蛋、昆蟲,儘管吃小型動物的情況不常見,可仍屬正常,壽山曾有獼猴吃石龍子的紀錄。

然而,新聞常用群眾對獼猴的既定印象進行誇張的報導,以標題抹黑牠們,把博取閱聽者眼球放在第一位,在未求證下使用「食性大變」、「脫序行為」等語彙進行評論,這樣的標題到底是顯示科普教育的不足,或是身為獼猴自帶原罪?日前,曾有報導指出彰化芳苑的開放式農場,疑似有巨型猴子犯案,讓農場內六十隻雞、四十隻鴨慘遭身首分離。台灣獼猴雖然為雜食性動物,但鮮少出現捕食雞鴨鵝的舉動,錯誤報導還指證歷歷,猴子會「開膛取心」來開葷--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根本前所未見。後續蒐證現場腳印,發現是流浪狗群所為,然而散播出的假消息,已讓不知情的民眾產生恐懼,讓獼猴的形象跌到谷底。

在今年獼猴交配季,很遺憾得知林業署嘉義分署決定誘捕獼猴絕育,想要透過減少野生動物的數量,來降低人猴衝突。協會不贊成這樣的作法,遊憩區獼猴與人發生衝突的起因大多來自遊客手上的食物,如果不去解決誘因、建立相關遊客規範,而是選擇將動物絕育,不但失去森林遊樂區本該擔負環境教育的本質,更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

2014年至2016年,高雄柴山獼猴發生十幾起中毒事件,受害獼猴都是在登山口甚至遊客面前身亡,或從樹上墜落。檢驗後,發現牠們身上有高濃度的毒鼠藥,但這樣無辜生命的犧牲,有助於化解衝突嗎?多年後回頭檢視,很遺憾沒有。

以上看似個別單一事件,其實不然。仇恨與恐懼於動物和人類兩邊皆無益,在情緒的張力中只會雙輸。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協會想到的辦法之一,是舉辦教育講座。不過,我們也常被問,辦講座真有用嗎?多年前的我們回答不出來,也不敢回答,只是單純想著多一點、再多一點點人來了解獼猴就好了,因為這些真的不是牠們的錯。

「一場講座而已,能改變什麼?」面對第一線,也許「改變」這件事很難量化,很難讓大家看見「業績」。可是,從一個人走到一群人,這無疑是改變。與其把錯推到動物身上,不如大家集思廣益,想想怎樣能避免類似情況再發生。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邱瀟君/歐巴馬的朋友

勒虎/逃離地下社會:遊古芝地道記

金玉涼言

朱玲/那段苦中作樂的租屋歲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