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瀞仁Jill/成為這個世界的禮物

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認識不少對這個世界帶著善意的慈善家。他們的夢想不是讓人類移民火星、去海底探險,也不是打造無人城市,而是怎麼讓現在的地球變得沒有那麼不好,或是確保幾十年之後某些人會變好。

舉例來說,有一位慈善家會在山區裡走三個小時,只為了親眼看到自己捐贈的偏鄉農村生活是否有改善。有一位慈善家,運用自己的業界影響力與人脈,在疫情肆虐時,透過非外交管道安排捐贈口罩和防疫物資,不僅拯救了生命,也締造雙方友好的橋梁。最近我跟他們討論怎麼幫忙因為疫情而成為孤兒的孩子,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是第一線醫護人員,很多都年輕到小孩還不知道爸爸媽媽已經過世了。相對於我們個案管理、專案導向的作法,他們只提醒我們兩件事:如果那是你的孩子,你會怎麼做?要怎麼規模化?這兩件事情對我來說根本互相違背:爸媽哪會追求教養的規模化!每個孩子的個性特質、資源與需求都不一樣,父母當然就是要按照孩子與生俱來的樣子,幫助他們找到適合的道路。這種事情怎麼可能追求規模化?後來我們和當地非營利組織合作,建構一套支持系統,還真的慢慢規模化了。

另外一位慈善家,則是希望用自己的捐款建設醫院的系統。「什麼系統?」這個詞的範圍太廣了,我有點困惑。「建設硬體很容易,但這家醫院軟體不行。像是護理人員太少、工時太長,累了就容易出錯,這不是護理人員的問題,是系統的問題。我的捐款是希望他們找到一個可長可久的經營系統。」那瞬間我也真是長知識了,建構這種系統不知道要多久、多複雜,他是打算弄多久啊?沒想到在幾輪討論過後,還真的訂出一系列計畫,從出國考察開始,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經營方式。也有慈善家,在生命最後幾個月都還在跟我們討論怎麼運用自己的善款,幫助大學建立強大的體育教育。即使身體已經很不舒服、即使透過專業經理人和白紙黑字的合約一切都已經安排好了,他仍堅持親自拜訪那所大學,確保對方了解自己的心意。

處理美國慈善家的遺產時,討論過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知道他們對捐贈的重視。他們很少講之前的豐功偉業、抵稅什麼的也早就透過律師和會計師處理好了,「為世界留下什麼」才是他們常掛在嘴邊、一再強調的。跟某位慈善家相熟以後,我忍不住問:「你的後代怎麼辦?都不會想要多留一些給他們嗎?就算當作備用金也好啊。」他說:「這些錢,對他們的幫助沒有那麼大。」這些人大多是企業家,我想他們年輕打拚的時候想著都是利益極大化。這樣的心態,到最後仍然沒變,只是對象不同了:以前想的或許是企業發展、照顧員工,但現在變成「對社會的利益極大化」。這麼努力地確保自己辛苦打拚的成果成為世界的禮物,真是太酷了!

●本文稿酬捐贈幸福基金會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陳立翰/出國就是要血拚

古家榕/下定決心休一天

勒虎/未竟的印度支那

金玉涼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