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漢澄/不昧紅塵

不昧紅塵。圖/江長芳
不昧紅塵。圖/江長芳

悲觀之腦 樂觀之腦

清末民初的學者詞人王國維有一闋〈浣溪沙〉:「山寺微茫背夕曛,鳥飛不到半山昏,上方孤磬定行雲。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寫法由景入情,一波三折,極饒風致。「試上高峰窺皓月」是把自身眼界提升到了高處,因而能夠「偶開天眼覷紅塵」,跳脫小我的局限,從大局反觀世相與自我。然而「可憐身是眼中人」,看清又能如何?自己還是跟大家一樣身處這個可憐的世界。觀堂先生顯然覺得,人也許可以超越自我,但很難超越悲觀。

悲觀是什麼?樂觀又是什麼?由於中文的語言特性,我們對這兩個詞彙有著一定程度的誤解,常把「悲觀」與「悲傷」扯上關係,又把「樂觀」與「快樂」畫上等號。事實並非如此,在心理學的操作定義上,悲觀與樂觀都只是看事情的觀點,預測未來的傾向,與情緒沒有必然的關係。悲觀是「預期事情會往壞的方向發展」,有名的「墨菲定律」:「凡能出錯的就一定會出錯。」就是典型的悲觀。而樂觀則是「預期事情會往好的方向發展」。

因此,悲觀或樂觀並沒有所謂的好或壞,正確或錯誤。心理學研究發現,它們對人分別都有其益處以及缺點。樂觀讓人活力十足,行動力強,躍躍欲試,較能成事,但可能做出不顧後果的冒險行動,反而得到壞的結果。反過來悲觀的人因為預期結局不好,傾向於退縮被動,坐失良機,但因為把所有可能發生的不幸都先想過一遍,反可能先行預防,提高成功的機會。就算真的失敗,心理的創傷也沒有那麼大,這叫作「防禦性悲觀」。所以勸人家「樂觀一點,不要那麼悲觀」的這句話,是典型的因誤會而產生的無意義忠告。人的思考傾向與行為模式,盡皆出自大腦。那麼,悲觀與樂觀這兩種看來截然相反的思考傾向,是否由大腦的不同位置產生呢?針對這個問題,腦科學家多年來累積了許多有趣的研究發現。

從1950年代開始,包括羅傑·斯佩里與邁克爾·加扎尼加在內的許多腦科學家,數十年間利用動物以及「裂腦人」實驗,早已確定我們的兩側大腦半球雖然彼此合作無間,卻都有著獨立的功能以及特性。比方說,邏輯推理、問題解決與因果關係的抽象思考這些能力,是左大腦半球的特長,而空間概念、人際互動以及判斷他人的情緒,則是右大腦半球的本領。而近年的科學家發現,就連悲觀與樂觀,也有這種「兩邊分治」的現象。

一些有趣的「視野分割」實驗發現,人類的左側大腦半球對「正面」的視覺訊息(詞彙或圖像)比較敏感,特別地注意,右側大腦半球則對「負面」的訊息特別敏感而注意。來自聽覺的刺激也是一樣。心理治療中有一種稱為「認知再評估」的療法,是訓練一個人假想一些壞的情境發生,然後儘量在腦中探索其後發展出好的結局的可能,藉以讓過度悲觀的人變得樂觀一些。科學家用功能性磁振造影觀測腦部即時活動,發現這種「正向訓練」讓左側的大腦半球活躍起來。甚至不限於實驗的當下,平常用正子造影來測量那些反覆接受過正面思考訓練的人,也發現左大腦半球的額葉有著較高的代謝率。如果我們用不太科學的態度做個廣告文案的話,也許可以這樣寫:「左腦是樂觀的大腦,右腦是悲觀的大腦。」

不落紅塵 不昧紅塵

這在生物學上有什麼意義?我們不完全明白,但或許可以猜想一下。左大腦半球是自信的、行動的腦,右大腦半球是保守的、警覺的腦。前者追尋獎賞,後者預防禍患,兩者完美的配合,提高個體生存繁衍的機會。問題在於,大腦天生有著個別差異,並且它還是可塑的。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演化賜給我們的大腦禮物,就不斷地依據各人遭遇的環境與經驗而改變著。改著改著,有人偏向了悲觀一邊,有人就偏向了樂觀一邊。對個人來說,悲觀與樂觀的本身不是問題,它們分別帶來的情緒負擔與行為後果卻可能是個問題。拿悲觀來說,悲觀本身是預期壞事會發生,其實有其生存上的好處。但一個人若因悲觀導致痛苦絕望,甚而戕害身心,那就是演化始料未及的副作用了。

禪宗有個「野狐禪」的公案,出自唐代百丈懷海禪師的傳說:「師每日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一日不去,師乃問,立者何人?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對云,不落因果,墮在野狐身,今請和尚代一轉語。師云,汝但問。老人便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師云,不昧因果。老人於言下大悟,告辭師云,某甲已免野狐身,住在山後,乞依亡僧燒送。……」

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一字之差,差在哪兒呢?不落因果是脫離因果,由於沒人能脫離因果,是以誤認智慧可以讓人不落因果,就成了邪道。而不昧因果,則是智慧能讓人清楚知道身在因果,並且心知肚明何以落在因果,就上了正道。悲觀讓人能夠「偶開天眼覷紅塵」,看到「可憐身是眼中人」,但接下來的結局卻要取決於追求「不落」還是「不昧」。一心想擺脫(不落)人世的種種無奈不幸,不再悲觀的話,辦不到也沒必要,強求就只能痛苦絕望。但若我們追求的是理解(不昧)種種世相背後的緣由,以及自身情緒何以隨之起伏的道理的話,有了科學的幫助,倒真的有可能減少痛苦不幸,修成正果。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腦科先生說古今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林宇軒/燃燒熱情的量子電腦教育平台

林比比鳥/不要從頭開始寫

一句好話

方秋停/旅行拼圖+1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