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名慶/應景

貓編說刊出的日子是。一年過兩次。回想起以前編雜誌,在構想主題企畫時,提前意識到這樣的節日,總會習慣(或制約)地在筆記本順手寫下幾個自問自答句子:「這道應景題,要做嗎?」「情人是什麼?」「為什麼人們還需要?」「找誰寫?」「其他刊物做過吧?怎麼做的?」「參考材料?」「現在做的理由是?」「版面呈現?想給讀者什麼感覺?」等,然後把它們跟其他(包含同事們)也動念提案的題目並列比較,廝殺淘汰一番。

應景,永遠是各種意義上最方便的備案。不太在意同業撞題風險的話,人間有多少節日,就有多少可合理應景(且來年重來)的題目:一月新年,願望、未來、計畫;二月,生肖交棒、愛情、幸福或「求不得」的遺憾;三月,女性、女權;四月,兒童,愚人,清明,春意濃;五月,勞工勞權,母親;六月,六四(還有人在意嗎嗚嗚);七月,暑假或漫漫長夏;八月,父親,(農曆的)幽冥世界開放;九月,秋食秋遊;十月,國家的誕生;十一月,光棍或購物?十二月,慣例的總結,年度十大或百選。

還有些常見的刊物應景題目,可能是某位人類文明或台灣文學史重量級人物,莎士比亞雨果契訶夫波娃張愛玲,(幾)百年誕辰或祭辰;又或者是某部重要經典的出版,某件歷史大事又過去多少年的紀念與回顧,譬如某個劃時代新發明、二戰之類的--這多半是由於出版市場有此範疇新作,或相關單位發起盛大紀念或研討活動,正好一起熱鬧。這類題目,我常常很期待能嘗試更好玩也貼近生活的作法,不(只)是常見的探微、穿越,而是當代人(我的同代人們)是怎麼接觸認識怎麼想他/她/它們的?還在意哪些部分,或真實情況有多疏離陌生沒感覺?

如此說,應景應景,或許也是硬湊的景。但這仍可以正面看待:未必是鼓舞讀者勉強自己去適應那些節日的傳統或氛圍(當然我們都知道其中的儀式感,是文明傳承以及累積共感、安心的重要途徑,教人不無聊孤單),以刊物來說,或許是個契機,出於一種好奇或期待,想把帶有那個節日感覺或印象,或對此有獨到關注的人或寫作者,都邀來一起做點什麼,如此那個節日就變成回味彼此的連結與互動,以及帶著「過節」心情特意創作的作品時,很方便的憑依了。

不過之於刊物編輯,如果決定製作帶點應景意味的題目,另外的風險還在於,算是提前預支了對那個節日的經歷、感受,或準備過程,且是帶著工作感在倒數計時的。等「那一天」本尊來臨,反而常感到意興闌珊,出「景」了(哭)。儘管,過程中收穫倒沒少過,像許多其他題目一樣,是做了這題目,才開始認真了解那些習以為常的存在。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七夕 情人節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李羚榛/帶貓散步可以嗎?

【繽紛講座】那些畫裡的人都有病:醫師的跨時空看診

柯昱琪/我可以憂傷

許喻理/禮物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