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娃娃/說話的練習

小時候我很愛說話,國小有安排「說話課」,讓大家自由上台分享,題材不限制,想說什麼都可以。我總是第一個舉手,把從《兒童日報》讀到的故事說給同學聽,甚至能即興延伸,堪稱幼童界說書人。但這股熱情只維持到中學,國中校園氛圍比較肅穆,太活躍的人容易受到霸凌,不宜過度表現。高中則是醉心於管樂社團練與校刊寫作,想說的話化為音律和文字,自然也更加靜默。持續安靜到大學,經歷失戀、失恃,生活重心完全投入於書寫,漸漸忘記流暢說話的本能,深信自己不會「講」,只能寫。

出社會幾年後,輾轉於雜誌媒體擔任廣告業務,重啟說話練習、精進溝通技巧,在反覆訓練的過程中,發現本能沒有消失,只是暫時隱藏而已。那時候很著迷於演講──把每一場客戶簡報都當作演講現場,也努力去記錄每一場的表現與會後檢討。

找回舞台之前,我慣性失語,有時總是太急,文字尚未組織就脫口而出,但是話到了舌尖,腦袋卻沒有跟上,把接下來的鋪陳都打亂。當廣告業務是最好的鍛鍊,可以從一次次失敗裡自省與重組,努力不懈的時期曾被客戶讚許:「妳口條很好呢!」這對一個長期失語者是多麼珍貴的回饋。

人到後,說話卻轉為一種全新試煉。達悟語之語境非常深遠,儘管從艱澀的古語發展至今已變得較為淺顯直白,大抵有脈絡可以理解。但信奉萬物皆有靈的族人普遍認為,許多事情不能直接講出來,必須要隱喻、暗示,用周遭其他事件來替代事物本身。

像是女子懷孕,達悟語形容是「她吃東西要很挑剔」,當旁人得知她必須小心飲食,就會理解對方已懷孕,整句話用來指稱「懷孕」,但沒有直接的詞彙。又例如達悟語沒有「星星」,只有「天空的眼睛」,當你聽見這段敘述,便會不自覺仰望天空去意會,理解其意涵。

隱喻雖然存在於達悟語法中,但人們切換成漢語交談時,仍維持「不能直接說出來」的思維,有時候必須聽完一整段話,才能理解對方所要表達的一個情緒或一個動作。太早開口是不行的,往往沒辦法掌握到事情全貌,但太晚也不適合,因為隱喻容易讓人陷入迴圈,以至說了半天仍停留在同個環節,繞不出去,一不小心三個小時就過去。

隱喻法也深植於性格中,當我們開啟一段對話,必須先暖身熱場,直到雙方皆敞開心胸後,才能委婉地進入主題。但暖場往往不只有幾分鐘,而是半小時、一小時,甚至大半天後還沒辦法切換。曾試著專心扮演聆聽者角色,但那更助長了每次對話的時間長度,永遠找不到暫停鈕。交手多年才明白,關鍵是勇敢的插播、有魄力的斷句,讓自己像YT平台的廣告般,不預期穿插在影片裡,中斷人們沉溺其中的思緒。

電話溝通也並不適用,大部分事情都得親自登門述說,即便只是個小邀約。鑒於每一次說話都痛失光陰,我會做好各種心理建設才走出家門,有時不忘帶上保力達或台啤,那會為我爭取到一點寬容,匆促退場也不顯失禮。如何適當為對方斷句、適時拿回話語主權,是開啟每一次對話前最要緊的準備,不熟稔也沒關係,就拿時間當學費,在無法抽身的聆聽中痛定思痛練習。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蘭嶼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我們可以幫助珊瑚繁衍後代嗎?

初心/從泥沙地到巧固球冠軍隊

情書簡訊

老傑克/喜幛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