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廣元/藏鏡人
精神科的診間是一面鏡子。我是那個藏在鏡子後的人。
不安青年的內心
初診的青年,情緒困擾已一兩年,斷續看過醫生吃過一些藥。這次因關係深厚的阿嬤離世,陷入憂鬱,有時又極度焦躁,才繼續來看診。
我們從藥物治療開始,回診幾次後,他的生理症狀如睡眠、胃口都有改善,情緒起伏也緩和了;但有種不安、脆弱的心理狀態,在互動中慢慢顯露出來。
某次他試探地問:「醫生,我這幾次下來有沒有進步?」
「怎麼這麼問?」
「我覺得來看診,每次都應該要進步一點才行,我才知道我的努力是不是正確的。」
「呃……如果依你描述,是有啊。」
「但你會不會是為了安慰我,才這麼說呢?」
我一時語塞,好像否認也不是,肯定也不是。我沒有正面回答,繼續順著他的感受討論下去,但內心浮現出一句暗黑的台詞:「都給你講就好了……」
每次回診,我們如常會談,但對他而言壓力愈來愈大。他提到,看診就是得交作業、要有進步,甚至形容面對我時,感覺像沒穿衣服一樣赤裸,非常難受。
我變成一個嚴厲的存在。然而,我只是在鏡後,映照出他內心的某一面。
凍齡女人的魔鏡
女人因失眠問題持續看診多年。在談論睡眠困擾時,她特別在意身材保養相關內容。她曾提過「美容覺」一定要睡好,皮膚才會好。有時入睡不順利,她會飲酒;她不很在乎酒精對健康的各種風險,卻會顧慮酒的熱量,不敢喝多。
疫情開始後,進醫院規定要全程戴口罩。在某次回診,上述特質因而呈現得更清楚了。
「最近有什麼壓力嗎?」
「還好,真要說就是怕老!」
「怕老?怎麼說呢?」
「一直以來朋友們都說我很年輕,外表很凍齡,我就愈來愈在意保養、抗老。」說完,她自顧自地脫下口罩,站起身、擺出姿勢,展現玲瓏有致的身形,問:「醫生你看呢?」
年近知天命的她,狀態的確維持得很好。但就算如此,那個當下我似乎別無選擇,回答:「你看起來真的很年輕。」
她把我當成童話白雪公主裡的魔鏡,問著:「魔鏡啊魔鏡,誰是世上最美的女人?」她自己早有答案。
又,我當時一度猶豫,要不要開口請她趕快戴回口罩?但轉念一想,就懂了--誰照鏡子時會想戴著口罩呢?
藏鏡人亦照鏡人
「投射」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將內在無法接受的感覺、態度或衝動等,歸因到外在的人身上,即使他人未必有這樣的特質。
不安青年將「一定得進步才可以」的鞭策緊逼,投射於診間的我;凍齡女人將「我很年輕貌美」的自滿自得,投射於周邊的人。但同一時間,患者也映照出了一部分的我。
面對青年,我漸漸有些壓力。他努力表現最好的一面,期待得到肯定和讚賞,而我感覺勢必得要給些回應,彷彿沒有滿足他的期待,或沒有帶著他前進做出成績,是不行的--我也很需要被他人肯定。
面對凍齡女人問我她年不年輕,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最後的回應,看似出於直覺未多加思考,其實底下是「不這樣回答,她會不高興吧」的擔憂--我很害怕被別人討厭。
在雙向互動裡,心智活動中的投射作用,像平靜水面下的暗潮洶湧,充滿張力。而精神科醫生的工作是,去辨識、消化這些狀態,維持住治療界線,並不能將自己的需求加諸於個案身上。也因此,診間對話看似日常,卻令人耗盡心神。
走精神科如同修羅場,最大的功課是修通自己;個案們是我的照妖鏡,現形的鬼怪都是自己的心魔。我作為鏡子,也是那個照著鏡子的人,無處可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