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瑋/農園裡有個家

一進到園子,一棵健壯的五葉松向我招手,一旁還有澳洲茶樹、香椿列隊……女主人許家言向客人介紹迎賓植物,發現我走近兩棵枝幹同樣泛著光澤的樹,傻傻分不清,她立刻教師魂上身,教我分辨落葉後等待花開的櫻樹和梅樹,「櫻的樹幹顏色較深,氣孔明顯,像細長的眼睛;梅的樹幹是灰中帶綠,樹皮有些凹凸不平。」一旁的男主人張有明取來桃樹葉子加碼:「梅葉是卵形,櫻葉是長橢圓形,都尖尖的;桃花的葉子更長。」

農園主人是一對精於農藝的博士級夫婦,朋友稱他們「自然農傳教士」。農園的名字,取兩人姓名中各一字「有」和「家」組成,不只宣告這是夫妻倆的農園,更埋藏「農園有家」的信念:把農園當成家,營造健康的環境,不灑農藥、不施化肥、不用除草劑,不受汙染的土地自然會回報你無毒的作物、安心的食材。把成果分享給親友與民眾,可以照顧到更多人的健康。只是,如何不用藥還能讓作物抵抗各種病害,得到好收成,就得靠專家們不斷實驗,研發出理想的耕種技術。這是有家農園的挑戰,也是這一對自然農傳教士的使命。農園就是家園,是夫妻倆的日常,築於建地之上的家屋,騎樓外就是屬於農地的園子,家與農園緊緊相依,皆是身與心之歸所。

「有家」夫妻倆皆在霧峰的農業試驗所退休。張有明把二十多年精華歲月奉獻給實驗室,2006年退休後到大學教授有機農業,在產學合作的機緣下,帶學生接觸第一線農民,這才發現自己過去是活在「綠色的象牙塔」!許多農民對農業知識的匱乏超乎想像:農藥行積極推銷,對付一種蟲用一種藥,作物出現四種蟲就用四種藥,效果立見,農民變本加厲地用,不必用藥的時機仍然投藥。為了改善農藥濫用,他在舊正社區理事長任內積極推展自然農教育,開辦水稻有機訓練班,2015年與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阿罩霧自然農」社團,一群友善土地、不抄捷徑的傻子,成為發現土地幸福肥的自然農。

推展過程中,張有明儼然是「農學張老師」,他自己身體力行種稻、試驗耕作方法,也在市集和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食農教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永續農業,他成為農會、一票農友和多個農學市集的顧問,知無不言,出腦又出力……這是他從研究室退休後的第二人生。

如今他正邁向第三人生,學習減法生活,讓日子多些閒情。熱愛教學的他,雖然卸下多重外務,仍在瑞城國小、光正國中等校指導食農教育。學童家長開心分享:「以前跟孩子說莧菜營養價值高,但孩子就是不愛吃,後來孩子從校園菜圃帶回家的正是莧菜,炒好上桌,馬上就夾來吃了。」原來,有家農園搬進了學校,把孩子培育成幼苗,藉由親手照顧蔬菜的體驗,讓孩子了解農事、認識食材,從小親近自然,長大便會珍惜自然——「自然農法」,就從最根本的兒童教育開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阿鏘/我家附近的鳥鄰居

繽紛編輯室/【愛情共和國】長期徵稿

美少女拉拉/純純回家

情書簡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