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莛喻/有聽也要有懂

疫情下,要聽清楚一個人從口罩裡發出的聲音比較困難,尤其在醫療業工作的我,一次要戴上三層罩,話語聽來總模糊、悶悶的,和病人溝通不免有些吃力:氣要足,聲音才夠大,但音量大也要柔和,才有親切感,不會讓當事者或旁人覺得是在吵架。跟年長者衛教時,更要注意咬字,抑揚頓挫要清楚,也要說得夠慢,音量比平時再大一些,有時加上手勢,或一邊說一邊在紙上指出重點、用筆寫下。

記得有一次跟重聽的長輩衛教抽血數值,把「缺鐵」誤解讀成「缺錢」,還好老人家是識字的,不然可就解釋不清了。另一回是請病人去看「尤醫師」,竟被聽成要她吃「魷魚絲」,連自己都覺得好笑。當然心中也會納悶對方有沒有在聽?聽得懂嗎?所以衛教完還需「立即抽考」,才能知道對方理解了沒。

沒戴口罩時,看到彼此溝通是順暢的,但當戴上口罩,就需要有意識地傳遞出「有在聽」的訊息,才不會被誤解。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話題徵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標本這回事】Wendy/從一堆羽毛到有條理地吃雞翅

【標本這回事】威達/透明生物標本,讓海洋不再陌生

丁名慶/路過耳朵的閱讀,也許能去到不一樣的地方

李奕萱/Uber司機說,她隨身都帶兩把刀、一把槍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