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瀞仁Jill/那些照顧人的人

我的孩子確診了,還是在國外。當時我是去工作兼旅遊,只有基本的旅平醫療險,快篩出現兩條線的剎那,我心臟停了半拍。雖然說孩子重症或死亡機率不大,他身體裡也有疫苗的保護力,但那些都是「理論上來說」。身為媽媽,我還是擔心事情往不好的方向發展,畢竟人在異鄉,承擔風險的能力比平常低許多。當時我一邊照顧小孩一邊上班,一邊全力保護自己不要被傳染,畢竟如果我也生病了,總不能讓風險更大的長輩,或住很遠的朋友來照顧我們。朋友同事們知道了之後,都很關心。有趣的是,亞洲朋友和美國朋友關心的方向有點不一樣。

亞洲的朋友們大多關心孩子,很細緻地關心他的身體和精神狀況、提供恢復的祕方,甚至有醫生朋友隔著時差每天問狀況有沒有改進;如果當時是在台灣,搞不好隔天就會收到親朋好友的空投物資了,這種熟悉的關懷非常溫暖,讓我覺得當台灣的孩子好幸福。而美國的朋友們就有點不一樣了。他們大部分的說法是「希望你的孩子趕快復元」,但之後馬上會問:「你呢,你還好嗎?」我剛開始這樣被問的時候,直覺是回答:「目前還好,都是陰性。」後來才發現他們問的不只是這個,他們想知道的是:「你照顧生病的孩子,你還好嗎?」說實在,我沒想過有人會關心我,畢竟我是可以照顧自己的健康大人啊。

仔細一想,電影裡面有時會出現孩子受傷或遭遇不幸(如被綁架)的情節,除了家長的焦慮緊張,西方電影好像比東方電影中更常出現成人間的互相照顧(譬如爸爸安慰媽媽、鄰居來安慰遭遇不幸的父母);而東方電影中,大多是傾大家之力關注孩子,有時甚至會出現對其他照顧者的責備(如爸爸責怪奶奶沒有把孩子看好才會受傷)。我開始想:比起被照顧的人,我們會不會把照顧者想得太堅強了?家裡有新生兒的爸媽、長年照顧長輩的晚輩、面對債務問題的上班族……他們面對的是日復一日累加的壓力,即使當下看起來還好,但那些故事背後,都是一個一個隨時需要被接住的人。

工作上也是,最近有個同事被「強制」休假一周,因為她手上事情太多,主管發現她已經有點過勞的跡象但不自覺,便採用更積極的方法來確保她能身心健康地繼續工作下去。幾天後,大家都收到高層的明確指示:「事情再怎麼急,都不值得犧牲身心健康,我們歡迎你隨時休假。」公司這種作法讓我大受啟發,諷刺的是,我還是有社工背景的人啊,竟然連這個都忘了。話說回來,這次的確診事件中,最讓我驚訝的是一個朋友,他在知道孩子染疫之後,先問:「他有打過疫苗嗎、症狀是哪些?」第二句就是「不要怪自己,不是你的問題。」我驚訝地想著:是要來自什麼背景、經過多少事情,才能第一時間就說出這麼有同理心的話?他是待過英式寄宿學校,又受過美式教育的台灣人,那到底是哪一部分讓他變成這樣的人呢?或者,我要怎樣才能教出像他一樣的小孩?左思右想,會不會搞不好他自己就是個照顧過病人的人?結果果然沒錯,醫學院畢業的,本來要當醫生後來去當了學者。我的頭腦沒辦法考上醫學院或當學者,但希望可以多裝一些柔軟包容的同理。

●本文稿酬捐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謝謝你們支持照顧人的人。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青春名人堂 張瀞仁Jill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蘇之涵/動手做一個自己的衛星吧

騷夏/蟻民的祈禱

金玉涼言

山女孩KIT(方妙)/攔便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