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唐謨/昆汀.塔倫提諾──玩出俗爛電影花招新高度
1994城影展宣布《黑色追緝令》得獎,台下爆出了驚呼和噓聲。《黑色追緝令》是坎城史上的大爭議:因為這部片竟然打敗了奇士勞斯基,而且大家無法接受:一部沒有藝術性的好萊塢垃圾,憑什麼登上大雅之堂?
《黑色追緝令》現象概括了導演昆汀·塔倫提諾(Quentin Tarantino)的藝術觀。身為風格大師,他更是個超級影迷。讓觀眾看一場超好看的電影,才是他的中心思想。
昆汀在這部黑幫片中重塑非線性敘事,把時序處理成「循環時間」,錯綜複雜中互相關聯,讓觀眾在看爽片之餘,體會另類觀影經驗。昆汀劇本妙語如珠,他的第一片《霸道橫行》的開場,八個男子吃著早餐,喋喋不休地討論瑪丹娜〈宛若處女〉一曲的奧義,爭執該不該付小費。瑣碎的對話,讓八人的個性呼之欲出。《霸道橫行》讓世人看到:B級類型片,也可玩出新高度。
這兩部電影的打打殺殺並非譁眾取寵,片中的混亂、失序、崩解,反映了九○到兩千年代美國社會的焦慮不確定,以及如何在這場混亂中尋找解藥。
▋昆汀的亞洲瘋
流行文化引述也是昆汀的風格標記,他大量涉獵流行文化:電影、音樂、新聞、廣告等,以天馬行空的創意,把他鍾愛的符號嵌入作品,或者說:致敬。昆汀電影中最妙的致敬,當屬復仇電影《追殺比爾》。這片子開場的商標畫面,伴隨著奇怪的音樂,然後看到了從右至左的中文字「邵氏製片廠出品」、「邵氏綜藝體弧形濶銀幕」,接著又出現一個怪音樂和怪字幕:「OUR FEATURE PRESENTATION」(本片開始)。
《追殺比爾》片頭就是在致敬七○年代的「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以及邵氏功夫片。女主角一襲黃衣,是李小龍《死亡遊戲》的裝扮;片中引述了《少林三十六房》、《五毒》、《獨臂拳王大破血滴子》等香港功夫片,日本《修羅雪姬》、美少女文化,西部類型電影等符號。女主角在日本大開殺戒的戲,彷彿《精武門》中的李小龍大決戰;而她拜師學藝的故事線,彷彿來自功夫片《天下第一拳》。
習慣亞洲文化的我們,對這些符號不足為奇。但是對於七○年代的美國影迷,亞洲(異/反文化)就是寶。《追殺比爾》像個熱愛亞洲流行文化的西方少年,在背包、筆電上掛滿了亞洲的各種吊飾、公仔、貼紙、膠帶,而且覺得很炫。
昆汀非常熱衷埋梗,在細節中安排連結典故,像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宇宙,觀眾也樂於在其中鑽研冷知識,造就了他作品的「靠片」地位。
▋「雙片聯映」時代的記憶重現
昆汀熱愛在作品中重現他七○年代排隊買票看電影回憶。他非常珍惜「雙片聯映」(double feature),也就是一張票看兩部片。
這份儀式的流程大概是,先放短片,大部分是預告片,或者卡通短片、新聞片,短片結束後出現「Feature Presentation」字卡(即《追殺比爾》片頭)表示正片開始,觀眾有時看到片名就鼓掌叫好,第一部片放完後有中場休息,可出去買吃的,準備接看下一部片。你可隨時進入戲院,沒人會罵你遲到。
那是個看電影的黃金時代。昆汀與他的好哥兒們勞勃・羅里葛茲(Robert Anthony Rodríguez)在2007年依據這套儀式,完成了《磨坊》(Grindhouse,一般翻譯成「刑房」)的製作。他們一人拍一部片(《不死殺陣》和《異星戰場》),還煞有其事地拍了五部虛構的預告片,以雙片聯映模式在戲院放映。
《磨坊》高規格致敬B級片,使用尖端技術製造過度飽和、low-fi,甚至膠片毀壞的質感,把畫面變「爛」,營造膠卷的懷舊感。然而這份執著似乎不大被接受。當今很少人願意在戲院待四小時。那種把戲院當成家的老式風情已經一去不復返。不過,《磨坊》放映時仍有觀眾在戲院歡呼,依稀保留了一絲昆汀魂縈夢繫的七○年代電影院。
▋惡女力與黑人命
昆汀執迷陽剛男,但他片中的男性經常焦頭爛額,而女性則具有超人般的「惡女力」。
昆汀的終極女郎首推《黑色終結令》(Jackie Brown)的主角傑姬。這部片致敬七○年代黑人剝削電影,請來此類型名伶帕姆·格里爾(Pam Grier)主演。她穿梭在男性、鈔票、槍林彈雨間,但她從不焦頭爛額,永遠穿著優雅的空姐裝,擺布想要擺布她的人。《追殺比爾》的「新娘」則是復仇女神,但不只是她殺紅了眼,另外幾個女反派也是比狠的,例如美少女保鏢栗山千明、陰狠的黛瑞.漢娜,以及劉玉玲飾演的和服殺手御蓮。片中有個黑幫老大當面羞辱她,她二話不說,武士刀一揮斬下他首級,這是昆汀電影中最大快人心的時刻,也展現了昆汀賦予女性的惡女力──對付惡男的唯一力量。
《黑色終結令》開啟了昆汀對黑人剝削電影的興趣。2012年的《決殺令》是對於義大利西部片《決哥》的致敬之作,時空背景從大西部換到南北戰爭前;而背景放在南北戰爭後的續篇電影《八惡人》則在響應當時的「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他巧妙地把美國的黑歷史、個人的政治觀,以及電影的青春情感,整合成獨一無二的昆汀式「黑人義大利西部電影」。
昆汀的終極理念,還是針對流著七○年代電影院基因的觀眾。他總以風格化的音樂、駭人的視覺刺激來呈現他的東西,例如《追殺比爾》的會館大屠殺、《霸道橫行》的割耳、《惡棍特工》的火燒大戲院、《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火槍燒死人等。暴力血腥,都是最俗爛的電影花招。而昆汀是少數把這些東西玩得很有理念的當代導演。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