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茻vs.詹佳鑫/身為國文老師(下)

陳茻。(圖/陳茻提供)
陳茻。(圖/陳茻提供)

前情提要:

陳茻vs.詹佳鑫/身為國文老師(上)

●陳茻

荒謬的是,一個被錯待的孩子,養成了凡事先檢討自己的習慣。一個人沒有辦法愛自己,這是很讓人悲傷的事情。

我很不喜歡一句話「愛之深、責之切」。愛一個人沒有錯,可是方式卻可能是錯誤的。因為錯誤的方式得到錯誤的對待,會讓人感受不到愛。

如果說教育的目標是讓人成為更好的自己,那最應該要做的事情,就不會是要求與苛責,而是讓彼此都能感受到愛的、溫柔的陪伴。

而我始終被多刺的生活所螫

●詹佳鑫

身為班導、國文老師、文學創作者,我深切體會,文字能帶來陪伴與支持的力量。

批閱孩子們的周記或作文,偶爾會看到靈光一現的流星,但往往缺乏描述或發展,一閃即逝。我常在評語中提問,這故事的前因後果是什麼?有哪個關鍵衝突或畫面讓你印象深刻?經過這件事,你有什麼體會或省思呢?

我希望孩子們少套用現成的名言佳句,也不需捏造(看似)賺人熱淚的喪禮,「你是哈利波特,故事就像你口袋裡神祕的魔法石,而你就是最會說這故事的魔法師。」

有次在周記裡,讀到T深深的無助與孤獨,想起他和母親,以及班上的人際關係,十分不捨。不禁寫了兩面讀後感,提供一些應對進退的方法,我列出T的優點、做得很好的地方,希望他能肯定自我的價值。

一段時間後,我早已忘了此事。某晚收到T母親訊息,她說沒遇過這種老師,寫得比孩子周記內容還多(其實當下我有點緊張:是媽媽去翻孩子的周記嗎?還是孩子主動分享?)我回覆訊息,祝福T和他的母親,都能在無聲的愛裡,找到彼此都自在舒服的相處方式。

與高一孩子聊到《世說新語》〈支公好鶴〉一則,當支遁豢養的鶴羽翼豐滿,張翅欲飛,支遁卻因不捨而剪除鶴羽。鶴回視其羽,垂頭喪氣,支遁見之不忍,化占有為成全,照料後放其飛去,人與鶴兩相自由。學生讀後引發聯想:「爸媽不讓我飛,還剪我羽毛!」

在體制內,孩子面臨許多困境:課業、朋友、社團、戀愛、學習歷程、選組選科系……能順從己意並不容易。父母則擔憂孩子的未來,在嚴厲的管教背後,其實心中也有分離的焦慮與失落。而導師就像千手觀音,接招拆招,卡在中間,既心疼又無奈,深切體會到愛與教育的艱難。

學生曾問:「老師,你以前也會跟爸媽吵架嗎?」我說當然會啊!我給學生看自己18歲寫的詩〈無聲的催眠〉:「母親從市場買回一株仙人掌,她說/抗輻射。而我始終被多刺的生活所螫……」

此生相遇必然有緣。溝通與理解,是一輩子的修練。

試著用身體去跟世界對話

●陳茻

因為眼睛要動手術的關係,我有長達一年半的時間,沒有辦法好好坐下來讀書。

從大學開始,我就非常依賴「大量」的閱讀。寫第一本書的時候,為了向眾人展現我的「誠意」,我在圖書館借了不下兩百本學術專書。從厚厚的資料中翻揀出有用的訊息,用書山將自己圍繞,這樣的寫作方式使我感到踏實。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擁有豐富的知識與學識、具備廣大的閱讀量,似乎已成為了某種標誌。

開公司之後,雖然工作變得相對複雜許多,但我依然要求自己每個禮拜維持一定的閱讀量。彷彿只有透過這種「扎實」的讀書方式,才能夠讓我感受到自己有付出努力。

因此,在因為眼疾而不能大量閱讀之後,有一段時間我非常的焦慮。為了讓自己重新獲得平靜,我開始練習靜坐。神奇的是,在靜下來之後,我的腦中竟隨機跳出許多過去讀過的經典字句。有時候是《論語》、有時候是《道德經》,也有時候是不知道出自於哪本佛經的句子,或是某些深埋在我心中的訊息。

這個經驗讓我想起幾年前為了應付碩士班的畢業門檻,我花了時間,將整本《孟子》句讀完畢。意外的是,這過程並不如想像中的無趣,我反而藉由這個機會跟著孟子在戰國諸侯之間尋求理想的出路。

我發現,過去閱讀孟子的時候,我們似乎都把重點放在他的學說如何影響後來的士大夫,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討論人性本善的原理,也試圖去分析民貴君輕的思想是如何建構儒家的政治信仰。但我們卻很少花時間好好的去感受孟子其人與他所處的時代究竟有著怎麼樣的關係。記得在句讀即將進入尾聲的時候,我看到孟子終於發了脾氣,他抱怨國軍是如此的難以被改變。

在那一瞬間,我好像明白了該如何去理解這一切:人在這個世界上活著,總難免會去想我到底從何而來,又要去哪裡。心智特別強大的人,會嘗試擔負超越個體生命的責任,他們試著為天下發聲、試著去思考這個世界該如何才能夠更好。然而,有些時候,世界並沒有那麼複雜,人間多半的問題都是人們創造出來的,但我們往往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所有的經典似乎都只回應一個問題:在世界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是不是已經忘記這一切最初該有的樣子?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過往的聖人們不得已而喋喋不休,是以我們今天有無數的「經典」,但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呢?我在不能讀書的這段日子裡,試著用身體去跟世界對話,似乎也比較能感受到過去的自己是如何被文字所蒙蔽,又如何執著於某些人們創造出來的無聊遊戲。

大江健三郎小時候曾在對學校感到質疑時,獨自一人跑到森林裡面去感受只屬於他的世界。他對書本裡的一切感到懷疑,但是卻能夠在花草樹木間得到安慰。孔子說在詩的世界裡能夠多識草木鳥獸之名。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試著用知識的角度去理解「多識」這個概念,直到後來,我才真正感受到也許人們與所在的世界終究欠缺一個好好認識的過程。

這個過程無法透過書本與文字來完成,而必須要好好去活一遍。在每一個呼與吸的瞬間,接收來自宇宙的訊息。

詹佳鑫。(圖/詹佳鑫提供)

我要如何讓經典

融入孩子們的日常?

●詹佳鑫

這個後天社會不斷「教育」我們「幸福的人生」:財富、名聲、健康、買車買房、成家立業……然而,擁有這些,真能保證人生快樂圓滿嗎?

父親在今年二月,因心臟主動脈剝離過世。我從未想過死亡會如此貼近我。告別式當天,瞻仰遺容,親友紛紛揭簾進來,繞棺材走一圈。父親躺在棺木中,胸前擺滿金元寶和紙蓮花。父親和母親相伴三十年,簡樸淡泊,我知道他不需要這些,也帶不走。只覺無常來得如此迅速,母親原本計畫菜市場退休後,要和他一起遊山玩水。現在只剩她一人。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臨終時,提出三個遺願:一是讓醫生親自運回他的棺材;二是將珠寶鋪在通往墓園的道路上;三則是要將他的雙手放在棺材外。

醫生再厲害,也無法挽救已逝的生命;此生家財萬貫、富可敵國,死後一毛錢也帶不走;而我們每人都空手而來,也將空手回去,那些金錢名利、貪嗔癡愛,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忙盲茫,現代人每天都很忙。忙課業、家庭、工作、擔心子女……「忙」字正好是「心亡」的組合,為誰辛苦為誰忙?盲目地繞圈打轉,茫茫然不知何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高中時的我,常思索這個問題。

以前求學讀論語、孟子,就有種親切感。但那時未能體會聖人的心意,只在意考試成績。出社會後,看見許多人性的自私與貪婪。轉換身分成為教師,重讀論孟,深切感受到經典引導與道德教育的重要。

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孟子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

身為國文老師,我要如何讓經典融入孩子們的日常?如何深入淺出,用生活化的素材或時事議題,帶孩子古文今讀,從中發現那純淨的本心、自我的價值?

有次帶孩子們到麗池公園散心。我獨自走到孔廟前,望著「萬世師表」、「有教無類」的匾額,心中有莫名的敬畏與感動。

我常跟孩子們說,論語不是「知識之學」,而是「道德之學」。「學」有「覺」意。這裡我會連到老子「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從幼稚園到大學,我們都在向外學習、增長知識,往高處爬。但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呢?老子提醒我們,修道的工夫是「減損」,去除那些本就不屬於我們的傲慢、嫉妒、怨恨、貪愛、執著……

這不就跟《六祖壇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是一樣的道理嗎?

今年竹中畢業典禮,畢聯會邀請各班導師,錄一段給高三畢業生的話。我跟孩子們說:「祝福大家上大學後,都能適得其所,在專業領域上精進創新,將所學貢獻於社會。同時,在個人的道德修為上,都能持續自我要求、自我提升。未來大同世界的美好,有賴你我一起努力實現。」

找到一種新的、閱讀《易經》的方式

●陳茻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對《易經》有高度的興趣。第一個將《易經》帶到我生命中的,是我的父親。我想不起來父親是否有在我面前演示過卜卦的過程,但我記得父親有不只一套自製的蓍草,有的是用鉛線、有的是用竹籤製成。我也試著練習過用蓍草來卜卦,當時一知半解,只是覺得好玩。

大學的時候,並沒有機會修到專門的《易經》課,儘管曾經背過卦序歌,也試著翻過幾次和《易經》有關的著作,但真正與這門古老的學問產生生命連結,大概要等到二十四、五歲的時候。

我在研究所認識了一個朋友,他是除了我之外,同年齡之中,第一個會用卜卦來決定事情的人。我的意思並不是我沒有朋友熱中於算命,但我所理解的卦,並不是一套預測未來的系統,而是揭示生命當下狀態的一種古老符號,在生命猶豫不決的時候,透過易卦與天地、鬼神、自己對話,這在古人是非常常見的,但今人多半以「算命」來看待卜卦這件事情,反而丟失了某些根本價值。

其實許多帶有神祕色彩的古老語言都有類似的性質,《易經》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就是人必須要謙卑的感受天地,世界的訊息隨著不同的時序而有彼此的消長。所謂陰陽、所謂大道其實不外乎某種循環往復、物極必反的過程。

每個消息都是能量的流動與釋放,並沒有好或者是壞,但人們卻可能在生活之中受到某一些個人的慾望或執念所蒙蔽,乃至於陷入困頓、停滯不前。

有些時候我們會需要一些提點,《易經》只是眾多提點方式中的一種,因為從小似乎就跟我很有緣,所以我也一直沿用這個習慣到今天。

除了金錢卦(用三枚錢幣以正反面來決定陰陽的卜卦方式)以外,我開始用蓍草占卜。這種占卜的儀式感讓我感到踏實,多半時候我占卜的目的是決定某一些事情的走向或名字。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孩子、乃至於有人的公司或小孩,每當有需要重新釐清生命方向的時刻,我可能就會卜卦或受到委託。

卜卦之前我習慣簡單的沐浴,雖然不是特別嚴謹,但這些儀式能夠協助我更快進入靜定的狀態。有趣的是,過去一年多的時間,因為沒有辦法好好的閱讀文字,我開始練習靜坐,也意外地在靜坐過程中發現我可以直接觀察到卦象。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體驗。

天地水火風雷山澤,古人用來描述這個世界的符號,其實都是及目可見的。

生活在現代城市中,這一套古老的語言系統顯得有些浪漫、有些不切實際,但在閉上眼睛開始觀想的時候,我卻能夠更自在地看見廣袤的天地、一望無際的原野、壯闊的山谷,或某個深林中靜靜呼吸著的涓涓細流;有時候我會看見大火、有時候水來一片清涼、有時雷霆霹靂、有時乘桴浮於海、也有的時候陰爻跟陽爻(相連或斷為二截的線狀符號)會交替出現,在觀卦、觀象的過程中,我找到一種新的、閱讀《易經》的方式。

現代的教育似乎比較鼓勵人們從頭到尾將一本書看完、鼓勵人們大量的閱讀廣博的涉獵、鼓勵我們徜徉於知識的海洋,但真的讀懂一本書,尤其是這些古老且看似支離破碎的「經典」,太過現代的閱讀方式,反而顯得有些隔靴搔癢。

我很難說《易經》是不是一本好書,我只是覺得有一些閱讀的過程其實是某種緣分的流動,我很感謝這些古老的訊息至今依然能以白紙黑字的方式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我在《易經》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沉浸與喜悅,這是只屬於我個人的感悟,也許可以分享但畢竟不足為外人道。

(為保護當事人,以上故事細節有稍作更動)

八月《文學相對論》

林谷芳vs.許悔之 將於8月5-6日登場 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文學相對論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幾米/空氣朋友

靈歌/時間雨

龍應台/動物流亡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