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君/孩子享有聽一個好故事的權利——漫談林格倫紀念文學獎

阿思緹.林格倫以《長襪子皮皮》擄獲全球小讀者的心,圖為她的部分作品。(圖/吳文君提供)
阿思緹.林格倫以《長襪子皮皮》擄獲全球小讀者的心,圖為她的部分作品。(圖/吳文君提供)

表彰阿思緹.林格倫的貢獻

這幾年,每學期我都會到偏鄉小學為孩子們說故事。去年,我開始說瑞典兒童文學家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的經典故事《長襪皮皮》,聽故事的有孩子也有成人。秋天,我前往屏東內埔隘寮國小、高雄燕巢金山國小,特別為孩子們說這個故事。長襪皮皮,一位九歲小女孩,母親去了天堂,父親漂流荒島,她獨自生活在亂糟糟別墅裡,過著無人管束的快樂生活。

這次說故事,幾件事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屏東隘寮國小有許多布農族的原住民孩子,他們皮膚黝黑、頭腦靈敏,個個都像長襪皮皮,活潑自在。燕巢金山國小坐落於「雞冠山」下,校園小巧美麗,保有磨石子大象溜滑梯、紅土跑道和青草地,畢業旅行是師生一起登上雞冠山,作為學生離校前的成長禮。適逢校慶,孩子們在課堂縫隙抓緊時間練習舞蹈表演,聽了故事的孩子,跳起舞來充滿活力自信,還被老師誇說「你們這次跳得最整齊」!下課鐘響,一位穿粉色碎花洋裝和龍貓襪的乖巧女孩,害羞寡言,依依不捨的走到校門口跟我說了三次再見,希望能再聽我說長襪皮皮的故事。

後來聽聞學校地處偏鄉,因人口老化、外移、少子化加劇,未來很有可能會面臨廢校危機。我想起從小生活在遙遠的北歐鄉鎮,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度過童年的林格倫,長大後成為終身只為孩子說故事、寫故事,受到世界各地孩子們喜愛的人,有多麼難得和幸運!

林格倫本名阿思緹.艾立克森(Astrid Ericsson),1907年生於瑞典南方溫莫比,不到八千人的小鎮。艾立克森一家住在納斯農場的一棟紅木屋,林格倫的父母長年務農、管理農莊,家庭關係和諧、彼此關愛,帶給幼小的林格倫很大的自由及安全感,童年她總是和兄妹盡情的在大自然裡玩耍。

早慧的林格倫十三歲即嶄露寫作才華,文章見報後被同學戲稱「溫莫比的賽爾瑪.拉格洛芙」(Selma Lagerlöf著有《騎鵝歷險記》,首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作家),但直至三十七歲林格倫才開始她的寫作生涯。林格倫曾有過一段晦暗的單親媽媽生活,為了生計被迫與孩子分離,許久才能見面,為取得孩子的信任,睡前她都會說故事給孩子聽。《長襪皮皮》就是林格倫陪病時為女兒說的床邊故事。1945年,《長襪皮皮》出版後受到瑞典讀者熱烈回響,引起保守派人士批評,仍不敵皮皮為兒童人權擁護者的最佳典範,翻譯超過六十種語言,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風靡全球。林格倫的重要著作還有彰顯兒童特質的《小搗蛋艾米爾》,探討死亡、勇氣與智慧的青少年小說《獅心兄弟》,情感啟蒙與家庭拉鋸的《強盜的女兒》等書。

除了寫作上的貢獻,林格倫大量捐款給兒童社福機構、改革稅制,為兒童和動物權利發聲,反體罰,主張絕不對孩子使用暴力,影響立法。林格倫生前獲獎無數,國際安徒生獎、瑞典國家文學獎,德國書商和平獎、青少年文學獎都有她的身影。過世後,瑞典政府表彰其貢獻設立「林格倫紀念文學獎」(ALMA),旨在促進孩子享有「好故事」的權利,世上最重要的兒童文學獎,獎金高達500萬瑞典克郎(編按,約1510萬台幣),僅次於諾貝爾文學獎。

兒童文學巨擘阿思緹.林格倫(Astrid Lindgren, 1907-2002)。(圖/取自維基)

作家、插畫家、繪本藝術家、閱讀推廣組織皆可獲提名

「林格倫紀念文學獎」評審團由十二名專家組成,包含作家、插畫家、文學及教育學者、圖書館員、文學評論及翻譯家、兒科醫生及公衛教授,其中一名成員代表阿思緹.林格倫家族。該獎項每年頒發給一名兒童暨青少年文學家,候選者包含作家、插畫家、繪本藝術家,還有閱讀推廣組織。得獎者與作品需具備國際視野,在兒童及青少年文學、人權和閱讀方面擁有專業知識。林格倫曾說,「優異的兒童文學讓孩子在世上占有一席之地,也讓世界在孩子心中占有一席之地。」授獎宗旨延續林格倫的文學精神——想像力、英勇、尊重、同理心,最高品質的藝術傑作,不僅突顯兒童主體的重要性,也涉及了童年的失落與追尋、青春期的渴望與煩惱,成長過程的艱辛。

整理、摘錄評審團評語可發現,優異的文學與藝術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心靈成長不可或缺。2003年頒獎以來,歷年得獎者中有台灣讀者較熟悉的繪本藝術家──

莫里斯.桑達克(Maurice Sendak,美國):潛入童年最隱密的角落,表現兒童的內在風景,獨特的主題、敘事、美學和心理層面,創造現代圖畫書的新風景。

荒井良二(Ryôji Arai,日本):大膽、頑皮、不可預測,洋溢著溫暖與幽默感,對兒童和成人都深具吸引力。

凱蒂.克羅瑟(Kitty Crowther,比利時):蘊含人文主義精神、對兒童展現了無條件的忠誠,繪畫線條和故事氛圍皆令人感到愉悅。

陳志勇(Shaun Tan,澳洲):建構獨立宇宙,探討童年和青春期的記憶,批判文明、描繪歷史,揭示人類的追尋和疏離,觸動人心。

伊索爾(Isol,阿根廷):從孩子清晰的世界觀出發,創作充滿能量與情感爆發力,以自由、幽默和輕鬆歡快的態度來處理存在的陰暗面。她說,「ALMA在西班牙文的意思是『靈魂』,我想這並非巧合。」

沃夫.艾卜赫(Wolf Erlbruch,德國):經典作品《鴨子、死神與鬱金香》(Ente, Tod und Tulpe),表現對生命和死亡的哲學冥想,帶著溫柔和愛處理這個主題,照亮了死亡周圍的黑暗。他說,「為兒童繪畫與寫作,最重要的是誠實表達自己的感受並講述自己的故事。」

白希那(백희나,南韓):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門,善用內心獨白來放大角色觀點,藝術手法細緻、豐富且真實,為孩子們帶來感官上的愉悅。她因渴望逃離現實而創作,「我相信兒童繪本可以成為開啟幸福童年之門的鑰匙。」

伊娃.林斯特倫(Eva Lindström,瑞典):故事在日常生活和存在主義之間轉換,將精明的幽默感與荒誕的神祕感結合起來,亦有寬廣的哲學維度,作品質地深具獨創性,描繪孩子們的內在情緒狀態,展現了千變萬化的世界和難以捉摸的感受。

值得台灣讀者關注的獲獎名單

歷年得獎作家有克莉絲蒂娜.涅斯林格(Christine Nöstlinger,奧地利)、莉吉亞‧博瓊加(Lygia Bojunga,巴西)、菲力普.普曼(Philip Pullman,英國)、索妮雅.哈特奈特(Sonya Hartnett,澳洲),下列得獎作家及作品值得台灣讀者關注:

凱瑟琳.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美國):經典作品《通往泰瑞比西亞的橋》(Bridge to Terabithia),靈感來自兒子八歲時好友意外身亡,她寫下故事撫慰孩子心中的悲痛。

胡斯.凱爾(Guus Kuijer,荷蘭):非虛構文集《被鄙視的孩子》(Het geminachte kind),探討社會如何看待兒童。對兒童的尊重貫穿他所有的文學作品,傳達了包容、理解和寬廣的胸襟,不迴避困難的話題。

巴布羅.林格倫(Barbro Lindgren):瑞典兒童文學先驅,運用冒險的語言和細微的心理差異,重新發明幼兒圖畫書、荒誕故事、存在主義童詩和現實主義青少年小說,展示俏皮的惡作劇和喜悅的時刻,生命的神祕本質及死亡的臨近。

梅格.羅索夫(Meg Rosoff,英美):刻畫青少年追尋自我、性別、身體認同面臨的考驗,訴說情感與智慧、脆弱而美麗的愛、同理心和忠誠。她說,「雖然我已59歲,但我的內心仍然是個青少年。我想我們都是。」

賈桂琳.伍德生(Jacqueline Woodson,美國):以輕盈的語言講述深刻的故事,在悲傷與希望交雜的日常現實中捕捉詩意音符,從女性角度描寫陷入困境的家庭、種族、經濟不平等、社會偏見和性別認同等主題。她的座右銘為,「閱讀=希望×改變」。

巴特.慕亞特(Bart Moeyaert,比利時):以凝練、富有音樂性的語言,讓壓抑的情感和無法說出口的慾望,隨之振動。他說,「文學開拓視野,表達自己。文學也會讓你感到憤怒,這很重要,因為它迫使你思考。」

尚克勞.穆勒法(Jean-Claude Mourlevat,法國):童話傳統的傑出更新者,對苦難和美麗持開放態度,以精確而夢幻的散文描繪出人對愛情的渴望、人性的脆弱、戰爭等永恆主題。他說,「寫作讓我感到安慰。我的書是送給所愛之人的禮物,是我賦予世界秩序和意義的方式。」

洛莉.荷茲.安德森(Laurie Halse Anderson,美國):1999年出版小說《我不再沉默》(Speak),#MeToo運動前已翻譯成多種語言並改編為電影。以殘酷的誠實表達青春期的經歷,對愛和歸屬感的渴望是小說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即使遭遇最困難的處境,她黑暗中帶有光芒的寫實主義也從不迴避。

幾米再次入圍

林格倫紀念文學獎

此外,歷年得獎者中也有深具人文精神及創意的閱讀推廣組織:

委內瑞拉的非營利組織「圖書銀行」(Banco del Libro):將書籍運往貧民區、偏遠山村,增加兒童圖書館的數量,以移動圖書館的方式舉辦工作坊、兒童故事時間,促進兒童和青少年的閱讀。

巴勒斯坦的「塔梅爾社區教育學院」(Tamer Institute for Community Education):在約旦河西岸及加薩走廊推廣閱讀,為遭受戰爭創傷的兒童舉辦文學及社會心理活動,促進民主、人權、文化多樣性發展。與埃及、黎巴嫩、敘利亞、約旦跨國合作,舉辦年度全國性閱讀運動,倡議「我們以語言克服牆壁」的精神,共同推廣「阿拉伯兒童文學與閱讀」。

南非的「另類教育研究計畫」(PRAESA,Project for the Study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在擁有十一種官方語言的南非,開發故事遊戲(Storyplay),促進母語在兒童文學及讀寫教育的創新發展,提供兒童多種語言的文學作品,打破語言障礙,支持不同族群間的和平共處。

林格倫說,「世上發生過的大事,首先都發生在某人的想像中。明日的世界會是什麼模樣,很大程度取決於那些剛開始學習閱讀的人的想像。這就是為什麼孩子需要書。」而獲獎作家賈桂琳.伍德生在童年回憶錄 Brown Girl Dreaming提及兒時懷抱成為作家的夢想,「我曾說過長大後要當教師、律師或美髮師,即使如此,我知道讓我最快樂的還是寫作。」

我寫信詢問ALMA主辦單位,台灣是否曾提名過任何人選,得到答覆:「早些年,台灣曾有不同組織成為林格倫紀念文學獎的提名機構:文化部、台北市立圖書館、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臺灣分會(SCBWI)。這些核定機構每年都有機會提名若干適合的候選人。如今,台灣沒有任何組織在提名機構的名單上。」真可惜!由於台灣非聯合國會員國,未能參與國際安徒生獎提名,這麼一來,提名機制相對友善的林格倫紀念文學獎,對台灣兒童及青少年文學的意義就更為重要了。

可喜的是,台灣作家幾米再度入圍了2024年林格倫紀念文學獎,目前仍是台灣唯一一人。雖然主辦方的政策立場不透露是由哪個機構提名,但提名機制確實可接受A國的機構,提名B國的候選人。

期盼未來,台灣積極參與林格倫紀念文學獎提名,為兒童暨青少年文學鋪路,讓許多優秀的台灣作家、插畫家、繪本藝術家、閱讀推廣組織,有機會參與世界級的兒童文學盛宴。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際文學獎巡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黃碧端/懷瘂弦(1932-2024)

聯副/瘂弦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

劉建志/碎履歷

喬書明/瘂弦大師與山城小作者的交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