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唯/摺痕

《N/A》書影。(圖/皇冠提供)
《N/A》書影。(圖/皇冠提供)

推薦書:年森瑛/著,涂紋凰/譯《N/A》(皇冠出版)

某次與女性前輩於餐廳用餐時,隔壁桌突然發出劇烈的聲響,驚動了所有人。一對男女疑似因感情問題起了爭執,男方忿忿地拍桌離去,女方則因驚嚇過度,木無表情地呆坐於位置上。

女性前輩見狀,低聲地說:「啊,又多了一道摺痕。」

「摺痕?」

「對啊,摺痕。」她邊回答,邊以手演示摺紙的動作。

閱讀《N/A》時,腦海裡總浮現她提及「摺痕」時的動作。

《N/A》的主角圓香於女校就讀,是深受同學歡迎的風雲人物,有著「王子殿下」的封號,然而,萬人景仰的背後藏著諸多無法與外人道的祕密,這些祕密彼此錯綜纏繞,形成細細的瘢痕,並於人生的紙頁上織成網絡。為了避免月經,她長期厭食,由此造就的高瘦外型卻意外引來眾人的喜愛,讓她始終摸不著頭緒,與周身的人事物隱隱有著隔閡;她自小渴望擁有一個「無可取代的人」,此人的存在意義與世人認定的愛情、親情或友情無關,只是單純的無可取代,但缺乏尋找此人的方法,她又只能借鏡世人認定的情感模式,於是遇見了學姊海野,與海野「嘗試」戀人關係,直到發現海野為了私人的理念,於社群網站虛構她們的愛情生活時,她再次遭受挫折,想著無可取代的人或許並不真正存在。

《N/A》描述的事件與關係,看似輕淺,實如斧鑿,如一道道摺痕,最初以為往這方向對摺,便能朝著想成為的形貌更進一步,隨後察覺那一次的對摺藏有謬誤,無奈之餘僅能將對摺處再次攤開,攤開後發現紙上已留有無可挽回的摺痕。

人生的歷程是否近似摺紙?我們自小被教育只要是人便需要擁有確切的形貌:該怎麼說話,如何與人溝通相處,穿著打扮應該符合什麼規範,學歷工作需達到何種標準,親情愛情友情似乎存有範本,萬事萬物都需循規蹈矩,不可有絲毫逾矩。為了擁有形貌,我們開始摺疊自己,不僅被自己摺疊,更被他人摺疊,並且不斷遭遇摺疊錯誤的情況,於是摺疊又攤開,攤開又摺疊,反反覆覆地,每一次都留下摺痕。即使某天,我們終於有幸被摺成了某個形貌,形貌上卻已留有無數被摺疊過的痕跡。

人真的需要有確切的形貌嗎?真的只能有一種形貌?

生命存有正確答案?

最後,我們或許會發現,其實人不需要有特定的形貌,亦不可能僅有一種形貌。形貌勢必隨著境遇變異與轉化,甚至,有時即使僅是一張攤平的紙也沒關係。紙也有自己的模樣,紙也可以是歸宿,也是一種後來,紙上的摺痕是我們的生命累積。

摺痕不一定是傷痕,並非每道摺痕都意謂著痛苦,摺痕僅是成長的痕跡,是我們的曾經更是如今。

於明白摺痕的意義之前,在理解曾經與如今之前,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無可取代的「青春」,「青春」亦是《N/A》裡最為動人的部分。

青春是童年與成年之間的過渡,然而,青春作為二者之間的橋梁,往往顫顫巍巍,稍有不慎便會跌得粉身碎骨。雖然多數時候,並未有人能真正看見我們於青春歲月裡的破碎,直到發現青春已逝,我們早已深埋曾破碎的自己,埋入記憶深處,逐漸成為一個沉默的人,如同書中所言:「這些話沒有飄散到別的地方,一直待在原地。」

直至多年後,某個瞬間,我們才明白,青春原來是學習如何尋覓、訴說與安定的階段,只是青春如斯短暫,還沒覓得方向,還未懂得訴說與安定自我,我們便長大了,避無可避地成為一個必須獨當一面的人。

那些破碎的曾經,深埋的話語,聞道猶迷、無法安定,始終停留於當初的某部分的自己,那些被自己與被他人摺疊過的痕跡,那些於我們生命中積累的曾經與如今,皆被溫柔地寫進這個故事裡。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閱讀‧世界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舒國治/怎樣才算得上很會吃(下)

余佩珊/等待

探照燈

舒國治/怎樣才算得上很會吃(上)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