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詒徽/魔王與奴隸(下)

魔王與奴隸(下)。(圖/AI生成)
魔王與奴隸(下)。(圖/AI生成)

前情提要:/魔王與奴隸(上)

6.

哥德爾數之所以被創造,是為了證明數學的不完備性:當所有數學命題可以被表示為一個數,對數學命題性質的討論就可以轉換為對數的性質討論;哥德爾藉此,證明了近代最重要的數學概念、哥德爾第一定理:「任何自洽的形式系統,只要蘊涵皮亞諾算術公理,就可以在其中構造在體系中不能被證明的真命題,也就是透過推理演繹不能得到所有真命題。」

有了哥德爾定理,人類終於確定數學是不完備的。但這並不代表數學是有缺陷的,而是指有些事情,我們在客觀上無法證明,卻能在主觀上直接理解。

近年來,有些學者試圖利用不完備性定理,證明不可能有能夠完整地模擬人類心靈的機器存在。因為對任何機器而言,永遠有一些數學命題是它所無法證明的,但人類心靈卻可知其為真。

反對的學者則認為,這並不表示心靈比機器優異。

我個人的哥德爾不完備難題,發生在熬夜寫劇本的另一個夜晚。我正播著音樂,忽然演算法推給我日本歌手椎名林檎所演唱的〈夜來香〉。

身為椎名林檎的鋼粉,我知道她並沒有唱過〈夜來香〉。

震驚之餘,我叫出網頁端詳,意識到這就是傳說中的AI歌手——林檎的聲音資料被上傳到某程式中切分、歸納、演算,唱出了本人從未唱過的歌——不知為何,我的第一反應是憤怒。

雖然聲音的生成是藉由變分自編碼器(VAE)AI完成的,但我不禁聯想到更早之前就威脅倫理的DeepNude:藉由生成對抗網路(GAN),將照片中的人物服裝褪去,繪製假贗的裸體——看起來是,但並不是那人的身體。

或許對窺陰癖而言,這樣的圖像就足夠了吧?可是被複製、然後安裝到另一首歌的嗓音,這種「功能性」的實踐,確確實實地傷害了我的心靈,彷彿偶像的才華是可以量產的,彷彿只要掌握了複製外在特徵的方法,就等於複製了內在的心。

又一次,在「情節精靈」和「才華」之間。在Weizenbaum和我前同事之間。

我聽著〈夜來香〉,覺得不錯聽,又非常生氣。

7.

劇本進度不能再拖。多次會議之後,乃賴忽然提議。

「算了,我們不要管那些公式了。大家先用自己的經歷來寫幾篇和主題相關的散文怎麼樣?」

在學時,我的成績好,可能因為這樣從未動過在考試上求神問卜的念頭。第十三個書架對我來說,是別人才需要的神明。我要寫什麼散文?

我想起十五歲時一個離奇的經驗。國三,學校讓相鄰兩班重新分組,成績前半的同學組成一班、後半的同學組成一班。在A班第一的我,因此和B班第一一起上課。

到了模擬考,班導在教室後的黑板開了賭盤,讓所有同學賭我和B班的第一名誰會拿到這次的第一名。

青春期的我人緣不好,是那種只會讀書的邊緣仔,而B班第一名又帥又會玩又會念書,是風雲人物。賭盤一出,我們之間的差異被同學下注的行動所彰顯:B班每個人都大方地為他們的榜首下注,而我們班的同學對賭盤卻興趣缺缺。

那次考試成績揭曉,我贏了。可是我沒有開心的感覺。我忍不住想,如果我連考試都輸了,那麼和他相比不就一無所有了嗎?

我用這個故事寫下了乃賴開的散文作業——之所以會向第十三個書架許願,不是因為要祈求原本就沒有的東西,而是為了祈求絕對不能失去的東西啊。

對稿那天,我第一次收到導演的稱讚。「之前這麼多照公式推的版本看下來,結果我對你本人的故事最感動。」導演說。

在被稱讚的喜悅之中,我忽然頓悟——ChatGPT不就是第十三個書架嗎?我們知道它不是才華,知道它不是靈感本身,但我們仍因創意的匱乏與才能不足的焦慮而痛苦,使我們尋求過去的自己以及這個世界所累積的一切的幫助——那麼多數據,那麼多截至2021年9月以前的訓練資料,應對的不只是浪漫主義對天賦的崇揚之於務實主義對技術的辨析,還加上了創作數量和質量都過度通膨後的時代創作者的內心忐忑:要這樣寫故事觀眾才會看、要這樣放鉤子觀眾才會留下來……

那些無疑是有效的。但我們向它們許願,不是因為我們相信它,而是因為我們害怕。

8.

沒有意外的話,意外發生了——這大概是編劇界難得出圈的流行語吧——總之,到頭來我們的編劇團隊還是解散了。

解散的原因,是故事終究不夠完整。我們沒來得及在補助截止之前把散文的感動化成A-B-C故事。倒是補助這件事,讓我又想起半世紀前那場爭論的餘波。

1934年,美國詩人Ezra Pound出版了一本詩歌撰寫指南,這個行為使他貌似是「情節精靈」那一派,然而他卻同時將這類寫作工具書稱為「最骯髒的書」,反對那些教人們「如何透過寫作賺錢」的書籍。

他同時也承認它們的「建設性優點」。但對他而言,真正的問題在於「文學為何墮落成為一種賺錢的活動?」

詩人的意見作為一段插曲,讓我在這個議題上做了至截稿為止最後一次回頭:

我為什麼焦慮呢?有時候,我不是對創作本身焦慮。我並不在意花費多少時間寫出一部甚至一句真正優秀的創作。然而現實中,截稿日期和經濟壓力就在那裡,我們之所以踏上那不見盡頭的生產線,或許正如Pound所言,是因為文學如今常常不可避免的同時是一種營生。

創作者沒有輸,AI與其背後所代表的價值也還沒有贏。君不見國文補習班至今仍在教學生一招移花接木,「背下一段美好的作文內容,例如『桂花釀』。然後,不管遇到什麼題目,都想辦法接到這一段,『童年時光』可以寫成『小時候我陪爺爺做桂花釀』,『夏天最棒的享受』可以寫成『夏天最棒的享受就是吃家裡的桂花釀』。」

乍看淒涼,但許多創作者不也開始用卡片盒筆記法、開著Heptabase或Obsidian的反向連結功能拼接日漸零碎的想法,並由衷認為這樣的方式激發了他們真正的創造力?

要是你還是不太確定自己的立場,不必擔心,我也一樣不太確定。但我們可以立刻在這裡做個小測驗:

這篇文章,其實是按照標準的三幕六段五轉折點結構寫成的:設定、機遇、新情境、計畫改變、衝突進展、再無回頭、衝突升高、巨大挫折……

你覺得這篇文章好看嗎?

你給這一題的答案,或許暗示了你目前對這一切的答案——當然也可能,這場關於創造力究竟如何生發的漫長辯論永遠不可能結束。畢竟,又有誰能說照著戲劇理論串連這一切的我,沒有哪怕一點心在其中?(下)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跨界時代 蕭詒徽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許悔之/雲

辛金順/讀武俠小說

舒國治/憶那些逝去的武俠年月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