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蕭/龍,詩一樣虛實穿梭

2024的農曆新年,書法界朋友都落款為甲辰,「甲」是十個天干的第一順位,甲辰感覺上就有一種從頭開始的新鮮味。當然,令人興奮的還是代表龍的那個「辰」字,尤其是生育率低的家庭、國族,期待自己的孩子是龍子、龍女的父母,或許都因而燃起一些生產的意想,望子成龍云云,至少在孩子出生那一刻就達成了,辰年的美就這麼「神」。

「辰」與龍的連結,在我的印象裡十分緊密,是因為高中時解了好幾天無法解開的一個謎語,謎面是「二龍分守」——猜字二。

喜歡文學,一開始我就迷上文學最小的單位:一個個獨立的方塊字,魔力無限,因而「射」虎、猜謎,正好容許我在這上面推敲、琢磨,字形拆拆合合,有著後來陪孩子玩樂高的趣味;字音可以試著觸碰這個字還是另一個,通假的可能;字義開放歧出,隨心意紛飛,忽而升天忽而入地,樂趣無窮。後來為了考研究所,傾全力鑽研文字學,岔出去探索文字與命理的關係,聽聞許多測字的民間傳說,當時爸爸還笑我「細漢臆字猜(ioh jī  tshai),大漢拆字數(thiah jī  sòo)」。

「二龍分守」——猜字二。最基本的字謎常識,「分守」不是分開據守,而是要把「守」字分成兩半,這我懂,但「龍」如何潛入如何析為兩個字,這就燒人腦了!我到靜修路宿舍區請教老師,老師想了一下,「讀過〈岳陽樓記〉?」「還會背吧?」「答案在〈岳陽樓記〉裡」。我隨手拿取老師書架上的《古文觀止》,翻尋〈岳陽樓記〉,逐字細讀,看到「寵辱皆忘」,怯怯地問老師「寵辱皆忘的『寵』,是嗎?」

「對,『寵』。另一個字呢?」

解出了「守」的寶蓋頭,守住那尾龍,「寸」呢?寸尾之上要承接什麼?腦海裡跳出許多有「寸」的字:對,付,村,專,尉,蔚,尊,尋,封,導,寺,忖……何字可以配上「龍」頭,幾天了,何時才有我的「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我最嚮往的境界。

「寵辱皆忘,老師,我解不出另一個字。」我把《古文觀止》呈遞老師手上。老師沒接,「寵之後是哪個字?」「是『辱』。」「『辱』下有『寸』嗎?」「有耶,真的是寸耶!」

「那,老師,寸上是辰,龍在哪裡?」

老師念了一段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的相配口訣,我沒記下,我只記得老師說的:龍是明明白白的龍,相配的辰時雲霧騰生,也暗喻著龍。

龍在十二生肖中,與其他生肖應該都是真真實實的生物,許慎的《說文解字》︰「龍,从肉、飛之形,童省聲。」「龍」字的左下角是「肉」,動物屬性就很清楚了,字的右側顯現出「飛之形」也在佐證具體的「動」、「物」的存在,左上角的「立」是「童」的省儉之筆,只在標誌「龍」的音來自於「童」。通常《說文解字》的釋義型態,大約止於此,許慎卻在其後有著超乎一般單字的說解:「(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呼應著《易經》爻辭,增添了幾多龍的神祕。

有人將龍落實在生活日常的生物,譬如說龍是蜥蜴、鱷魚、恐龍,形似吧!或者蟒,也是,音近,形似,習性同樣不可測知,尤其又有龍蛇雜處的成語,《說文》也將龍歸之於「鱗蟲之長」。

龍常跟馬連結在一起,「龍馬精神」今年一定會常出現,比喻人精神抖擻啦、意氣風發啦,不過,只用在中年以上的人,因為典故出在唐.李郢〈上裴晉公〉詩:「四朝憂國鬢如絲,龍馬精神海鷗姿。」那「四朝」、「鬢如絲」是歷史的痕跡,總要四五十的年歲,但我更喜歡岔出來的「海鷗姿」,給人富盈的想像空間。

《周禮.夏官》上說:「馬八尺以上為龍」,《山海經》也證實:「馬實龍精」。《西遊記》裡唐三藏的坐騎白龍馬,是西海龍王的三太子,鋸角退鱗,變化成白龍馬,取經歸來後封為「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希臘神話中,則以「頭部彎曲與身體近直角」的「海馬」作為海神的坐騎。

海、陸、空,如此任意穿梭物種,唯有龍。

龍,也跨界到植物類,松是最佳代言者。松、龍,音近;虯曲、昂首,形近;松在寺廟前迎客,呼應著屋簷上的龍,想像的龍在深山雲霧間忽隱忽現,勁健如松。或者,啟動聽覺想像吧!清風入松特別稱之為「松濤」,神妙如龍吟、龍噓,忽高忽低。

此曲只應天上有,聽著天籟似的松籟,時遠時近,很多人都讓這種迴音迴旋在心中,久久,讓自己的靈魂隨著松籟穿過雲天、穿過夜空。

其實,龍不依松或松籟,也能以更多的自然天象來形容,從《易經》傳來的俗話「雲從龍,風從虎。」從《易經》傳來的成語「潛龍勿用,亢龍有悔,龍躍於淵,見龍在田,飛龍在天」,誰都琅琅上口。因此王充的《論衡》就有「雲雨感龍,龍亦起雲而升天」的說法,龍與雲相互感應,龍興雲,還是雲起龍,其中的因果竟然無從理清了!十二生肖的排列,其中一種說詞是依各類動物活躍的時間點來定先後,老鼠在半夜三更鬼鬼祟祟,所以子時是一天的開始,歸鼠;牛在凌晨3-5點就開始反芻,所以稱為丑牛;老虎清晨狩獵,寅虎;虎吃飽了,兔子才敢縱跳在「天光卯」;至於龍,當然是辰時,雲出岫、霧未散的主角。

龍與天象的呼應,說得最好的是劉向,他說神龍能騰飛在高處,也能遁入到低下的深谷;身軀能巨大,也可以細小;能藏在暗處,也可以在最明亮的所在;身形既能縮短、又能伸長;亮麗光耀啊,牠在高處,深藏無影啊,牠在淵谷;幾幾乎觸近天光,高高乎彰明顯著;忽有忽無,忽虛忽實;那麼短暫、細微,卻又那麼文采光輝。虛靜時,細緻平和,有所動有所興,卻又靈活變化,無法模擬,不能預知。這是劉向《說苑‧辨物》裡的話,如果轉回原來的文言字詞,將開頭的「神龍」改為「閃電」或「龍捲風」,似乎也很貼切:「〔神龍〕能為高能為下,能為大能為小,能為幽能為明,能為短能為長,昭乎其高也,淵乎其下也,薄乎天光,高乎其著也,一有一亡,忽微哉,斐然成章,虛無則精以和,動作則靈以化。」(《說苑卷十八.辨物》)。光影聲息,不僅維妙維肖,還步亦步,趨亦趨。

以龍和龍捲風的對應關係來看甲骨文裡的「龍」字,不論鹿鶴松在FB上的〔甲文青創作〕、〔鹿人說甲〕如何描摹,不外乎:頭大大的,尾巴長長的還帶一個漂亮的甩尾,且依循甲骨文的慣例,隨興左左或右右,但字形保持直立,龍頭和龍體維持九十度彎曲,好像準備著隨時「旋飛」的樣子——這不也是圖像裡「龍捲風」的形貌嗎?

虹,雨前或雨後,以圓弧的美姿掛在天上。虹、龍,韻同音近,都與雲、雨相呼應,世界上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裡保存的虹字,就像兩頭龍左右牽引,是虹,是龍,天上,地下,各自神祕!

落實為動物的龍,一直都是虛擬、想像中的動物,王符與王充、仲長統合稱「後漢三賢」,說道龍的形體有九似的說法:「眼似兔,角似鹿,嘴似牛,頭似駝,身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潛夫論》),九似,也可以想像成九不似,好像在說「四不像」云云,有著醋意或貶意,這時候我就喜歡佛經的語法,「似鹿非鹿,非非鹿」。或者改用台灣的說法,台灣以台灣的生物,流傳這樣的口訣:「牛鼻狗嘴蝦子眼,鹿角獅鬃鯰魚鬚,蛇身鷹爪魚鱗片。」三句「七字子」就解決了!兩相比較,海峽似乎沒有隔絕龍的形象傳流,鹿角、蛇身、鷹爪、魚鱗是牠們的共通點,漢朝著重駝頭、虎掌,清朝台灣卻凸出獅鬃、鯰魚鬚的造型,既有獅的威嚴,又有鯰魚的親和,不知是否因為地緣的特殊性,還是美學觀念的轉移?

更「現實主義」的說法早在秦漢時代就有了,秦《呂氏春秋.舉難》、漢《論衡.龍虛》,都舉用孔子的話,說「龍食乎清而游乎清,龜食乎清而游乎濁,魚食乎濁而游乎清。」後兩句直到今天都貼合生活現實面,似乎要以這兩種生物的現實,驗證龍的真與美。所以,綜合體的龍,登天復潛淵的龍,既能潛水又能噴火的龍,食乎清水、游乎青空的龍,似乎不僅擔負十二生肖的輪值任務,辰時呼雲喚霧的天象轉換,還負責融合漢民族多元文化的象徵意義,在「似鹿非鹿非非鹿,似獅非獅非非獅」的認知中,平和,長泰,永靖。

詩人不一定在乎龍的實際長相,但會在虛實之間的龍圖像中領悟,開展自己的詩想像,原來詩的觸鬚可以比鯰魚敏感,原來龍入淵飛天、能幽能明的本領,啟發人與詩要能突破生命的限指,水龍頭、火龍果的水火之間,化去「不容」的衝擊,得到「相濟」的成績。

龍可以在雲水煙嵐間穿過青、帶出綠,神龍見首不見尾,藝術是否也要如此保有各自的神祕性,彷彿有著無可驗實的超自然力?

《易經》乾卦的「龍」,忽焉在淵、忽焉在田、忽焉在天,空間迅即在改變。相對於乾卦,以一種動物貫串各爻的是漸卦的「鴻」,鴻漸于干(河岸、水岸)、鴻漸于磐、鴻漸于陸、鴻漸于木、鴻漸于陵,空間層遞式的轉移。茶人(陸羽,字鴻漸)或許喜歡這種採茶、殺菁、焙火、煮水、溫杯、品茗,漸進的美;詩人卻鍾情於跳躍性的直覺,懸崖型的斷然切割,無所拘限……

最早留下名姓的詩創作者屈原,「駕八龍之蜿蜿兮,載雲旗之逶迤。」(《楚辭.遠遊》),真氣不羈,傲視權貴的李白,「吾欲攬六龍,迴車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短歌行〉)都具有內蘊的龍馬精神,馳騁在詩的有限語句、無限天地。

唐朝齊己的〈片雲〉詩「水底分明天上雲,可憐形影似吾身。何妨舒作從龍勢,一雨吹銷萬里塵。」,全詩呼應了龍的相關意象,依依雲水,行雲施雨,其實也橫陳著微微禪意。前兩句將天上自由自在的雲彩卻投影在水中,為水所限,擬喻為自己可悲的身形,但不需要以此自憐,可以舒展雲龍的姿勢,卻也能雲行雨施,滌除萬里埃塵。

有朋友將齊己〈片雲〉的意境,凝縮為兩句:

「一念初萌,龍行雲從;一念霜融,皓月當空。」

虛實穿梭,動靜皆宜,處處都是祝福的深意。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當代散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黃碧端/懷瘂弦(1932-2024)

聯副/瘂弦追思紀念會暨文學展

劉建志/碎履歷

喬書明/瘂弦大師與山城小作者的交往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