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谷芳/民間——文化的實然(上)
文人與民間的並舉
既談文人,就得談民間。
「民間」,常與「官方」對稱;但談文化,「民間」則應與「文人」並舉。
文人是可以有階層流動的生命,他有自覺性的器識。相對於此,百姓,過去多數沒讀什麼書,階層屬性通常也固定,他的種種往往「日用而不知」。
但「日用」本在解決生活問題,在此,就有一種生命的「如實」,映現一種文化的「實然」。因不須膠著於空泛概念,儒釋道三家在他們身上通常「相容」無礙。這「相容」,是人間性文化務實的一種呈現。於是,談中國文化若沒能觀照民間,也就容易陷於虛矯妝點。
此外,文化,談的是眾人行為,民間是社會的基石,占有人口的絕大多數,更不能忽略於它。何況,中國民間的豐富多采,還遠遠超乎許多人的想像。
當我們談中國文化「一元性與多元性的並存」時,「文人」正是這一元性的表徵,「民間」則是這多元性的塊面。
▋日用而不知
就此,音樂是個最好的例子。
中國音樂以社會階層而論,可分為宮廷、文人、民間與宗教四者。而論藝術性,則集中於文人與民間音樂之上。
文人與民間音樂都是生活性的音樂,不同於當代表演藝術在演奏家與觀眾、表演殿堂與一般場域間作嚴格分野,它們都在生活場域中自然出現。
生活性外,它們也都是藝術性的音樂。儘管民間音樂較少美學的自覺與標榜,在藝術上的呈現與作用仍很明顯。
正如此,兩者常更映現著文化史、社會史、藝術史的意義。
然而,雖說都有其生活性與藝術性,彼此卻大異其趣。
文人音樂有著「美學先行」的特質,它不只「美學自覺性強」,也因四海同此心,古今共一志,直接對應時空特質的部分就較少。「特殊時空色彩淡」,是它的另一特徵。
民間音樂恰恰相反。它「美學自覺性弱」,「日用而不知」,即便妙能音律,卻多只能訴諸於感覺,託諸於傳統。他們動人的音樂原從實際生活打磨而來,無論自娛,參加樂社,賣藝維生,總「曲不離口」,日日行之,最後有天分、有功力的跳了出來,所奏所唱也就發自天然,直穿肺腑。
▋濃郁的時空色彩
除「日用而不知」外,民間音樂更就「特殊時空色彩濃」,一聽,就跟特定的地理山川、風土人情連接起來,樣態乃「多而精采」。
以民間樂種來講,廣東小曲用粵胡,極盡柔美;潮州弦詩用二弦,古樸剛直;客家漢樂用頭弦,中和典雅;福建南音是簫與琵琶,一唱三嘆;江南絲竹用笛與胡琴,薰風徐來;山東箏曲用箏,直捷利落;河南板頭曲是三弦、箏與琵琶,跌宕用韻;河北吹歌是管與嗩吶,民俗諧趣;山西八大套是管子,西安鼓樂是笛,都粗長宏大。
這些樂種的型態與風格,各對應著不同的時空背景,例如:廣東小曲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小市民的文娛,無微言大義;潮州弦詩歷史可上溯六七百年,潮汕又為「海東鄒魯」,風格就剛直古樸。南方器樂盡多絲竹,北方器樂則多吹打。
相對於此,琴,雖亦有不同琴派,卻共用多數琴曲。不同,只是樂曲詮釋的不同,而樂器,更始終就是那「天圓地方」的琴。
再以戲曲而論,除崑曲外,基本都屬民間劇種。據估計,1950年代末1960年代初,中國有367個劇種,而到2005年,也還有267個劇種。
這簡單數字所指涉的,是超乎想像的多采。原來,常被提及的劇種,也就京劇、崑劇、豫劇、秦腔、河北梆子、川劇、粵劇、越劇、黃梅戲、歌仔戲等十來種,離二、三百之數還很遠。而每一劇種又各有許多劇目,也都有不同的唱腔、做工與扮相,若較真而入,恐怕一輩子也難窮究。
曲藝亦然,仍活躍在民間的曲藝有三百多種,民間樂曲與民歌的數量更難以勝計。
▋多元地理下的多元民間
民間的多樣,主要因於多元的地理。中國境內有平原、盆地、高原、草原、沙漠、高山、大河,地形之複雜,遠遠超過了歐洲,常民生計與地理環境原息息相關,就產生了不同的地域文化。
飲食口味最容易讓人感受到這種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兩湖無辣不歡,江浙必帶甜味,山西麵食無數,南方以米為主。不同地區間的差異更就超越了歐洲國與國之間的不同。
即便茶,中國也有綠茶、黑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六大茶系,每一茶系中又有不同茶類,也對應著特定的地理與人文。
不同民間在美術上也常有不同的技法與材質。民居間的差異尤其明顯,南方,就粉牆黛瓦、小橋流水,北方就窯洞土房、平疇千里。這些與自然、人文深深對應的建築聚落,精采度常就超越了一切人為的設計。
▋中國民間的「文化位置」
而這種種,卻同屬「中國民間」,所以如此,則與漢字的文化連結性有關。
因有漢字,中國各地乃不自外於此文化體,也不分離成不同國家。正如此,談中國民間,其實就像在談歐洲幾十個國家的民間一樣。
且不僅於此,民間在中國文化裡的位置更遠比西歐重要。歐洲各國,都有共同的一神信仰,文化精髓往往聚焦於此,相對此上層結構,民間則顯得稀微。要了解西洋音樂,可以就聚焦於交響樂、歌劇,所得並不致掛一漏萬。
中國不然,透過古琴,你只能了解文人,所以,非得再談民間不可。
▋不同階層構成的民間
民間樣態多,民間社會存在多種階層也是原因,士農工商的後三者就都屬於民間。
中國以農立國,農民是最接於地氣者,農作的二十四節氣,其觀念與民俗就影響著整個中國人的生活步調。
工,指百工——百業的分化。過去這裡主要是手藝活,許多生活的智慧與美感就在其中。
宋之後才發達起來的商人階層則通暢有無,他們常有跳出地域的開闊視野,如徽商、晉商回來建設鄉梓,讓子弟讀書,使其不受限於一地框架,最終,還成為影響時代的一股力量。
農工商之外,民間的「專業」藝術家亦值得一提。
有些時代,民間藝術家還成為一個顯眼的存在,段安節的《樂府雜錄》寫唐代長安樂人,就讓我們看到唐時的風華。宋之後,市民經濟發達,民間藝術得到長足發展,戲曲就是其中的大宗。清代的「徽班進京」既促成京劇發展,近代傑出的藝人更就譜寫了中國戲曲的動人篇章。
1950年後的中國,對民間藝術有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采風與整理,由此發掘出一批傑出的民間藝術家。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是「瞎子阿炳」華彥鈞與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所譜就的傳奇。
▋「民間說史」
談民間藝術,不能不說「戲曲」。
戲曲「合歌舞以演故事」,從角色分野、唱腔做工、穿戴描繪都程式化,但如此程式化,卻無礙於藝術的豐富,以生活藝術之姿在大地作實然琢磨,正是其中關鍵。
戲曲是「民間說史」。中國以文史哲一家,核心正在於「史」。而戲曲所述常官史與野史交雜、傳說與史實混同,多從演義小說取材。過去百姓對宋史的印象主要來自《水滸傳》《楊家將》,《三國演義》更就因戲曲而深入民間。
▋民間文化中的三家映現
文人與民間都是總體具現人間情性的生命,在民間,儒釋道三家更就「自然地」揉合成一體。
儒家的影響是倫理。在此總希望光耀門第,多少人寒窗苦讀,就求一舉中第,成為中國民間一個特質性的景象。
倫理滲透於生活各處,民居配置都尊卑分明、男女有別。而其凝聚與強化,則在祠堂與書院。
祠堂在宗族凝結上發揮了核心作用。書院則透過教育將倫理及其相關傳授給下一代。許多地方,祠堂正是書院的所在。
書院,使不仕或歸隱鄉土者有了教育舞台,其教席也常是地方的意見領袖。文人的養成、官民的溝通、地方的凝結,他們都起著重要作用。
因不須標舉官方的意識形態,民間道家更能以「自然」之姿存在,其影響絕不遜於儒家,兩者只在不同塊面並存,其間還有著自然的連接。
例如:讀書仕進、光耀門楣,是儒家;但仕進能否順利,光宗耀族會不會犯上小人,去卜個卦、算個命,也天經地義。勞動生產,須應對自然,敬天畏人,祖先外,所拜神明就從「萬物有靈」的精靈、傳說中的鬼神、到「人死為神」的歷史人物,以迄道教系統中的「先天尊神」與「後天得道」的仙真,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談生活倫常時是儒家,運氣好壞,用的是道家;可掌握的說儒家,必須訴諸不可知的用道家。兩者並用而無礙,這就是民間。
這份本能或本領一樣用於佛家身上。
中國的「積善之家慶有餘,積惡之家殃有餘」,指涉的更多是家族的連接,與佛家「自作因,自受果」的因果自負,並非一樣的觀念。但在民間,兩者並行且相容,一般人既相信祖先能福蔭子孫,又接受因果自負及淨土信仰,也相信一個實然的佛國淨土與輪迴轉世。
這種信仰已根深蒂固,民間有事就「求神問佛」,宋之後,「戶戶彌陀,家家觀音」,佛菩薩還常供於祖先牌位之上方,與宋後極力闢佛的儒者相較,真是完全不一樣的心態。
匯通三教,在文人、道人往往須自覺且奮力而為,民間則自然不過。明清時產生的本土宗教,就多談「三教合一」。
有「三教相容」的背景,才會出現如《封神榜》、《西遊記》這等小說。許多百姓更就以書中描述為「真實的存在」。(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