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令/吃得滿手

在訓練成為獵人的其中一課,是獵人餐。料理的部分已經由部落媽媽完成,盛裝成一整個長桌的各式佳肴。但眼前沒有任何盤子與餐具,我站在豐盛的食物面前困惑,看著旁邊一疊濕漉漉的姑婆芋葉子,像是剛洗好的模樣。

吃飯還要人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布農族的獵人小馬說,不要小看獵人餐,有的人真的不會用手吃飯。

我一聽,眼睛瞪大,回想不起來自己最近一次用手拿取食物放進嘴巴,是什麼時候?

「你為什麼不讓小孩用手吃飯?這樣他們怎麼會知道食物的形狀?」小馬分享,當部落的老人家這樣問他,關於下一代的生活教育,為何沒有包含用手取食,彷彿面臨一種文化傳承的斷層。

我想起自己身邊的朋友,大多都是把小孩放好,手機架好,就開始餵食。吃飯不像吃飯,更像是吃手機,看影片,吃遊戲。用餐完的小孩,腦中烙印的不是食物的形狀,更多是聲光效果的回放;入口後,滋養身體的食物究竟長什麼樣子,不知道。

用聽的沒有太多感受,小馬帶頭示範,我跟著拿起一片洗乾淨的姑婆芋葉,嘗試動手抓飯、抓配菜,拿回面前,一手一口地餵自己,我才明白,什麼叫食物的形狀。

因為不習慣,比起餐具,用手取食似乎動用更多的肌肉控制;不是不熟悉自己的手,而是不習慣手指也會被放進嘴裡。嘴要張得比平常大,還要一定程度的仰頭,好讓食物更易入口。光是身體配合「進食」,調整結構,心理狀態就會改變;尤其吃得不流暢,會需要投入比平常更多的專注。

入口前,多了溫度、質地、觸感的各種資訊,抓取的力道太輕或太重,導致抓碎食物,或中途掉落;不得不改變食物的形狀,重新捏塑,像手先幫身體咀嚼了幾下,也拉近食物與身體的關係。

每一口飯的形狀都變得不一樣,不像用湯匙或用筷子;過程中,我不斷調整抓取的方式,與手指聚合的結構;飯粒卻依然掉個不停,吃到最後,不像是吃飯,而是在吃自己的手。

有多久沒有機會可以吃到自己的手,近日有感疫情逐漸落幕的氛圍,亦同樣令人感謝。

不僅品嘗食物,同時一道品嘗自己的手;好似我把食物順利放進嘴裡之前,我的手也一起幫我品嘗了食物的外層;隨後我也一併嘗嘗,嘗過食物的手的滋味。

不只跟食物更親近,也不只用眼睛認識食物形狀。在那烤火的夜晚,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方式,吃著相同的食物;但所有的食物,在每個人的手中各自形塑,還未進入身體中,就已經長得不盡相同。尤其自己在吃的過程中,遇到比較難抓取入口的,也會忍不住偷偷看別人是怎麼幫自己配飯配菜地吃;每個人進食的習慣不同,如何選擇搭配,也成了有趣的觀察。

究竟什麼是文明?顧火,一邊添柴,剛剛吃過食物的手,現在當著我的面,彷彿正嘗了嘗木頭。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小品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張作錦/詹天佑,把中國放在鐵軌上跑動起來

曹尼/到來,佩索亞

探照燈

梁震牧/東南亞文學獎與當代泰國文學發展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