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森/掩蔽與想像
人在沒有視覺化之前,假想的所有會被沉澱在腦海中,那是一種距離感,更像是尚未祛魅。說了許久的人工智慧議題漸漸地挑戰著人與非人的界線,在哲學上面臨到新的拓展與趨勢,或又再次扣回核心提問──人是什麼?也許可以將這句子延長。
有個迷人的說法是,記憶賦予任何存在的可能。失眠的晚上,我的腦袋瓜翻攪著這份思索,記憶如何裁量,那是因為只有人能經驗嗎,好像並非完全如此,我們現在所談的廣義經驗,假如不牽涉感官問題,人與機械相似的地方就是能夠估算、儲存然後理解數據,數據會被量化,成為判斷的基礎,最大差異僅在於一是有機體、另一是無機物。這遙想把我慢慢拉進初想的原點,越來越深、越來越透徹──思緒一指尖落入那些被忘卻的片刻,仿若感覺它們以新的方式被重組:被晨光灑落的檸檬再次鮮豔、車過即景因為滂沱而被緩慢映照……
記憶被遮蔽的地方,柔焦、濕糊,添補回去的時常交錯,我感覺到自身的一種精密,或說這精密因為不那麼精確便重新臆想,進而造出嶄新,迷夢一樣。聽德布西的音樂時,我會將譜遮蓋起來,為了不被俘去美好的想像,先把這些細節按在一旁。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逛書店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