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貴榮/從聖米歇爾山,到熱蘭遮城

手繪聖米歇爾山。(圖/林貴榮提供)
手繪聖米歇爾山。(圖/林貴榮提供)

近期,台南的安平古堡,為了古蹟名稱是否變更,引發許多議論,也引起人們的興趣,重新探查這座古城堡的身世。

這讓我回想起,多年前走訪法國聖米歇爾山,這座海上城堡帶給我的,夢幻般的時空體驗。

法國大文豪雨果曾說:「聖米歇爾山對法國,如同大金字塔對埃及一樣重要!」位在法國諾曼第大區聖馬洛灣的聖米歇爾山,是法國第一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古蹟。

聖米歇爾山有許多傳奇故事。上古時期的原住民塞爾特人稱它為「墓山」。古羅馬時期,這裡只是一座小小的岩山,坐落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和布列塔尼之間的海灣中。

傳說中,公元708年時,阿夫航什教區紅衣主教聖亞伯特三度夢見大天使米迦勒,指示他在岩山建造一座聖堂。這裡從此被命名為「聖米歇爾山」,成了僧侶隱修之所。

在11世紀,這裡建造了一座羅馬風格的修道院附屬教堂。之後,在13世紀建造了名為「奇蹟」的宏偉高聳的哥德式建築,包括兩座三層的建築。

1897年,聖米歇爾山教堂塔頂放置了一個大天使米迦勒的雕像,下刻著拉丁文「QVIS VT DEVS」(與神相似者),高3.5公尺,手持利劍盾牌,驕傲地將《啟示錄》中的龍踩在腳下。這座雕像坐落在修道院的尖頂,展翅俯望,守護整個諾曼第。

修道院在幾個世紀的歲月中,經歷了火災、坍塌、重建,功能多次改變。今天的聖米歇爾山修道院,如同奇蹟般支撐在岩石小島的坡道上,融合了加洛林、羅馬、法國晚期火焰式、哥德式等多種建築風格,堪稱中世紀時期宗教建築的瑰寶。

進城之人,要經過三道城門,進城後視野開闊,沿著一條主要道路「Grande Rue」可以直通山頂的修道院。

整個聖米歇爾山的空間,可以分成三層。底層的老屋,是世俗的民居;經過迴廊的空中花園,是屬於修士的空間;到了最上層,是雄偉壯闊的聖米歇爾教堂和修道院群,能仰望屋頂尖塔頂端的米迦勒雕像。

聖米歇爾山也是全世界最知名的潮汐島,漲潮時形成孤島,退潮時,與陸地再次相連。自13世紀以來,聖米歇爾山這座岩石小島如同幻影般,豎立在一片廣闊的海灣中。這裡是世界上繼耶路撒冷和梵蒂岡之後,第三座天主教聖地,千百年來,無數的信徒來到這裡朝聖。

▋天空之城般的

夢幻空間體驗

多年前,我造訪聖米歇爾山,這座法國人心中的聖山,有如天空之城,夢幻般的空間體驗,令人難忘。

多少建築學子仰慕法國現代建築大師勒‧柯比意,而來到法國中部的拉圖雷特修道院,在那裡夜宿。我反而更喜愛聖米歇爾山的夜晚,中世紀古樸的建築,在那裡反而更能享受平靜祥和。

眺望海峽,翠綠靜謐的內院庭園,與城外海面的波光粼粼,形成強烈對比。聖米歇爾山的地勢起伏不平,可以想見,一千多年前,由人力搬運花崗岩興建城廓塔樓的艱辛。

我獨坐在石椅上,發現石牆上面刻著「名字、領工資」,顯然是當年工班留下的紀錄。讓人感受到中世紀以來,無數教士、工匠、建築師和藝術家的努力,實現了不可思議的成就。

▋比天空更寬闊的是

人的心靈

滄海桑田,聖米歇爾山海灣神奇的潮汐現象,隨著時間流轉,伴隨人為的破壞,海灣鹽化日益嚴重,到了2006年,聖米歇爾山海上孤島的風貌已不復見。

所幸,法國政府進行潮汐再造水利工程,將堤道改為橋梁,利於潮水沖刷。2015年夏天,聖米歇爾山終於重回海洋。現在只要潮汐常數超過110,海水就會將聖米歇爾山包圍,讓聖米歇爾山重現孤島絕景。從山上極目遠眺大西洋,波瀾壯闊。而它映在聖米歇爾海灣的倒影,儼然成為另一個幻境。

沿著朝聖者的足跡,在聖米歇爾山海灣徒步,參訪者的心靈,不知不覺被開廣了,比海洋、比天空更寬闊。

雨果說,「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在聖米歇爾山,這句話顯得特別有意義。

教堂和政權、靈魂和身體、上帝和人類,全都融合在聖米歇爾山裡,這裡也成了法蘭西的驕傲。

▋一本寫了一千年的書

但對於我,身為建築師,我特別著迷於聖米歇爾山與人、與環境、與時間,千年來交織而成的互動關係。

聖米歇爾山的第一層次,是外部的實質環境,也是旅客最初步的印象,看得見摸得著的金字塔型地景。

第二層次,是對於眼睛所見的有形環境,依照每個人的人生歷練,用心智的眼睛,賦予山上景物不同的意義與價值,這是「文化解讀」。

另外,點、線、面三個維度,一起交織構成的空間感,接納各種聲、光、氣、味等不同屬性,這就是第三層次,是每位訪客進入山門時,產生的場所感(sense of place)。

我深深著迷於到聖米歇爾山的魅力、豐富的環境所述說的故事,以及我至今留下的美好印象。信徒、旅客與居民,一千年來在聖米歇爾山發生的各種精采故事,至今每天仍然在更新。對我而言,聖米歇爾山不是一本看完就結束的書,它每天都不斷孕育著新的故事。

▋「Terroir」形成的獨一聖山

聖米歇爾山在建築上、歷史上、人文上,都是獨一無二的。聖米歇爾山的形成過程,有如法國葡萄酒常用的「Terroir」一詞,是自然形成的,而非刻意人為的計畫。

有人把Terroir翻譯為「風土環境」,其實意思還不完整。Terroir這字的意思,包含了風、土與人情。

「風」是葡萄園的獨特氣候環境,「土」是土壤的成分及地形,「人」的責任,則是如何用情懷與工藝,藉助於風土,培植出最優秀的果實,以及造出令人迷醉的佳釀。

中國人常說「地靈人傑」,這與法國人說的Terroir不謀而合,兩者都相信只要有良好氣候環境與土壤,加上優秀培育,不論是葡萄或人,兩者皆可成材。

Terroir是一個源自法國的理念,如果勉強要翻成中文,或可稱為「一個具特殊風土條件的產區」,雖然意思明確,但是Terroir更強調屬於人文與傳統的意涵。一個地方特產的背後,都是天、地、人三者相合才得以成就的美味。而聖米歇爾山,就是一千年來Terroir的結果。

▋台灣也有一座獨一的

海上城堡

遠在東方的台灣,同樣有一座海上城堡。

1624年,荷蘭在台南府城建成一座城堡,位處大員海灣入口的沙洲上,命名為Zeelandia(海濱之地),台語譯為「熱蘭遮城」。二次大戰後,又改名為安平古堡。

很難想像,如今已坐落於市區陸地的城堡,四百年前是位於海陸交會的沙洲上。當年海上城堡的景觀,想必與聖米歇爾山一樣,有著異曲同工的壯闊之美。

如今為了是否變更登錄名稱而引發的爭議,其實是一個好機會,能讓台灣人重新探究這座城堡的故事,讓這座古城,也能展現屬於台灣的獨特Terroir。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當代散文

逛書店

延伸閱讀

伊森/心針指北

聯副/但我還是不懂愛

鍾喬/Al-salam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