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裕軒/追尋自我認同的烏克蘭文學獎

2018年基輔「圖書兵工廠」國際書展,左一坐者為烏克蘭作家謝爾希・扎丹。(圖/徐裕軒提供)
2018年基輔「圖書兵工廠」國際書展,左一坐者為烏克蘭作家謝爾希・扎丹。(圖/徐裕軒提供)

1991年暮秋,高懸七十年的蘇聯鐵幕戛然落下,烏克蘭人民以超過92%的同意票通過獨立公投,迎來爭取多年的國家地位。與此同時,烏國文學界倒顯得有些無所適從,過去已遵循數十年的意識形態美學、作家協會指導與國家出版審查等遊戲規則驟然消失,取而代之的則是崩潰的國家轉型經濟、尚待摸索的民間出版機制與還未成型的圖書消費市場。

面對獨立初期的「文學真空」,兩位同樣出生於1960年的作家,為烏克蘭文學開啟嶄新道路。1993年,出身西烏克蘭的尤里‧安德魯霍維奇(Yuri Andrukhovych)出版小說《莫斯科人》(The Moskoviad),該書取材作者自身的莫斯科留學經驗,大膽直搗蘇聯/俄羅斯帝國的權力中心,以魔幻寫實的嘲諷手法,將俄國帝都描繪成一個被僵化KGB控制的失序地下世界。1996年,作家歐克珊娜‧扎布什科(Oksana Zabuzhko)出版小說《烏克蘭田野性調查》(Fieldwork in Ukrainian Sex),該書巧妙地揉合女體與國體,透過性暴力與性虐待的情節,深掘烏克蘭的歷史記憶與國族創傷,也成為烏國獨立至今最暢銷的文學著作。

安德魯霍維奇和扎布什科作品的問世,不僅成為烏克蘭後現代文學的濫觴,也向烏國文學市場注入活水:文學獎項、徵文競賽、獨立出版和圖書展覽等活動,從1990年代後期開始蓬勃發展,各種官方與非官方的文學機構建置也逐漸完備。其中最具指標意義的文學獎,除了發揮作家嶄露頭角和讀者閱讀指向的功能外,更反映三十年來烏克蘭人在自我追尋過程中的國族認同轉變。

哈爾基夫(Kharkiv)文學博物館,右邊海報是1990年代烏克蘭文學回顧展。(圖/徐裕軒提供)

▋從零開始:多而無用

的國家文學獎

談起烏克蘭文學,民族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是個無法迴避的名字,烏克蘭最重要的國家文藝獎項自然也以他為名。1961年,「舍甫琴科國家文藝獎」(Shevchenko National Prize)設立,該獎項早期的得主集中在作家,包括著名詩人提欽納(Pavlo Tychyna)、索秀拉(Volodymyr Sosiura)、小說家鴻恰爾(Oles Honchar)與丘丘尼克(Hryhoriy Tiutiunnyk),後來頒授類別逐步擴展至繪畫、戲劇、電影和建築等其他藝術領域。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的得主除了四位文藝人士外,尚包括從烏國頓巴斯礦區出身、時任蘇聯共產黨第一書記的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其得獎原因為「表彰其對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公民與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

事實上,除少數幾位1960年代獲獎的作家具備真材外,蘇聯時期的舍甫琴科獎得主多為唱和共黨「主旋律」與貼合蘇聯「社會主義寫實」美學的官方藝術家;尤其自1970年代開始,舍甫琴科獎的頒授對象漸趨浮濫,讓該獎項的影響力直線下滑。1991年烏克蘭獨立後,舍甫琴科獎的位階雖由「共和國」文藝獎正名為「國家」文藝獎,並追贈予許多在蘇聯時期被壓迫或查禁的異議分子,如詩人史杜斯(Vasyl Stus)、久巴(Ivan Dziuba)、導演帕拉贊諾夫(Sergei Parajanov)和穆拉托娃(Kira Muratova)等人,但其重要性已逐漸被其他民間獎項所取代。

1993年,烏克蘭出版社「火炬」(Smoloskyp)開辦烏國第一個大規模的民間文學競賽,該獎項投稿者限18至28歲的青年作家,徵集新詩、小說與散文三大文類。1967年由烏克蘭海外移民社群於美國巴爾的摩創立的「火炬」,早在蘇聯時期便積極支持烏國異議作家與地下出版(samizdat)活動,多年來更大量整理和出版被蘇聯政權「遮蔽」的史料與文集,遂行烏克蘭文學的「轉型正義」任務,三十多年來「火炬」的文學競賽也為烏國文壇培育許多中堅分子。

2007年,由學者潘琴科(Volodymyr Panchenko)與「時間」(Tempora)出版社共同創辦的非營利網路平台「文學重心」(LitAktsent)成立,該平台旨在推廣烏克蘭文學與外國文學的閱讀和評論,至今仍為烏國最重要的文化媒體之一。「文學重心」於2008年起頒授「年度圖書獎」(LitAktsent Book of the Year),共分為純文學、文學評論/研究和年度遺珠的「金泡泡獎」(Golden Bubble)等三大獎項,「文學重心」的評比到今天仍深具影響。

伴隨著烏克蘭文學從1990年代開始逐漸成熟的,尚有1989年成立的烏克蘭筆會(PEN Ukraine)。不同於過往蘇聯體制下的官方文化組織,烏克蘭筆會在成立之初便帶有強烈的西方自由與人權色彩,歷任會長多由極權時代具指標性的異議領袖擔任,現任會長則是知名小說家安德烈‧庫可夫(Andrey Kurkov)。該會成立之初,便致敬烏國最重要的異議詩人設立「史杜斯獎」(Vasyl Stus Prize),該獎項主要頒予富有道德勇氣和堅守人權立場的文藝人士。2013年起,該會又陸續設立「謝維廖夫獎」(George Shevelov Prize)、「貢加澤獎」(Georgiy Gongadze Prize)和「德拉霍曼獎」(Drahoman Prize),分別表揚對文化評論、新聞自由和翻譯推廣等領域卓有貢獻者。

相較於民間文學社團的活絡,由蘇聯作家協會改組的「烏克蘭國家作家協會」(National Writers' Union of Ukraine)如今仍依舊存續,其編制下設有二十多個各州和主要城市的地方作家協會,以該會名義主辦的國立文學獎和地方文學獎更是不下數十個,像是針對兒童文學的「烏克蘭茵卡獎」(Lesya Ukrainka Prize)、鼓勵文學翻譯的「里爾斯基獎」(Maksym Rylsky Prize)和表揚俄語作家的「果戈里獎」(Mykola Hohol Prize)等。然而,彷彿是凍結在時間的漩渦之中,不論是烏克蘭作家協會的歷任主席、會員或文學獎得主,大多是過去蘇聯時期的資深文化官僚或地方二流作家,他們的名字與作品,常年來始終與烏國廣大的文學讀者並存於兩個平行世界、罕有交集。

烏克蘭小說家尤里・安德魯霍維奇(左)與徐裕軒合影。(圖/徐裕軒提供)

▋百花齊放:烏克蘭

BBC年度圖書獎

199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設立烏克蘭分部(BBC News Ukraine),開始在烏國製播和放送烏語新聞。雖然該公司已在2011年結束部分烏國業務,但其於2005年設立的「烏克蘭BBC年度圖書獎」(BBC Ukraine Book of the Year),已在近年來成為烏國最具公信力的文學獎。該獎項旨在表揚年度最佳烏語書籍,徵集作品以虛構類文學為主,最近幾年也陸續增加童書和散文/評論類獎項。烏克蘭BBC年度圖書獎的評選方式類似英國布克獎,由作家、學者和新聞工作者組成的五人評審團,從各家出版社報名的作品當中,分兩階段選出15至20部的「長名單」(longlist)和決選的五部「短名單」(short list)。

回顧過去17屆的入圍與得獎名單,來自烏東盧漢斯克(Luhansk)的搖滾詩人謝爾希‧扎丹(Serhiy Zhadan)和長居烏西利維夫(Lviv)的資深小說家維尼丘克(Yuri Vynnychuk)無疑是該獎項的常勝軍,兩人皆多次入圍並兩度獲獎。扎丹的烏東出身與高超的烏語能力形成強烈對比,2010年的公路小說《伏羅希洛夫格勒》(Voroshirovgrad)不僅獲得該年的年度圖書,更在2014年被評選為該獎項十年間的最佳書籍(Book of the Decade)。維尼丘克則以2012年的歷史小說《死亡探戈》(Tango of Death)傳世,該書以跳動時序描寫二戰期間德軍在利維夫的屠殺記憶,同時呈現四個烏克蘭、波蘭、俄羅斯和猶太裔好友之間的動人情誼。

2014年陸續發生的烏國廣場革命(Maidan Revolution,或稱尊嚴革命)、俄羅斯出兵兼併克里米亞半島與烏東的頓巴斯戰爭(Donbas War),無疑挑戰當今全球的地緣政治格局,更不可逆地改變烏國人民的政治認同。而此種認同轉變也反應在文學表現上,2014至2017年間,烏克蘭BBC年度圖書獎陸續由三位1980年代出生的年輕女作家獲得。不同於由蘇聯教育豢養的文學前輩,作品側重於社會體制變換前後的不安與落差;這批生長於獨立時代的新人,作品明顯帶有西化傾向與歐洲視野,對她們而言,烏克蘭不只是舊帝國與前蘇聯的烏克蘭,更是歐洲與世界的烏克蘭。

2014年得獎作品是索菲亞‧安德魯霍維奇(Sofia Andrukhovych,尤里‧安德魯霍維奇之女)的小說《快樂奧地利》(Felix Austria),該書設定在20世紀初奧匈帝國治下的烏國城市史坦尼斯拉夫(Stanislav,今日的伊凡諾-法蘭基夫斯克),揭露一對情同姊妹的主僕身世之謎。該書在烏國叫好也叫座,當年一舉斬獲利維夫書展、「文學重心」和烏克蘭BBC三大年度圖書獎,2019年更被翻拍為電影。2016年該獎則由移民奧地利的作家塔妮亞‧瑪拉丘克(Tanya Malyarchuk)的小說《忘卻》(Oblivion)拿下,該書同樣設定在20世紀初的奧匈帝國,故事透過主角在維也納追尋一位波蘭裔烏克蘭政治家里賓斯基(Vyacheslav Lypynsky)的人生軌跡,試圖探問烏克蘭民族歸屬歐洲的可能。

在今(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以前,已持續八年的烏東頓巴斯戰事,早就對烏國社會造成巨大的資源負擔和心理創傷;近幾年來,描寫戰爭及其社會效應的文藝和影視作品,也逐漸成為烏國人民訴說記憶和自我療癒的重要媒介。2019至2021年,連續三年的年度圖書獎作品皆以該戰爭為探討主題,分別從女性、孩童或農村居民的視角,呈現戰爭殘酷對烏國底層人民帶來的毀滅與衝擊。

烏克蘭民族詩人塔拉斯‧舍甫琴科雕像。(圖/徐裕軒提供)

▋樹立經典:「域外」

文學獎與作品評選

2014年後「向歐洲轉」的對外政策取向,為烏國文化界帶來一股「文藝復興」浪潮。2016年,烏國文化部設立「烏克蘭圖書協會」(Ukrainian Book Institute),成為首個國家級的圖書推廣機構,並開啟烏國文學與圖書作品的外譯補助和推廣。2017年,烏國外交部也成立「烏克蘭學院」(Ukrainian Institute),專責公眾外交與對外文化行銷工作,發起許多針對外國個人與機構的藝文合作計畫。

當然,烏克蘭文學要走向國際,絕不能只靠政府的資源挹注;烏國作家如能獲得國際性的文學大獎,更能帶動烏國文學作品的對外翻譯和傳播。2006年在波蘭設立的「天使中歐文學獎」(Angelus Central European Literary Award)便是一個串連中東歐文學界的重要平台,該獎項每年接受已被翻譯為波蘭語的作品報名,作者國籍須為主辦單位所界定的21個中東歐國家。另外,該獎的歷年入圍與得獎者中,不乏許多當代名家,如波蘭的朵卡萩(Olga Tokarczuk)、匈牙利的卡爾特斯(Kertesz Imre)、俄羅斯的彼得魯舍夫斯卡婭(Lyudmila Petrushevskaya)、祈若娃(Elena Chizhova)和克羅埃西亞的烏格列西奇(Dubravka Ugresic)等。值得關注的是,在過去16屆得主中即有四位烏克蘭作家,遠多於其他參與國,分別是2006年安德魯霍維奇、2013年扎布什科、2015年扎丹和2021年專擅短篇小說的芭布琴娜(Kateryna Babkina)。除此之外,近幾年尚有青年作家西揚(Haska Shyyan)和扎丹分別獲得「歐盟文學獎」(EU Prize for Literature)和「歐銀文學獎」(EBRD Literature Prize)的殊榮,為烏國文學打開國際能見度。

2021年,適逢烏克蘭獨立三十周年,烏國文化界紛紛舉辦各式展覽、表演與活動加以慶祝,並陸續發表指標性的文藝作品評選,以回顧1991年烏國脫離蘇聯後,三十年來獨立時代的文化軌跡。烏國圖書協會舉辦「30本最佳書籍」的公開票選;烏克蘭文化基金會(Ukrainian Cultural Foundation)則與媒體NV合作,評選出「30篇最佳短篇小說」,並邀請原作者錄製Podcast,將有聲書和訪談於各平台放送,重探並推廣烏國三十年來的文學成就與軌跡。

文學獎不僅反映時代,更折射出烏國人民三十年來的認同轉變。1990年代的文學獎帶起圖書出版產業,讓烏克蘭文學的期望成為現實;2000年代的文學獎回探歷史記憶認同,讓烏克蘭文學的特色逐漸完整;2010年代的文學獎指引國家未來方向,讓烏克蘭文學的面貌對外閃耀。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國際文學獎巡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蔣勳/金牛座

聯副/張維元紙本膠彩〈花.私語〉

詹澈/包袱

探照燈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