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大衛柯能堡」三部經典:爆頭、鬼胎與寄生蟲,身體不適但目不轉睛

2025金馬奇幻影展推出大衛柯能堡導演專題。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2025金馬奇幻影展推出大衛柯能堡導演專題。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2025 金馬推出「大衛柯能堡導演專題」,聚焦在七十到八十年代,奠定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大師地位的早期作品。這篇將先講他最早的三部作品——《毛骨悚然》、《嬰靈》、《掃描者大對決》,以血肉交織的/奇幻寓言。講恐懼具象化,打造出充滿奇想或傷身的身體世界。

《毛骨悚然》(Shivers)這個題材如果再往性愛場面去著墨,就是標準軟調色情片(雖然已經算是了),劇情講述一個在郊外島上的獨立高級社區華廈,因為其中的退休教授的實驗,讓帶著春藥成分的疾病開始肆虐,大家逐漸陷入情慾瘋狂。

柯能堡將異色元素與活屍類型融合,形成一種近乎情色版《活死人之夜》的敘事類型,怪蟲破肚而出、從口而入,也似乎影響後世《異形》等片。活屍類型加上異色剝削,儘管不算稀奇,但是大衛柯能堡對於醫學科技的存疑,對於「肉體恐怖」(Body Horror)的呈現,還是鮮明的作者手筆。

他的「肉體恐怖」不僅是感官挑釁,更是對於/醫學的某種懷疑恐懼。不僅是身體或是血腥尺度還是性別的大膽,在道德尺度上也是不遑多讓,同性異性、敗俗大膽,那個寄生怪蟲根本激似陽具形狀,意圖超明顯。

電影講的「性就是一切」,男女老幼因為感染怪異病毒活屍化,群魔亂舞,淫亂飢渴,瘋狂荒誕(不知是否也影響了國片《哭悲》)。柯能堡以「性」作為壓抑在身體下的原始慾望,對應一般社會對於「非理性情慾失控」的恐懼。

《毛骨悚然》(Shivers)。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毛骨悚然》(Shivers)。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嬰靈》(The Brood)與其叫這片名還不如叫《鬼小孩》,大衛柯能堡表示本片是他自己版本的《克拉瑪對克拉瑪》,看得出來片中對於女兒監護權爭奪的焦慮擔憂恐懼憎恨,片中憎恨會化成具象實體的魔怪,大衛柯能堡總喜歡具象那些無形恐懼,讓他們作亂延展恐懼的破壞性。

電影裡的女主角—母親,其身體(子宮)不再只是孕育生命之作用,而成為積累暴力與恐懼的容器,更強調了心理創傷對身體傷害的反應(投射)。片中最大的創傷應該是年幼的女兒,導演頻繁給予其大特寫,驚懼眼神中滿是破碎,這可能也是導演現實自身經驗對於小孩的不捨;魔化的妻子能生成邪物,應該也是相同之道理。

曾以《蝴蝶春夢》拿下坎城影后並入圍奧斯卡的女星Samantha Eggar 在《嬰靈》演技非常精湛,她的歇斯底里與陰沉脆弱,充滿張力,令人目不轉睛。

《嬰靈》(The Brood)。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嬰靈》(The Brood)。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掃描者大對決》(Scanners)心電感應超能力者的題材一向都是科幻影視題材所愛拍的,本片可以算是八十年代的「X戰警」,不僅有科幻動作、基因遺傳,還有大企業商業機密爭奪的臥底間諜,那種商戰驚悚元素。

片中那些靠著意念控制他人身心的異能者「掃描者」,不僅可以讀心術還可以操控心智,甚至可以自燃破壞身體(會想到1984年的《勢如破竹》),依舊是「肉體恐怖」(Body Horror)的強烈風格。而片中藥物操控民眾的遺傳基因改造,讓電影的政治性概念又更爲明顯。

電影感覺有更多資源可以玩,比起過往已經是主流市場的大片,商業性很夠,例如那幕影史經典的爆頭畫面,還有運用電話線路以心靈感應來「駭入」電腦裡那橋段真的很超前,比起《駭客任務》簡直不遑多讓。從醫療、科學實驗到新型心理治療,大衛柯能堡早期三部作品都存在的元素。

從異形寄生蟲到創傷魔化鬼胎,再到爆頭異能者,柯能堡以肉體為本,探索慾望、創傷與意識控制,這些恐怖不是來自鬼怪/神話傳說,而來自我們自身的身體與心理意識。

《掃描者大對決》(Scanners)。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掃描者大對決》(Scanners)。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2025金馬奇幻影展推出大衛柯能堡導演專題。圖/擷取自金馬影展 TGHFF

朱哲輝Alan,現為台灣人協會理事。正職為線上影音平台的營運經理。文章發表於釀電影、udn 琅琅悅讀等媒體。FB & iG 粉專名稱為「Alan的影劇娛樂閒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科幻 恐怖 電影 奇幻 影評 寄生蟲 科學
🏀即刻登入預測NBA季後賽,拿好禮🎁

逛書店

延伸閱讀

《小王子 電影版》影評:10年後的我們還相信童話嗎?

年過50第一次追星 張學友60+演唱會的力量

不跟天才擠窄門,躺平反而走進理想人生?

《刺心切骨》影評:曖昧陰沉形式刻意,人間凶器不是劍,是曹佑寧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