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孩子的到來都彌足珍貴

作者石晨曦的兒子與姪女。圖/石晨曦
作者石晨曦的兒子與姪女。圖/石晨曦

【飛越千里看台灣】


文/石晨曦

一對年齡大約四十的中年夫妻每天都來店裡用餐,有時各自來,有時一起來,先生幽默,太太愛笑,是一對恩愛夫妻,好些年了,他們始終二人,未見添一個孩子。最近數月,我發現太太的飲食習慣有所改變,愛喝的綠茶不喝了,喜歡吃的半熟蛋改成了全熟,食量比之前稍微增加了一些。進來店裡有幾節階梯,上下時先生總是體貼的牽著太太。前幾日,他們用完餐走出店門時我偷窺了一下太太的肚子,小腹已明顯隆起。

隔天先生先來用餐,我向他道喜。先生笑,笑容看起來夾雜著一些幽微的苦澀。他說,若是想要孩子早就要了,不會等到現在,養一個孩子太燒錢,現在我太太年紀也大了,我擔心她生產危險,照顧孩子太吃力,不過孩子來找我們,便是有緣,還是歡歡喜喜迎接。兩夫妻平常用餐節儉,看得出非高薪族群,聽說住房也是租的,必須考慮的種種讓中年得子的擔憂寫在臉上。

太太來用餐時,我一樣向她道喜。她說,被你發現了呵。她與我談起高齡產婦產檢的複雜與辛苦,又談到未來還有如何申請補助的相關問題,言談中她始終在笑,彷彿笑一笑煩惱就會消失,她努力建設自己的心理,把擔憂化成務實,等著成為母親。我問她肚子裡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她笑容裡的苦澀不見了,散發出母親的光輝,她故作神秘,說不知道。她讓醫生不要說,她想要在生下來的那一刻才知道,不管男孩女孩都是一個驚喜。

我想到自己生第一胎時,也是到孩子呱呱墜地時才知道孩子的性別。那時我們在大陸,因為政策,醫生不得告訴產婦孩子的性別,防止惡意墮胎。我的不知道是被迫,和那位太太的不知道有本質的區別,雖然我亦不在乎生男生女。那時期的中國人普遍有養兒防老、姓氏傳承的觀念,在廣大的農村裡,農人們都希望家中有男丁幫忙耕田,政策對農民也有所寬容,農民若第一胎生了女兒可生二胎,可這第二胎懷的還是女兒呢,生下來就彷彿宣布斷了他們的根,這第二胎的機會是拽在他們手裡的希望。

大陸計畫生育政策從一胎化到開放三胎。圖/shutterstock

超音波顯示下的性別醫生看得清卻不能說,可想生兒子的人還是想著法子找關係送禮、送紅包取得一窺肚裡孩子性別的機會,若是女兒,拿掉了還有生兒子的希望。想生兒子又沒了機會的人冒著被抓到的風險躲起來偷生。傳統思想與政策的抗爭雖不敢明目張膽,在陰暗處不曾停歇。偷生是一個只有那一代中國人才懂的名詞,生孩子,人類的傳承是喜事,加上了偷好像變成了壞事,政策能禁錮人的行為,但思想的改造還需思想本身。

思想隨著大環境的變遷不斷進化,新的思想不斷輾壓過去的思想,誰曾想這短短的三十年,人們家庭觀念的改變趕上了科技進步的速度,當年為了多生一個孩子給官員送紅包,現在就算官員送紅包上門,不想生的還是不想生。當年政府為了減少人口不惜控制人民,如今卻要煩惱新生兒太少,人口出現斷層,像因果,偷生早已成過去的名詞,現在聽來尤為諷刺。

沒有計畫生育之亂的台灣,自然不會有為了生男孩而墮胎之事,頂多是為生一個男孩一連生了好幾個女兒,原本自然調節的社會生生不息,無奈現代人凡事多想一層,自我意識高漲削弱了為家庭付出的必然性,每個人敢於為自己的人生作出選擇,不婚不育比比皆是,世界各國如此,且不說男女,每一位新生兒都彌足珍貴。

當年的我思想單純,凡事沒想太多,年齡到了遇到合適的人就結婚,的開始就有步入的設定,結婚了就生孩子,生了孩子就理所當然的付出,像婚慶公司的一條龍服務,但不保證能幸福。

那對夫妻過去選擇沒有負擔的人生,養兩隻可愛的貓,輕鬆度日,如今無預期有了身孕,決定生下來也是他們作出的選擇,新生兒到來勢必會改變他們的生活步調,凡事多了一層考慮,擔憂這擔憂那是必然的,早早開始心理建設,才不會到時慌了手腳。他們在孩子沒到來之前不想知道孩子的性別,是因為性別不再重要,男孩或女孩都是他們的寶貝,都是驚喜的一瞬。

●專欄「飛越千里看台灣」:石晨曦,來自中國、現居新北,讀創故事駐站原創作家,著有《八零九零我在中國的少時光》。分享一個異鄉人來台灣從零開始的心路歷程,以及所見的兩岸之文化差異。每月一篇,敬請期待。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托嬰 計畫生育 戀愛 婚姻

逛書店

延伸閱讀

《TÁR塔爾》影評:大魔王「凱特布蘭琪」異常凶猛複雜

《火上鍋》影評:從味蕾參透人生,是美食更是激情

《猛毒最終章:最後一舞》影評:當超級英雄變成公路電影,急欲突破卻難掩乏力

「自由接案 vs 公司受僱」哪個更適合你?

猜你喜歡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