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殺手戀愛時》影評:犯罪愛情小品新玩法,柯恩兄弟加上伍迪艾倫
《當殺手戀愛時》 的英文片名就是「Hit Man 」:職業殺手,但中文片名很明顯就是想學邱澤那部億萬票房台片。電影由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自編自導的,看的時候有點像在看柯恩兄弟的犯罪喜劇加上伍迪艾倫的浪漫喜劇,機巧懸疑。
本片其實跟以往觀眾認知那個拍「愛在三部曲」或是《年少時代》的文藝劇情片大導有點不太一樣,但其實李察林克雷特本來就不是只有拍文藝劇情片而已(例如:《搖滾教室》、《胖尼殺很大》、《我們的輕狂年代》)。只是「愛在三部曲」名聲太大,多少蓋過他其他作品。
《當殺手戀愛時》 片中男主角蓋瑞(葛蘭鮑威爾 飾)平常是一名哲學教授,片中不斷講的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所提出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自我與超我,而這三種也成為角色在假扮身份轉換之間的形塑。電影角色的設定與橋段鋪陳,運用類似「印象整飾理論」的角度,因為主角欲強化自己的某種形象、或刻意符合別人所認知的形象,而做出迥異於平常的行為(於公於私)。
主角飾演一名假冒職業殺手的臥底,必須不斷的變裝,身份多元,改頭換面。電影也藉由這個設定讓角色可以自由地可以接觸不同階層的人物,進而帶到不同層面的多元族群,男男女女,有老有少,有貧有富。而電影最有意思的就是在「扮演」與「真實自我」的拿捏。
劇本算是曲折離奇(沒想到這劇本可是李察林克雷特與男主角葛倫鮑威爾合寫的),劇情有幾個反轉,男女主角相遇、猜忌、連手合作,電影在某種歡喜冤家的浪漫愛情類型裡嘗試另一種新詮;那幕看著手機彼此演給警方「聽」的橋段,將刻意的口是心非帶出趣味性的層次,而口是心非正是愛情電影最愛著墨的元素。
結尾有點在大圓滿之中設計小心機,玩反轉,假扮的殺手有沒有辦法殺人?受害的家暴婦女到底是不是真的弱女子?在情愛關係中的男女都不一定以真面目相對了,更何況弄出人命的現實社會。電影雖是犯罪愛情小品,但是它還是能在其中玩出新把戲。
朱哲輝Alan,現為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正職為線上影音平台的營運經理。文章發表於釀電影、udn 琅琅悅讀等媒體。FB & iG 粉專名稱為「Alan的影劇娛樂閒聊」
加入 琅琅悅讀 Google News 按下追蹤,精選好文不漏接!
逛書店
延伸閱讀
猜你喜歡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